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雯
在中国古代,令人大开眼界的神奇医术似乎无所不在。无论是深居在乡野村头,还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过,总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秘制良药的民间大夫。他们的医术或经由高人传授...
现代人对中医或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认为中医治病疗效慢,不如西医那么立竿见影。其实,药到病除的真实例子在中国古代的医籍中可谓比比皆是。还有许多疑难杂症、用药物已无法治愈的疾病,用针术就能应手而愈。
中医治病对医者德行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那些疗疾如神、能治奇症的古代名医,往往都怀揣着“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愿。道在先,术在后,术只是道的延申与外化。当后人叹服于古代医者将神妙的针术、奇准的脉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时,就该想到他们必是心性超凡、境界高远的有德之士。本篇将介绍几位精于脉术且德行出众的清代名医。
古代有许多文章、典籍都详细记载着民间医者的超凡医术以及难能可贵的悬壶之德。在那些彰显着其人品、医德的诸多逸事中,既有不收谢礼、不取酬劳的,也有乐善好施、接济穷人的,而形式并不限于此。本篇所讲的是清代几位名医行侠仗义、洗雪冤情的奇事。
哪怕只翻开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医籍,我们依然会发现,怀揣着治疫奇方、偏方的医生也并不少见。本篇讲述的只是这类被记载下来的众多名医中的几位,愿以此来洞见古代中医医术的深邃与精深。
古语云,一德、二命、三风水。可见命数皆源于累世所积攒的阴德。一般来说,人死不能复生,但源于道法自然的古代中医,却一直在不断地演绎着起死回生的医学奇迹。如果德是命的根本,那些死而复生的人或许就是命不该绝,而怀揣着神妙医术的医者能及时出现,也同样是德与福、禄、寿之间所产生的因果使然。
现代人通常会把打雷、下雨等现象视为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状况,而在中国古代,能用超凡的法术召雷祈雨的道士、异人却比比皆是。直到明朝,集德行、诚心、秘术于一身的道士设坛做法,使上天普降甘霖、惠泽百姓的逸事,在史料中仍有大量记载。
古语说,“酒香不怕巷深,真金不怕火炼”。在中国古代,许多民间大夫隐身于乡野,居住在民宅村舍中,与贫苦人家相依相伴。有的遇贫则施,有的治病从不问报酬,甚至连药费都不收。他们的医术并不比宫廷御医逊色,却依然能看淡名利,为一方百姓解除病痛之苦与性命之忧。
望、闻、问、切是古代中医用来诊断病人病情的最常见方式。然而,这四种方式中的每一项又都会因为医生的领悟力不断提升而发挥到极致。如通过切脉,能精准判断出病人的病情、身份、生死之期,乃至前途、命运如何,就是能让人感到古代医术精深微妙的表现之一,这也是医道同源的最有力证明。
术数是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玄奥、精深的科学,历朝历代都出现了不少精通阴阳术数的人。他们将五行、八卦、天文、历法中的各种元素进行对应、组合,就能预测出人事吉凶,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这种方式所揭示的就是宇宙、天体运行的规律,而人在这种规律下所展现的,也即是早已注定的命数。
在中国古代,山中的不少修道人都是会施法、懂仙术的。他们被授予天命之后,就会来到人世间救治病人、惠泽黎民苍生。他们的神迹遍及市井街巷、乡野村落,经当地人口耳相传,最终被载入史册之中。
现在中医仍在使用的一剂药方“急风一字散”出自明代王爷朱橚、滕硕、刘醇等编撰的《普济方》,其具有解毒、驱风、止痉之功效,主治破伤风。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该方乃是神仙所赐。
聂师道,字通微,歙州(今安徽歙县)人。他天性纯良,为人正直、敦厚。与人相处时,也很谦虚谨慎。因对父母非常孝顺,当地人都很尊敬他。聂师道年少时已聪慧过人,且悟性很高,十几岁就开始修道。他最早跟着一位叫方外的道士在问政山中修行。
很多人觉得古代是没有办法像现代人这样通过心肺复苏来挽救人的性命的,然而,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就已经用心肺复苏术救治过人了,该“救自缢死”案例记载在《金匮要略》第二十三卷“杂疗方”中。
中国古代有许多医术超凡的医生,有的在民间悬壶济世;有的在宫廷里做医官甚至御医,专门负责照顾朝堂上的帝王与朝臣的身体。明代对医官、御医的选拔和晋升都有十分严格的标准,有从中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爱重与信任的医生,不但医术精湛,而且人品贵重,亦为世人所称道。
