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东:图书馆为何变成文化垃圾场

丁东

标签: ,

【大纪元9月6日讯】本来,发展图书馆是于社会有益的好事。不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大学图书馆,多建一些,多购些书,不光是出版业的福音,也是读者的福音,对全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好处。前些年,中国好几百家县级图书馆没有经费买书,甚至几年不进一本书,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忧虑。近些年,一些地方开始重视对图书馆的投入,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的图书馆提出了考核标准,像要求每个在校生有几平米宿舍一样,他们要求每个学生平均有多少本藏书。大学扩招以来,有的学校招生人数几年内增长了一倍,有的增长了两倍,还有的地方大学招生人数已经达到前几年的四、五倍。行政部门考评的时候,要求他们图书馆的藏书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四、五倍。图书馆馆长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在采购过程中,很快出了经济问题。大学图书馆负责人出事的,不知有多少起了。当然,和某些公路局局长相比,这些出事的图书馆馆长,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一所大学,可以在一两年内盖出新的教学楼、宿舍楼、体育场、图书馆,却不可能在一两年内成倍地增加藏书。一口吃不成胖子。因为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不光要看数量,还要讲品种和质量。现在,虽然中国每年出版新书将近二、三十万种,不客气地说,其中多数品种大学师生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应当采购到大学图书馆里的。学校的图书馆,不应当成为文化垃圾场。

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应当以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图书为特色,不能不讲究学术性、知识性。而这方面的图书和期刊,需要持续性的积累。那些有名的大学图书馆的馆藏,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持续积累起来的。况且,在当代中国,学术性的出版物往往发行量比较小,许多书,印过一次,就不再版,出版社和书店也没有存货。要想在短时间之内,把多少年留下的空白补起来,非常困难。历史留下的空白,往往是多少经费也难以弥补的。

我有一个朋友,在某高校图书馆采购部工作。他是一位有心人,也很有学术眼光。他选择了几百位国内知名人文学者,想为本图书馆把他们的著作收齐。为此,他花了多年的心血,打电话、发信、登门拜访,结果还是感到挂一漏万。如果没有这样真正爱书、懂书的人主持采购,大学为发展图书馆拨出的经费,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打水漂。

有了经费,要想大量购书还不容易吗?不论是出版社,还是书店,书商,文化公司,压在库里卖不出去的书都有的是。越是没有文化价值的书,往往折扣越高。现在一些不学无术的高官,也要附庸风雅,出版文集诗集,权力很容易对图书馆的采购者生效。权力孵化的文化垃圾,也很容易挤进公立图书馆的空间。盖教学楼,盖成了豆腐渣工程,很容易被查出来。采购图书,如果包含一定比例的垃圾书,还真不容易查清。 过去,公共财政经费紧张,图书馆购书不得不慎重些。现在一些不懂教育规律的官员掌握着大学命运的生杀予夺之权,每年的评估成了大学校长头上的紧箍咒。为了达标,只好对图书馆增拨经费,大量购书。在这种大跃进式的混乱局面中,出现权钱交易,就不足为怪了。而权钱交易的结果,必然使图书馆的藏书垃圾化。

中国传统中,私人藏书比较发达,近几百年来出现过很多有名的私人藏书楼。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是西方的产物,进入中国后,也形成过一个好传统。但后来这个传统中断了。什么好传统呢?就是无论地方,还是高校,或者其他学术机构里,图书馆都是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地方上能做图书馆馆长的,通常是名望最高的学者。大学也是如此,图书馆馆长要由名教授出任。公共图书馆进入中国后,已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分工很细的学科。中西传统在这里还是找到了一个结合点,那就是让有学术名望的人担任馆长,保持它的高尚和尊严,并配备专业助手保持它的学科水准。然而,这个传统已经消失了。图书馆长成了一个一般性的官位。不知到何年何月,才能恢复当年曾经有过的文化传统,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和传承文化的净土。 @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各界悼念者对肯尼迪致敬
成千上万悼念者对肯尼迪表达敬意
数万人向甘迺迪致敬 澳巴马将出席丧礼
悼念仪式追忆肯尼迪生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