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冲击
周一(3月13日),北京宣布将从3月15日开始,恢复向外国人签发几乎所有类型的签证。
近期,大陆、海外网络热传,中国老百姓失业、找不到工作的视频。这类事件在吸纳外来打工人的广东省尤为突出。网民“东尼多尼”说:“这,还是春天吗?分明是寒冬。”
三年疫情期间,中共防疫花了多少钱?有媒体替中共算了一笔账。
中共清零封控三年,导致出口货物量锐减;解封后也因需求疲软无法恢复正常航运。全球航运业高管正在应对出口暴跌、运费下降等问题,该行业是否会走向价格战的悬念也越来越大。
大陆招聘季即将开始,2023年应届毕业生势必加入求职大军。疫情爆发前,城镇青年失业率已高达约13%,去年7月达到高峰,15∼24岁城镇青年人,19.9%没有工作。对2023年应届毕业生来说,或将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过去三年中共极端的“清零政策”掏空了地方财政,政府债台高筑,面临违约风险。为筹集资金,地方政府使出各种怪招,但专家认为,这无法实质性解决债务问题。
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多个省市清理长期停业或未经营的企业。其公布出来的数字显示,中国经济遭遇沉重打击。 今年1月至2月,中国河南、四川、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等省以下的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分别下发了一份“清理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的公告。相关内容显示:这些地区有若干企业连续两年(2020年与2021年)未递交年度报告,需在15天之内或某个截止日期之前补交...
三年疫情清零政策叠加产业链外迁,令中国经济陷入几十年来最糟糕的境遇。企业订单大量流失,招工锐减,工资陡降,打工族生存艰难,甚至连1986年出生的人,都被告知直接回家。
自从中共取消清零政策,开放边境后,富裕的中国人正在加速离开前往东南亚低税收、高质量教育的国家。这些中国富人对在领导人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发展方向感到焦虑。
中共仓促解封已经2个多月,上海的购物街仍未恢复到大流行前的喧嚣。因为消费者“报复性支出”浪潮尚未形成,商贩们仍在苦苦挣扎。专家认为,中国经济难以复苏,冲击习近平的权力。
中共实施极端COVID-19封控近三年,重创经济。虽然解封后重新能够再次面对面招聘,无奈行业受外部需求减弱影响,招聘岗位不多,而且工资待遇普遍低迷。经济复苏缓慢之际,业主对企业发展投入持谨慎态度,失业之忧即使白领阶层也难以摆脱。
湖北黄冈威马工厂原本是一个拥有600多名员工的大厂,但近日被发现该厂几乎沦为一座空城。
广东省用于疫情封控的“粤康码”已于2月16日11时停用,但当地政府称2022年防疫开支高达711.39亿元(约合107亿美元)的话题仍在网上发酵。时政评论人士认为,施行三年“清零”政策使原本已困难的中共地方财政的债务更重了。
正值中国出口贸易、内需严重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之际,中共商务部日前称,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官媒社论称,要让手艺人能安心守摊子、搞经营。网民热议:“为失业人员创造岗位吗?自己赚钱交社保”。
尽管中共当局宣称,在经历了三年的“清零”之后,中国经济很快会回到正轨。但这项破坏性政策的阴影,仍笼罩在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之上。
中国经济下滑,大量企业外贸订单锐减,上海、广东等码头空箱堆积如山。中国商人们纷纷表示接不到外贸订单。分析认为,疫情期间中国营商环境恶化,中共政策导致全世界的企业更加注意规避风险。
中共党刊《求是》杂志将发表习近平去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部分讲话内容。习近平称,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总需求不足”,要提振消费,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分析说,习近平着力扩大内需,却没有解决问题的切实措施。而且,中共回避疫情问题、死人问题,这是对经济最大的冲击因素和不确定因素,是最大的经济隐患。
日前,中共发“中央1号文件”,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专家认为,中共每年初都喊“粮食安全”,显示粮食供应问题未解决,进口粮在持续增多,自给率在大幅下降,加之疫情令粮食安全问题比以往都严重。
中国欧盟商会2月14日发布《上海建议书》,跨国企业信心严重受挫,只有12%的欧商愿意在上海设亚太总部,已有500家欧企转往新加坡设立总部。中国经济及营商环境每况愈下,上海尚且如此,其它省市更加糟糕。近期,浙江、广东等地许多企业因接不到订单濒临破产,有视频显示,工厂裁员,老板叫苦连天,哀叹大环境不好,所有行业都在紧缩。
近期山东省济南一处方舱隔离点被改造作为“技能人才公寓”,引起外界关注。评论人士认为,在中共当局的“清零”政策下,各地政府建了很多方舱医院和隔离设施,成为一个巨大的烂尾工程,而中共地方政府也因此债台高筑,加重了财政危机。
一项新分析指出,美国仍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它拥有强大的军事能力、防御网络和文化影响力。同时,受COVID-19疫情影响,在过去两年内,中国的实力正不断下降。
自从去年COVID-19(中共病毒,新冠病毒)的Omicron变种侵袭中国以来,中共清零政策,以及随后的无计划解封导致的疫情海啸持续冲击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湖南农民表示,疫情对村里经济的影响巨大。也有人表示,在中共现任领导人治下,中国的生活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随着北京取消旅行限制,中国富人正在加速移民,他们将现金投入海外的房地产和资产,可能会导致1500亿美元的资本外流。
国际上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正在减弱,导致中国最大港口上海港的航运取消增加,进一步抑制中国经济提振。与此同时,承运人因担心没有足够货物而选择空运,放弃海运。
《金融时报》周二(1月24日)报导说,中国的银行存款在2022年创纪录地增加了2.6万亿元人民币,但可能最终能转为消费的连零头都不到。
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雅尔(Piyush Goyal)表示,苹果公司(Apple Inc.)的目标,是在印度制造25%的产品,这较去年的比重明显提高。目前,苹果约在印度生产5%至7%的产品。
有媒体报导说,大陆医护人员为应付激增的COVID患者而长时间工作,但是工资没涨反跌,而且还被拖欠,这些都跟地方财政没钱有关。
中共国务院副总理刘鹤1月17日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宣称,“坚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并谈及“经济增长与房地产业发展”、“防疫政策平稳转型”、“共同富裕”等经济话题,分析认为,这些涉及具体国情的内容与真实情况相悖,都是虚假命题。
尽管中共病毒(新冠病毒)疫情令中国经济疲弱,但是有少数行业却异常火爆,如今较为热门的是殡葬业。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日益严重,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清零”和常态化核酸检测等,更令支出大幅增加。大范围的生产停滞、房地产等支柱行业持续下滑,使多省地方政府入不敷出、债台高筑,面临崩溃边缘。
共有约 2848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