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期【新纪元周刊】封面故事
孔子,一个真实的人,其名字穿越了半个中华文明的历史风云,伴随着一代代中国人走过沧桑而又辉煌的岁月。在人类历史上,除了两三个被誉为先知的宗教领袖外,谁也没有他行得更远,走得更深,谁也没有他遭受到后世如此众多的水火不相容的评论。无论是尊孔还是批孔,俯身这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而每一幅面孔背后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氛围。
《礼记•曲礼上》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于政治内斗的需要,这句话是文革中批孔子的最大罪状。这句话的全文是:“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人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
光阴在悲伤的余绪中又过去了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春天,孔子一病不起。此时,在世的弟子中不论在年岁上还是从资历上来看,子贡算是第一位的人物了。当子贡赶来看望自己所尊敬的夫子时,已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孔子强撑起身体,扶杖立在门口。
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之前,孔子经历了一场大病。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孔子一生中,身体状况都是很好的,还在早年时期他即是射箭、驾车的好手,在这点上就连一向以身强力壮而自诩的弟子子路也深为佩服。据古籍记载,孔子年轻时力能“举国门(即城门)之关”,由此亦可见出他身体勇健的程度。
天下之大,却无处有明君圣王出现的征兆。孔子看到鲁国的当政者对自己所坚持的政见已丝毫不感兴趣,自己在国政方面已不可能发生怎样的作用,在失望之余,息下心来,将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精力全部用在了教育事业和文献整理上。孔子终于成了一位比先前任何时候都要单纯得多的教育家和学者。在随后的几千年中,失意的政治家其实也大多走了这条道路。
不久,又发生了季康子祭祀泰山的僭礼事件。季康子准备前往泰山行祭祀之礼,尚未出发,这消息在鲁国都城已传得沸沸扬扬。孔子派弟子将冉求叫来,神色严肃地对他说:“你不能劝阻此事吗?”冉求回答说不能。孔子十分失望,感叹道:“难道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及林放懂礼,会接受你们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齐国贵族国书等人率军攻打鲁国。季康子向冉求问应敌之计。叔孙氏、孟孙氏不想作战,冉求力主迎战齐军。季康子被冉求说服。鲁军分两路抵抗,大贵族孟孺子统率右军,冉求统率左军。结果,右军一战败回。冉求率左军英勇奋战,打得齐军狼狈而逃。孔子的另两位弟子樊迟、有若也参加了战斗。孔子听到冉求等人率军抗击齐国侵犯,大加称赞:“这是义啊!”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师徒再次回到了卫国。这次回卫国的具体路线是从负函到陈国,自陈国北上,经宋国的仪邑,抵达卫国蒲邑,由蒲邑回到卫国都城帝丘。这一年,孔子67岁。
从城父继续南行,孔子和弟子们到了楚国的负函(今河南信阳)。负函原为蔡国城邑,后被楚国侵占,蔡国被迫迁都下蔡(今安徽凤台)。原蔡国的一些人民被迫聚居于负函,楚国派大将沈诸梁治理。
在从宋国赶往郑国的途中,由于师徒们赶路仓促,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了。抵达郑国国都后,他伶仃一人站在新郑(今河南新郑)的东门口四处张望弟子们的踪影。
灵公年老之后,卫国的国政一直操纵在他的夫人南子手中。南子这个女人有着强烈的干政弄权欲,而且为人轻浮,富于权术。她同卫太子蒯聩关系不和。太子曾与一位家臣密戏阳速谋刺杀南子,但是在行动时,戏阳速犹豫起来。太子示意他立即动手,结果被南子发觉,南子大呼:“太子要杀我!”太子见阴谋失败,逃往宋国,后又投奔晋国的赵简子。太子出走后,南子在卫国政事中更是有恃无恐。
孔子一行离开帝丘,向南而行,准备去陈国(国都在今河南淮阳)。孔子在卫国时又收下一位陈国籍的弟子公良孺,由于受弟子邀请,而且陈国的宛丘相传是太囗(“白”旁加“皋”)之墟,存有许多古代典章文物,便考虑去陈国一行或许会有些收获。
夹谷会盟,由于孔子有先见之明,让鲁君作好武力上的准备,在会盟过程中他更是随机应变,靠着自己的智勇才能使鲁国后发制人,占尽上风。而原本以为胜券在握,一心要胜鲁国一筹的齐国君臣不料自尝败果,怏怏回国。之后,孔子在鲁国政事中力除弊端、欲图正本清源的果决而富实效的做法,便鲁国政事渐渐显出步入正轨的气象。这些消息传到齐景公和晏婴等大臣的耳中,使他们很是不安,因为在这些人看来,鲁国国政和国家实力由弱转强对齐国将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在鲁国,尽管鲁定公实际上已等同于一个傀儡,但他仍是名义上的最高当政者。一心要“克己复礼”,致力于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格局的孔子对他恪尽职守,严格按照君臣礼仪行事,不敢有一丝懈怠。
孔子被任命为大司寇是在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时年52岁。至此,孔子进入了鲁国的上层政治圈子。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与鲁君之间有了多次接触。《论语》的《八佾》、《子路》篇记载了两人之间的一些对话。
孔子师徒回到鲁国的时间大致是在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37岁。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孔子再未参与大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授业传道。
在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鲁国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鲁国的政权操纵在三桓特别是季孙氏的手里,国君实际上成了傀儡。渐渐地,执政的季平子(季孙如意)已不屑于用他的大夫身份所适用的礼乐,狂悖至极,竟将天子的礼和乐在自己家中搬演,在家中欣赏八佾舞。
中国历史上的私学在孔子行教之前已有存在。自西周以来,由于王权日渐衰微,许多文化公职人员流落到民间,原本属于王朝的文物典籍也散失四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知识人员以个人身份收徒讲学的形式,也就是私学。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在官学之外,私学风气已经盛行,晋国的叔向,郑国的壶丘子林和邓析,以及鲁国的少正卯等在当时诸侯间都有一定的影响。
母亲去世后,少年孔子开始孤身一人面对社会,他不但要生存,更渴冀著跻身上层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感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冷酷性。
孔子生值春秋时代末期,其生活时间正当公元前6世纪中叶到公元前5世纪前叶的动乱不定的时代,以周朝为宗主的国家秩序正濒临崩溃的局面。
(http://www.epochtimes.com)宫墙亲释奠,林墓此重来。地辟天开处,泗南洙北隈。春眠仙乐鸟,冬缘石碑苔。教泽重千古,泰山终未颓。这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高宗弘历赴山东曲阜祭祀儒家始祖孔子时所作《酹酒诗》。以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