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品读唐诗】唐诗里的拾穗者
法国的奥塞美术馆里,收藏着画家米勒的一幅著名的油画《拾穗者》。它创作于1857年,以《圣经》故事为蓝本,描绘了三位农妇在金黄色的麦田中拾穗的情景。整幅画笔法简洁生动,色调明快柔和,刻画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过朋友们,您知道吗,在唐诗中,也有一首诗描绘了一位拾麦穗的妇人,不过她的生活,比那三位农妇艰辛多了。
【品读唐诗】一首创造汉语词汇的诗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劳碌,晚上的时间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夜深人静时,您喜欢做些什么呢?是听一支轻音乐,读一本古典名著,还是为家人做一些手工,增添生活的乐趣呢?在唐朝的某一个深夜,一个穿着僧袍的诗人,选择做了这样一件小事,不仅创作出一首名诗,还成就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呢!
【品读唐诗】愈挫愈见豪气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刘皇叔刘备的身世都很熟悉了。因为他自我介绍时,总会说一句:我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位中山靖王,就是汉景帝的第七个儿子刘胜。今天我们要谈到一位唐朝诗人,也可以套用这句话喔!他就是中唐著名的“诗豪”刘禹锡。
【品读唐诗】美在解与不解之间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本书,我们经历的每件事或者每个阶段,就是这部书中的一个片段或者一个章回。也许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太在意,但如果某天翻阅自己的人生书籍,你可能会发现,哪怕是普普通通的小事,都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品读唐诗】把塞外雪比作梨花的奇诗
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几乎年年都能看到雪。皑皑冰雪,纯洁无瑕,不仅在寒冬妆点了大地,预示来年的丰收,还丰富了人们的户外活动。从古到今,有谁不爱雪呢?文采飞扬的诗人们,更喜欢用雅俗共赏的诗句来歌咏它。比如东晋才女谢道韫形容雪“未若柳絮因风起”,非常轻盈优美;唐代诗仙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一派壮阔雄浑;北宋文豪苏轼还说“光摇银海眼生花”,却是绚丽夺目。
【品读唐诗】修行人的乐趣
咱们中华的传统文化,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说起,到三皇五帝创建文明,再到后来,有道家、佛家修炼文化的弘扬,几千年来,可以说我们在天地神明的护佑下,演绎出了辉煌璀璨的文明。因而,传统文化也叫作神传文化。秉性善良的古人,敬天地、拜神佛,保持着高尚纯朴的道德修养;而历史上信佛寻道的修炼人,也同样是层出不穷,他们共同奠定了中华博大精深的修炼文化。
【品读唐诗】一首诗成就一座文化名楼
今天的人们在总结传统文化的时候,很喜欢做“四大”的概括,比如四大美女、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不一而足。那么朋友们,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四大名楼吗,它们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还有山西永济的鹳雀楼。这几座名楼修建的初衷,有的是为某位贵族而建,有的是用于军事防御,但无一例外的,它们之所以能够闻名遐迩,都得益于流芳百世的不朽诗文。
当今的人们大多热衷旅游,借此来放松心情,增长见闻。不过大家想过没有,古代人对旅游的兴趣可不比现在人少。如果把李白、杜甫、苏轼等几位名人一生的行踪做个旅行地图,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走过的地方多到超出我们的想像!不过古人旅游可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他们求知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他们一旦开始旅行,可不是几天、几个月就结束的,往往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所以那时候的旅游一般叫做“游历”或“漫游”。
【品读唐诗】大唐第一咏蝉诗
如果要用一个声音来代表夏天,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的,那一定是蝉声了。碧绿的树梢上,人们总能听到蝉连续不断的唧唧的鸣叫。有时候它很聒噪,吵得我们难以入眠,但更多时候,我们把它视为夏天的象征。因为到了秋天,蝉就很少鸣叫了,也就有了“噤若寒蝉”这个成语。由于蝉独特的生活习性,几千年前的古人就乐于把蝉作为描写或歌咏的对象了。
【品读唐诗】一首诗见证最深的友情
朋友,在传统文化中被列为“五伦”之一,今天人们也常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伴一生,在患难中互相扶持,在生活中分享快乐。如果能够结识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真是不亦乐乎!在一些节日或者重要场合,我们都喜欢给朋友赠送礼物表达祝福;重情重义的古人,也会互相赠送礼物。而且,他们的礼物新颖别致,甚至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比如,在唐朝的某一天⋯⋯
【品读唐诗】被千年传诵的春日清晨
一千多年以前,一个平凡的春日的清晨,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扰乱了一个隐士的睡梦。隐士醒来后,没有空闲去责怪那喧闹的啼鸟,他第一个想到的,是整夜的潇潇风雨,又想到窗外的满树芳菲,此时大半都已凋落了吧?
