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博览
(shown)亡国,只不过是改朝换代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个国家兴亡的责任,是匹夫走卒的事;而天下兴亡就不同了,它关系到文化礼教能否传承的事,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天下大事,这个责任,要由知识分子(士大夫)来担当。
(shown)儒家自孔子以后,都是继承这个“天道”文化传统的。翻开历史记载那些鸿儒俊杰,没有哪一个不谈天下文化的。
(shown)儒家的天下文化,其实质上就是天道文化。即天道下的文化。其视天下苍生万物由天道而来,吾人对天下万物,特别是人类要有“恻隐之心”,即孔子讲的仁礼道德,仁人之心。
(shown)我们再来看《易》经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阴阳”作卦,阴爻代表符号为“--”,阳爻代表符号为“-”,经三易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
(shown)想当年,那个将华夏文明定于一尊的孔老夫子,说仁、说克己、说复礼,还有礼义廉耻、诚心及天下都说了。就是没有说爱国主义......
(shown)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距今已两千多年了,其一部《春秋》史,也不过是“述而不作”,然其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竟让华夏民族传承至今,成了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标签。
太极的博大
(shown)现代人把道家的道论、佛家的佛理当成哲学来解释,从中来寻找符合哲学的东西来论述,来为哲学装点门面、寻找依据。
一切都在道中
(shown)虽然“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无处不在,每当一种新事物生成时,在它生成之前“道”就已经进入它的内部,如果人们能找到各种事物的“道”并认识它,也就能找到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命的轨迹
人的生命都是有生命轨迹的、是有规律的,如果人能掌握了自身的生长、发展规律,人对人生观的认识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易经》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所以易经上谦这一卦,六爻都吉。
从古籍的记载可知,河图洛书记载的是天机,人间的一切是上天的安排。
《易经》是神留给人窥视天意、天象、天机的信息窗口。因为是神的安排,所以大的天象变化都能微缩在易经中简单的卦象、爻象中,并通过卦象、爻象将天意、天象给人显露出来,让人顺应天意。
说道
(shown)一横代表无极到太极;两点代表太极生两仪,形成阴阳图;“目”字横着看就是“四”代表两仪生四象;“道”的上面两点,繁体字写成“八”代表四像生八卦。老子讲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通过“坐车”形成、发展和实现的;道家的太极图也是从此中派生出来的、完善发展的。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一语道破男女间得,修上千年才能有缘结为夫妻。“一日夫妻百世恩”又是千年的,又是百世的,就可知其缘分之深及恩情之厚了。古代夫妻讲“恩”与“情”,是不离不弃的两性的依属,也是对缘分的珍惜。
有些东西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建筑那更是易经的发挥,拱桥,无钉的房子,千年不倒的庙宇,这些都是易经发挥于建筑上。
易经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时间,空间和元素的关系。
易经的运用应该分为,哲学上的应用学及科学的应用学。
风地观卦值年垂﹐风行台地变台威﹐水土保持一荒废﹐高山流水安转危﹔
漫谈“中和”(下)
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道”,大致相当于古希腊哲学所谓的“真理”,是宇宙万物众生所赖以存在、活动和作用的法则,也就是法学概念中的“永恒法”。
现代医学越来越认识到人体摄入过多的盐分和糖分都对健康不利,其实中国古老的中医学早就认识到甜酸苦辣咸这五味中任何一种味道摄入过量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中医学发源于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健康取决于人体中的阴阳与五行是否达到平衡,所有的疾病都是阴阳与五行失衡所造成的。而嗜好五味中的某几种味道,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人体中的某些物质摄取过量,破坏五行之间的平衡,从而导致疾病。
中国社会自古代就流传八字算命,精通算命者可以从人出生时的生辰八字上看出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把当事人的性格、家庭乃至一生的命运说得神准。古往今来这样的实例简直太多了。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八字其实是一种信息,无论是天干还是地支它都是属于物质的存在,那为什么从中就可以准确地解读出一个人的性格呢?性格不是属于人的精神范畴吗?既然可以从一个人出生时的生辰信息了解这个人长大后的性格,那就证明了物质和精神是息息相关的。
最该尊敬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从敬天仰神的高度看是老子。首先老子是一个负有重大使命和具高德出奇功的隐修者,跨世纪修成中华第一大道,同时老子是 "道家搭台,儒家演戏"的一统皇朝历程的道德思想文化的奠基人,为延绵数千年的华夏文明注入了圣人神韵。
天道所蕴含的自然规律是生长、养育万物而不恣害众生,所谓“厚德载物”是也;圣人的行为准则就是只施德行而不争功名,而“为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你想与之争的机会都不给你,当你偃旗息鼓下来,依然发现超然淡定的他还是泰然自若的在你面前。
有道德的人总是愿意让别人欠他的,因为他懂得“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他还会主动地把自己的“有余”拿出来“奉天下”的。他是“为腹不为目”的,在物质丰 裕的时候,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去造福其他人;在物质困乏的时候,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老子的道乃圣人大道,孔子虽领悟其中真义并对老子由衷赞叹,但在儒家的思想演进中,孔子把这样的道引向了“君子儒”层面,虽然更加贴近了孔子的人文理想,而且也更容易被士大夫阶层接受,但从本质上讲,也把老子的“道圣”转化为了儒家的“儒圣”,同时更彻底剥离了老子圣道的修炼内涵,将“仁”“礼”作为儒家以“核心思想,虽为后来中华文化及政治理想又开辟了一片广阔天地,但老子的圣道在这里已经难窥全貌了。
如前所述,老子的思想只能用智慧和身心去体悟,而不能通过"研究"、"论证"的手段来坐实,不禁老子思想这样,中华早期神传文化都这样。我们古老的文化这几千年来被多少人皓首穷经的"研究"?结果呢,谁能说研究了什么结果?倒是一些只重体悟和践行的老实人得了真意,夸夸其谈之辈是休想通过写论文的方式来玩老子的。
如前所述,老学的靠的是体悟,甚至对整个东方神传文化而言,体悟都是我们入其门径窥其堂奥的不二法门。但恰恰是这一点,许多人在一些西式治学方式的影响下已 经完全忽略,他们的方法就是"剥葱",甚至从"手工"变成了"流水线",这样生产的来的学术"研究"有品质吗?这样除了把老学引向迷途,钻进死胡同以外, 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
    共有约 126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