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化学史漫谈——炼丹术(中)

鹄章
font print 人气: 35
【字号】    
   标签: tags:

时至唐朝,像睿宗、玄宗、宪宗等皇帝也都好交方外之士。唐代著名的道士,像吕岩,字洞宾,世称纯阳子,也是好清虚,为懿宗时的进士,后遇师钟离权授度世之术、黄白秘方,写了许多道书流传于世,是民间传说八仙之一[6]。又有张伯端,号紫阳,研究丹术著名于世,着悟真篇八十一章,讲述了内外丹的奥妙。

到了宋朝,有陈搏,宋太祖请他当官却不接受,玄默修养,尽得金丹密旨。元末明初,陈致虚,也是著名丹家,写了金丹大要十卷。明朝,中国向道风潮达到顶峰,但是大多是隐入深山穷窟中,师徒密授。到了清朝还都有隐逸修养之士,清末近代西方化学传入中国,古老的丹术更是被披上了一层层厚厚的迷信色彩。

据学者考证,在初唐间(公元7世纪),与中国西方发展的大食帝国(波斯),交往频繁,中国炼丹术传入波斯,传入阿拉伯,再传入欧洲[7,8]。于是丹家炼丹的表层物质技术,如反应、蒸馏、分离等实验技术,到西方演变、发展成现代化学,开启现代化学之门。

现代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更是无从了解,其实这个问题还是得回到对物质基本认识上,前文在《物质观》我们提过了,古代中国科学家对物质是“万物皆有灵”的概念,就像老子形容,“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原子构成万物,有形的物质形成时,无形的能量灵体也就同时形成,所以如果只从有形物质空间认识物质,那么就出现类似现代科学对物质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像经络,像前面提到蛋壳不明钙质来源、种子发芽多出的元素,现代科学碰到这些现象只能啧啧称奇,视为不明现象。中医针灸几根针,完全不动物质身体,可以达到医疗成效,科学也是解释不了,只能发现功效,很明显都在另外空间的能量体上下功夫。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根据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金丹术就不再是荒诞不经、神怪之谈,而是另种掌握更高的宇宙真实,有理论可实验的科学。我们再从这些丹家的记载,试试能否揭开神秘的面纱。

《抱朴子·黄白篇》提到:“黄白术亦如合神丹,皆须斋洁百日已上,又当得闲解方书,意合者乃可为之,非浊秽之人,及不聪明人,希涉术数者所辨作也。其中或有须口诀者,皆宜师授。又宜入于深山之中,清洁之地,不欲令凡俗愚人知之。”这里黄白指的就是黄金、白银,炼金与炼丹道理是一样,就是金丹术必须在特殊实验条件下才能进行,像斋洁、闲解、意合是针对进行实验者身心状态的要求,深山、洁地是实验地点,而最重要的口诀师授,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代科学实验控制条件远比现代科学的更严苛。

所谓的“斋洁”,斋就是素,专一定静的意思,洁表示洁净,意指实验者必须从身心开始纯净化一段时间,身体净化甚至包括食物,显然有些食物的能量灵体会干扰实验者;精神净化指的就是专心静念,不能进行其他无关思考。而“闲解”,闲有空、悠的境界,要求实验者以一种放松又从容,惚惚悠悠心境来认识实验,这谲异于现代科学以探索精神来进行实验。

“意合”就是要求实验者意念必须达到相当纯净状态,合乎实验的要求,在老师或有经验者指导秘诀下才能进行实验。像普通人,带着好奇、探索、学技能等等都视为杂乱心态的人,根本不能进古代实验室,不适合,也认识不到,当然进行不了实验。这合不合理呢?绝对合理,现代的半导体、生物科技、加速器高能物理这些高科技实验都是在严格的管控下进行的。

何况炼丹术,从其理论都已涉及物质之能量灵体,当然能干扰能量灵体的因素都必须控制排除。前文我们举了最近日本IHM研究所一些水结晶研究[9],像大脑意念实际上已经影响水的能量灵体,所以表现出不同的结晶行为。而炼丹术要在能量空间将其他物质转变成为纯金,试想如果各种不同心念的人,甚至在很多不同脑波干扰的环境下都能造出纯金,那才更不合科学道理。

葛洪也说:古代即使是一般的丝绢染绘,都不让闲杂人看见,见之即坏,更何况黄白之变化呢?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古代科学实验,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古代科学家绝非故弄玄虚,迷信荒诞之流,而是掌握了更高的宇宙真实,使用更严格方式进行更精密的实验,直接研究有形物质体的无形灵体,所以重视实验精密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古代科学实验在另外无形空间进行,所以古代科学家设计实验室的精密方式当然不像现代科学强化物质仪器设备精良,甚至看起来背道而驰,他反而往深山老林去。

葛洪的老师曾告诉他,他曾经与师祖左慈在庐江铜山中试炼金丹,每次都成功,又说“然而斋洁禁忌之勤苦,与金丹神仙药无异也”。这里我们恐怕很难想像古代训练一位成功的科学家的困难,也许比培养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更难了。做过科学研究都知道,现代科研其实还是有很大运气成分,选对了研究题目很容易有新发现,基本的实验技巧科学家们几乎都具备。

可是古代科学必须有师承,自己按书摸索几乎不可能,很长历史时期选定极少数的特殊对象,再进行长时间的身心锻练,而意念的锻炼毫无丝毫侥幸机会,达到要求状态,实验一定成功,不会因人而异,真实性、准确性、重复性远远大于现代科学。这就是为什么说“斋洁禁忌的勤苦与金丹无异”,意思是说实验者到达状态等同于实验结果。

像现代科学强调的实验重复性,根本不考量实验者的心灵状态,换句话说,一个满手污秽肮脏的人和带着实验手套的人做出来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如果从古代科学角度来看,其实是很粗糙的。这就合理解释了中国古代各行各业为什么都称为道,都讲究静心调息,都有着浓厚的修炼色彩,重视心灵力量,这应该是主要原因。这也绝对是一种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6] 正见网,Jun/21/2002,神仙汉钟离与弟子吕洞宾的一段对话
[7] Dr. Obed Simon Johnson. The Study of Chinese Alchemy.
[8] 美国-科学月刊:The Scientific Monthly,1936,Dec,p551~585。
[9] 正见网,Mar/27/2002,有感知的水(FSC-042)-法轮大法是真正的科学

(待续)

(本文转载自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