读唐诗:别样的大唐孤独
唐朝的诗人热爱所处的繁华盛世,也欢欣喜悦地称颂它,留给后人一个无限神往的大唐王朝。然而在这盛世之下,有一个声音发自生命深处,力透金石,贯彻云霄,那就是——孤独。
【唐诗欣赏】白居易《轻肥》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语言通俗、明白流畅,在风格上自成一体(世称“元白体”)。 他长于各种诗体,特别是叙事长诗,其中“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唐诗欣赏】韦应物《滁州西涧》
作者希望象幽草那样甘居僻静的幽境或隐居以洁身自好,而不愿象黄鹂那样炫耀已长、居高媚世、深入高层仕宦之争中。
【唐诗欣赏】张籍《节妇吟》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唐诗欣赏】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五)》
正是本诗中李白自己描述的这一类遇仙经历,使得他一生中始终满怀希望、不辞劳苦的走着自己求仙问道的路;又正是这种对得道出世的坚信和这些始终不渝的追求的经历,造就了李白这一中国诗坛独特的“仙才”,写出了那些“奇之又奇”的千古华章!
【唐诗欣赏】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九)》
李白是著名的道教崇奉者,并且隐居深山、修道炼丹,亟力追寻成道之路。但当他和仙人们正在乐陶陶的升入仙乡时,却被人间的惨剧震惊了。
【唐诗欣赏】王维《青溪》
清溪本无什么奇妙的景致,但作者沿溪而行、步步写来,却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一幅幅画面各具特色,和谐幽美、传神动人,使人一读而生爱悦之情。
【唐诗欣赏】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佛门是空门,空门驻空心。作者才入门一游,便凡尘如洗、俗念顿泯,心生喜悦,并与众僧喜悦一同融入那悠扬远播的钟磬声中,使得山寺、树木、花草全都弥漫在喜悦的音乐里。作者一游尚且如此,经年累月居住其间、每日打座修心的僧众,其心境又当如何?
【唐诗欣赏】杜荀鹤《自叙》
诗人贫病交加,但宁愿以书寄情、以琴抒愤、以酒浇愁,也不放弃“真”而去“窃”取官位。自古以来,好诗人就是社会的镜子、历史的声音,时刻关照着人民的疾苦、吟唱着历史的兴亡。
【唐诗欣赏】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天色高朗秋天傍晚,寒气渐渐侵深山。我送你还山,对你的内心洞彻又了然。人生老大归隐,为自己的理想和意愿。我看你懂得人生一世的事,故能心安。
【唐诗欣赏】王维《山居秋暝》
山雨初霁,万物清新。松林明月,偶或松涛低吟;石上流泉,时时淙淙如琴。竹中喧哗,可见姑娘们天真无邪、无所顾忌;莲动舟来,想象打鱼人悠然自得、适意舒心。在这样的地方,山美水美人也美。
【唐诗欣赏】岑参《逢入京使》
情,只要是真的,就能穿透层层伪装,叩开人的心扉;也只有真情,才能叩开人的心扉。文学理论可以流派迭起,文学作品描绘的对象和所用手法可以花样翻新,但情要真才能动人,这一条规则却是永恒的。因为真,反映了人的一种先天的、本性的追求。
“槛外人”的来历
《红楼梦》里的妙玉,自称“槛外人”,因她最喜范成大的一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而且,《红楼梦》里的“铁槛寺”、“馒头庵”,也都来源于此,那么“槛外人”是什么意思呢?
【唐诗欣赏】王维《酬张少府》
此诗语言简淡平直,但却情、景相生,意、境相谐,形像生动,颇具诗歌艺术的写作技巧。长策:好的计谋或策略。穷通:“穷”即“不通”,“通”指处境顺利、仕途显达。浦:水滨。
【文史】盛唐芳菲——李白咏春诗赏析
春天,在李白的诗中,翻卷着澎湃的生命力:东风送暖,千花如锦。盛唐的天空下,诗人欣然举杯,歌咏自然的造化,抒发豪情壮志,也洒落几许高处不胜寒的孤寂。
【唐诗欣赏】贺知章《回乡偶书》
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本来天真自然而无深意,但这淡淡一句问话,却重重地敲打在作者心上,引发出无限的感慨:自己非但老迈衰颓,而且反主为宾,似被故乡所忘!个中悲哀尽在平淡一问之中。
【唐诗欣赏】白居易《自解》
他还在卧病时卖掉了自己过去游历时骑的骆马,决计不再游览;又将多年来伺候自己的两个贴身小妾“放归”了,这无疑是一种剜心的舍弃,但同时也必然积了不小的德。说来也奇,年高患者,又断了医疗,他居然又恢复了下肢的功能。
【唐诗欣赏】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沿着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唐诗欣赏】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此诗写作者在王昌龄隐居过的地方留宿时的所见所感,是一首在盛唐已传为名篇的山水隐逸诗,到清代,则更受“神韵派”的推崇,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