中国古代的中医博大精深,懂医术之人不仅身怀绝技,还兼具高尚的德行。他们或出入宫廷成为皇家御医;或行走于市井乡野,成为民间百姓心目中的一代良医。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良医,他们悬壶济世的神奇故事在地方志中多有记载。
在中国古代,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入仕从而踏上了悬壶之路的儒生并不鲜见。“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直秉承着“仁、义、礼、智、信”的儒生们始终都怀揣着一颗仁心。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善用某种草药而得名的医生,如金代名医刘河间有位姓穆的弟子,因善用大黄而被人称为“穆大黄”,明代名医张介宾因善用熟地而被人称为“张熟地”。这类医生有很多都隐于民间,为当地的百姓所称颂。清朝年间,善用白术的李炳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口碑的医生。
南宋年间,浙江衢县有位精通相术的异士名叫王廷,人称“王铁面”。他给士大夫看相一说一个准,却从不轻易开口。
儒家经典《论语‧颜渊》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中国的古人也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两句源远流长的名言旨在点醒那些追名逐利的世人:人的一切,包括生死、富贵、仕途、命运都是有定数的。历史上有不少精通占卜的术士和通过修行出了神通的道人都能预测出王侯将相一生的命运。下面这几位宋代的名臣、名将就曾遇到过这样的高人。
唐代名相陆贽曾说:“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作为医者,能否怀揣仁心、施行仁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仁与不仁都会得到相对应的果报。
中国古代有许多僧人能修炼出一般人所无法拥有的异能与神通。他们或懂占卜、能预测未来之事,或精通医术、能治疗各种不寻常的病症,又或者能做出其它的神异之事。他们有的只在寺庙中闭门清修,有的也会游走于街巷人群中。
明朝的帝王大多宅心仁厚、善用贤能,对御医们也十分爱重。被载入《明史》的御医戴思恭是太祖朱元璋力赞的仁义之士,是建文帝朱允炆心中当之无愧的太医院使。到成祖朱棣时,对他的爱重则更是到了“时时乐与公语,或捋其须,或命坐御榻下,与论古今事,每抵暮始休”的程度。
孔子曾说:“政者,正也。”中国古代王有王道,为官者亦有为官之道。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给后世留下了一部教人如何做官的旷世巨著《为吏之道》,其中开篇就提到:“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可见,公正清廉是为官的首要条件。而“除害兴利,慈爱万姓,毋罪毋罪,毋罪可赦”,即对治下百姓心存仁爱,不使无辜者受冤、不枉杀一人,惩恶扬善,则更是成为一个好官的必备条件。
儒家所推崇的孝道自古就被视为百善之首。孔子曾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既是人道,也是天理。在孔子看来,“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百孝经》也说,“福禄皆由孝字得,天将孝子另眼观”;“处世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动地合天”。可见,至孝之人往往都能得到上天的垂怜与眷顾。
曾公亮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大人物,他出身于名宦世家,考中进士后,曾入仕三朝,任过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集贤殿大学士以及礼部、户部、吏部尚书等要职,后被封为“鲁国公”,死后被授予谥号“宣靖”。
俳优是中国古代的滑稽艺人,他们以演戏为生,社会地位低下,却能在插科打诨中嘲讽时政。一些俳优被征召入宫,他们不仅要取悦于君王,更是在以这种幽默、迂回的方式向君王进谏。
在清代康乾盛世之年,江苏吴县出了一位“多学能诗”、“工画兰,善拳勇”的名医,他就是薛雪。薛雪,字生白,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博学多通,为人洒脱、性情豁达,连所居住的山庄也“有花竹林泉之胜”。
南宋年间,在会稽县萧山一带有户平常人家的女儿,名叫元照。她从小就让她的母亲感到很惊讶。她还在母亲怀里时,只要她母亲吃素,她就能正常吃奶,可一旦她母亲动了荤腥,她就整日的不吃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