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吃药有用吗?──谈药物在压力管理的角色

钟国轩(台北医学大学 附设医院精神科 主治医师)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生活中的压力所在多有,适度的压力能激励人心,有时更能迫使生命成长,但若超过能应付的范围,导致重大痛苦或能力严重受损,则可能形成所谓的“精神疾病”──从“睡眠障碍”、“适应障碍”、“心身症”,到“忧郁症”、“焦虑症”(包括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等),严重者甚至出现“反应性精神病”。有的人为了应付压力,转而以酒精或其他毒品来纾解情绪,结果则是短暂的快慰掩盖了长期滥用或成瘾的危险性。

如果压力是导致精神疾病的元凶,学会处理压力是否才是治本之道呢?临床上常见的情形是,病患知道要处理压力,可是在还来不及反应的时候,事件如滚雪球而来,压得人喘不过气,在一阵接一阵的挫折感笼罩下,一种恶性循环已悄然成形──似乎来不及处理压力。

人都有因应压力的本能,在与压力挣扎周旋的过程中,到达某种失衡状态时,可能选择寻求医疗的协助。如果此时,借着先改善症状,争取机会使有时间与能力学习压力管理,可不可能也是一种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精神医疗似乎可提供这个机会。

有些药物能提供及时与必要的协助,如助眠剂、抗焦虑剂或抗忧郁剂等,针对不同的病因、症状、及对生活功能的影响程度,决定使用的剂量及使用多久,兼顾药物作用与副作用的平衡,逐次调整药物的使用,甚至可以完全停药。在此期间,精神症状已获得部分控制,也比较容易学习压力管理。

压力与问题绝对不可能因为几颗药丸就完全改善,却可能因为这些药丸,让人站在比较容易越过障碍的平台。有许多精神疾病容易慢性化或有复发倾向,需较长期使用药物治疗,有的则是数周至数月的疗程即可,端赖药物所争取的时间里,压力管理的能力增进了多少,压力解决了多少。更好的情形是,经过评估发现,其实根本毋须用药,仅需一些简单的指导或较单纯的认知行为治疗处置,即可增强其压力适应的能力,这也是精神医疗可以提供的治疗模式。

精神疾病的成因涵盖生物、心理、社会或灵性层次,也包括不同的潜在因子、促病因子与恶化因子。精神医疗的处置,需要根据这些因素来评估与诊断,并为病患量身订做治疗计划,排除相关器质性因素(因生理疾病或其他药物或成瘾物质所诱发),施以个别化的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自律神经调节法、各种形式之心理治疗等)。表面上因为压力所造成的疾病,药物占有一席之地,却绝非治疗的全部。◇

转载自台北医学大学健康快递电子报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