精选兵书:《司马法》(1)

姜子牙
font print 人气: 81
【字号】    
   标签: tags: ,

内容简介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军礼和军法,受到史学家及军事家的重视。

《司马法》是司马穰苴的理论集结。司马穰苴是春秋末年齐国的将军、大夫,也是一个军事家。齐景公时,由于相国晏婴的推荐,齐景公任为将军。出征时,齐景公指派庄贾为监军,庄贾一向骄横且阅军时迟到,不把军令放在眼里,司马穰苴为建立军中威信,依军法斩庄贾。此举使军心大震,终于击败晋燕军队,收回失去的国土。《司马法》,相传是姜子牙所写。《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威王命左右大臣搜罗古代的兵法,同时也把春秋时司马穰苴的兵法附于其中。

※ ※ ※

仁本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为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身,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义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 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民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

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巡狩者方,会诸侯,考不同。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偏告于诸侯,彰明有罪。乃告 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祇,山川冢社,乃造于先王。然后冢宰征师于诸侯曰:“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会天子正刑。” 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无暴神祇,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 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

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王、霸之所以治诸侯者六:“以土地形诸侯;以政令平诸侯;以礼信亲诸侯;以材力说诸侯;以谋人维诸侯;以兵革服诸侯。”,同患同利以合诸侯,比小事大以和 诸侯。

会之以发禁者九:“凭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禽兽行,则灭之。”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元初七年,郡内长了棵灵芝,太守刘祗打算上报朝廷,询问唐檀的意见。唐檀回答说:“现在外戚强盛,天子之道微弱,这难道是吉祥的征兆吗?”刘祗就没有上报。
  • 武王问:“两军相遇,敌人无法进攻我军,我军也无法进攻敌人。双方都有坚固的防守,谁都不愿先发起攻击,我军想要袭击他,但又没有有利的条件,该怎么办好呢?”
  • 被中共高调宣传的“千人计划”以巨大的名利诱惑海外华人学者,然而70年前“中国石油之父”萧光琰的悲剧应引以为戒,满怀热情的萧家才子被骗回国后到底遭遇了什么?
  • 周文王问姜太公说:“文伐的方法有哪些?”姜太公说:“文伐的方法有十二种:一是,按照敌人的喜好,顺从他的志愿。这样,他就会滋长傲慢情绪,而去做邪恶的事情。如果我再因势利导,就一定能把他除掉。
  • 百姓民心的向背就像流水一样,堵塞它就停止,放开它就流动,清静它就变清澈。唉!真是神奇啊!只有圣人才能看到它的发端,并进而推断出它的结果。
  • 鸷鸟将要起飞攻击时,必定先收起翅膀低空飞行;猛兽将要搏斗时,必定先贴着耳朵伏在地上;圣贤将要行动时,必定先向人表示自己愚蠢和迟钝。现在的商朝,谣言四起,社会动乱不已,而商纣王却依然荒淫度日,这是商朝覆亡的征兆。
  • 凡战之道:“用寡固,用众治。寡利烦,众利正。用众进止,用寡进退。众以合寡,则远裹而阙之。若分而迭击,寡以待众。若众疑之,则自用之。擅利,则释旗, 迎而反之。敌若众则相聚而受裹。敌若寡,若畏,则避之开之。”
  • 凡战之道:“位欲严;政欲栗;力欲窕;气欲闲;心欲一。”
  • 凡战:“定爵位,着功罪,收游士,申教诏,讯厥众,求厥技,方虑极物,变嫌推疑,养力索巧,因心之动。” 凡战:“固众,相利,治乱,进止,服正,成耻,约法,省罚。小罪乃杀;小罪胜,大罪因。”
  • 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使不相陵;德义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