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茶趣:“别茶人”白居易

晓晨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7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的嗜好除诗之外,就是琴和茶,正如他在《琴茶》诗中所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还有“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白居易《闲卧寄刘同州》) 可见诗人在此暮年之际,茶、酒、老琴依然是与他长相左右的莫逆知己。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官居江州司马(今江西九江),时值清明节过后,白居易偶染微恙,他的好朋友、忠州刺史李宣给他捎来了当年的新茶,诗人欣喜万分,感受好友情谊之际,挥笔写下新诗《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杓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诗中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在病中接到朋友新茶的欢乐心情,以及迫不及待地动手沏茶品茗,在感谢朋友之际,也自称自己是善于鉴茶识水的“别茶人”。
  
此外,诗人对烹茶之水、茶具也很讲究,时常因地制宜,用不同的水煎不同的茶,如泉水、雪水等都可作诗人的烹茶之水。在烹茶时,他总是耐心静候水沸,直至“花浮鱼眼沸”,再把碾得嫩黄如尘的末茶放入茶瓯,从而获得色佳味醇的香茗,与朋友共享或自己独享。
  
后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他陶醉于西湖的典雅秀丽,又十分喜爱那里的香茗甘泉,他与灵隐寺的韬光禅师相交深厚,时时品茗吟诗,禅师为四川人,擅长诗文。一次,白居易写诗一首:“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白居易《招韬光禅师》)请韬光禅师进城相聚,没曾想韬光禅师不愿进城,也以诗作答:“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韬光《谢白乐天招》)表述自己是山野之人,不好繁华之意。

无奈,白居易只好亲自出城到灵隐寺拜会禅师,在山上共同烹茶品茗,畅谈吟诗,风雅之至,一时传为佳话。灵隐韬光寺内的烹茗井,相传就是当年白居易与韬光禅师汲水烹茶之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茶道尊崇自然,追求与大自然同化的境界,与茶同食的茶点心,一般也以淡雅为佳。日本饮用较苦的抹茶汤,所以吃茶前要吃一种甜的“干果子”薄茶点心,虽小而甜,但要求营养高、味道好而外形素雅,与浓苦的抹茶搭配相得益彰.............
  • 臣皇祐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问,以建安贡茶并所以试茶之状。臣谓论茶虽禁中语,无事于密,造茶录二篇上进...........
  • 中国历代品茶讲究茶艺、茶道,宋朝尤为盛行。宋朝人喜欢饮茶,饮茶不仅仅为品味解渴,而上升成一种高雅的意义,受宋代理学的清谈的影响,宋代的茶道有着清雅、淡泊的特性。
  • 建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白茶,色白如银,形如细针,全身满披白毫,因而得“白毫银针”之名。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白毫银针属于仅有的白茶品种中的极品,同君山银针齐名于世。
  • 苏东坡是品茗行家,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十分讲究,也颇精妙。他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这也是苏东坡对茶艺茶道的一种追求。
  • 藏色天目,含纳七彩集于一碗身中,这种窑烧技术,是现今日本和中国古代尚未出现的!封藏了千年、浑然天成的密色,被江有庭开启了这扇大门...............
  • 在福建福鼎县一带,出产一种身披白茸毛的茶叶,这种茶以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状宛如一朵朵白色的牡丹花,所以就叫“白牡丹茶”。
  •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据《济源县志》记载,他在济源县时,经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号“玉川子”...............
  • 神农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他发明及制造了耒耜等多种农具,教会当时的人们耕作,开启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文化的智慧...............
  • 苞茶外形紧直肥壮,色泽嫩绿隐毫,香气清高,滋味鲜醇,冲泡杯中叶朝下,芽尖朝上,沉浮于橙黄明亮的茶汤中,如天女散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