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艺术 文学 连载 教育 人物 生活 美食 旅游 保健 移民 职场 投稿

新闻 评论 社区 科技 网闻 体育 娱乐 突破封锁 关于我们

仙风道骨的孙思邈一生行医秉着“大医精诚”,活人无数。从他行医的小故事,展现了孙思邈力行大医救济苍生的精神,其活泉源头来自何处呢?
孙思邈

人们多知道唐代孙思邈是“药王”,你可知道孙思邈是个修道者?你可知道他有神通能够预言天上、人间、历史的未来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阳光洒遍了天之涯,满地油菜花开时,鹁鸽声里送来春浓的消息。唐代名医孙思邈怎样用油菜救了自己的命?一代大儒怎样和油菜结缘?

赵三翁,名进,字从先,是河南中牟县白沙镇人。他原来是一名黄河埽兵,为了回避兵役而被削除户籍逃亡在外,他在枣林遇到孙思邈,传给他道法和一些治病的技能。

膀胱中积累了很多尿,却难以排出,是非常难受的。利用“导尿术”,能立即排尿,解除痛苦。 史上第一个使用导尿术的人是谁?是唐代的名医孙思邈。 大约离现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见一位患了“尿闭”症的人来求救。

卢照邻问:“人世间的事情该怎么做?” 孙思邈回答说:“胆要大,心要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照邻问:“怎么讲呢?”孙思邈答道:“心是五脏的元首,它应该遵循规律办事,所以要谨慎。胆是五脏的将领,它必须要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

喜、怒、哀、乐是我们正常的情绪反应,也是生活上的小插曲,不然人就会像木头人一样,生活单调,毫无乐趣可言;但是,过度的情绪反应,就属不正常,会伤害内脏,损及健康;反过来说,如果能控制好情绪,对健康是有益的。

孙思邈感叹世风日下,世俗之人追求名利,巧取豪夺,贪得无厌,最后放纵而亡。孙思邈主张养性必须看淡名利,视名利如浮云,若存若亡;他特别推崇《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孙思邈说:只有修养“道德”,不祈求善报,而自有福报;不祈求长寿,而自延寿命,这才是养生的大要旨啊!

《列仙全传》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孙思邈的记载。孙思邈是华原人,自幼聪慧过人,七岁就能够日诵千文,长大后喜欢读道家老子的书。

《名贤集》中有这样一句名言:“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争光。”这话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更是人生命运的诠释。不管是帝王将相,或是平民百姓盖莫能外。就拿灭商兴周的姜子牙来说也是这样,时运不济时卖面贩猪都赔本,时运通达时出将入相何等风光。

唐代名医孙思邈,他熟谙养生,活了100岁以上。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孙思邈因何得以高寿。

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最为神奇的就是针灸,从古至今治愈了各种疾病,也留下了许多神医治病的故事。

(shown)孙思邈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小蛇赎出,用药给它包扎好,放回草泽中。

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当需要服用汤药调理或治疗时,就要拿着药方到中药店取药。在药店里,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中,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按方取药。如果是位熟练老药工,说是取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分量分毫不差。民间习惯于称这种取药为“抓药”。

《名贤集》中有这样一句名言:“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争光。”这话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更是人生命运的诠释。不管是帝王将相,或是平民百姓盖莫能超脱于外。就拿灭商兴周的姜子牙来说也是这样,时运不济时卖面贩猪都赔本,时运通达时出将入相何等风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广受人民尊重的神医叫孙思邈,他经历的事迹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自幼聪颖好学,七岁读书,日诵千余言;及长,通晓诸子百家之说,尤善谈老子、庄子并兼好佛家经典,被人称为“圣童”。

(shown)倘若不能抑制色心,纵情泄精,就等于在油灯将灭时更加减少灯油,这种情况自己怎能不深防!

以前的人敬重医师,因为一般民众挑选医师很严格,“医不过三代,不是好医”,不但要有祖传,且要传三代以上才能放心让他看诊;此外,医师的医德要高尚。孙思邈提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救人一命,所积之德贵过千金。一个医者真要能拯救人的生命,须具有过人的医德和医术。孙思邈为此在《千金要方》的开篇中特地撰写了“大医精诚”,强述了一个“大医”所必须具有的医德。

陕西省耀县孙家源是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的故乡。当地药王庙前立有一方石碑,上面刻有孙思邈所着的《养生铭》。

古城西安西北隅有个窑洞叫药王洞,里面塑着药王孙思邈手托龙头替龙王治病的塑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这里有盛大的庙会。这个地方为什么叫药王洞?窑洞里塑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不但在养生理论上有自己的创见,他既主张静养,又宣导运动;既强调食补,也重视药治;而且在自己实践中,以修身、养性、淡食、运动养生,所以获得102岁的高夀。

  相传,唐时长安城内有几个富翁身患一种奇怪的疾病,只见脚胫日趋浮肿,浑身肌肉酸痛麻木,身倦乏力,众医诊治均束手无策。于是请孙思邈诊治,经药石下肚,仍不见转机,孙思邈由于难揭其谜,终日甚感不安。

相传孙思邈在四川峨嵋山时,遇到一位前来求医的病人。病人是一个40多岁的男子,住在岷江岸边,长年以打鱼为生,天长日久得了风湿病。每当天寒阴湿时便两腿红肿、关节僵硬、周身疼痛、行动不便。孙思邈先用自己配制的药为病人治病,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却没有什么效果。于是,孙思邈又到山上采摘治疗风湿的草药,可令他失望的是,这些草药也未能使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转。

孙思邈,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141岁才仙游,可见他的长寿心得实在值得学习。

孙思邈,京兆华原(即今陕西省耀县)人,生于581年,卒于682年,享年102岁。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因病学医,热爱医学,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间,曾多次邀请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谢绝。

唐代名医孙思邈先生是北京华原人,在世活了一百多岁,行医七十余年,是中国在医药学实践上最长寿的一位医药学家,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又被尊称为药王孙天医。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公元541年,卒于公元682年[1]。他七岁开始读书,每天能记诵一千多字。在二十岁左右时,他就很善于谈论庄子、老子和诸子百家中其它各家的学说,同时也喜欢佛教经典。

《列仙全传》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孙思邈的记载。孙思邈是华原人。自幼聪慧过人,七岁就能够日诵千文。他长大之后,喜欢读道家老子的书。周宣帝的时候,时局动荡,他隐居在太白山学道,炼气养神,洞晓天文推理,精通医药,暗中做了不少善事。有一次他见到一条“小蛇”被牧童打伤了,正在出血。他就脱下自己的衣服和牧童交换救出“小蛇”,然后帮小蛇在伤口敷上药,放它回草丛里。

中医,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中医,现代人已经无法理解它的精髓,更不知道几千年前的人是如何获得这样神奇的知识的。很多流传下来的故事,透露了一个人神共存的辉煌历史,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却已经成了神话传说。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字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