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在大唐统一天下之主要战争中,太宗或者直接参与其中并起重要作用,或者直接挂帅,特别是亲统唐军打败薛仁杲、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几战,皆是唐朝统一过程中最关键之战争,也是形势最危急、战事最艰难之几次大战。太宗重视安抚降众,收罗人才,意义尤深远。太宗因战功累累,后被高祖封为天策上将,位在所有公侯之上。
尧、舜、禹三位圣君上次滔天洪水后开创本次人类中华五千年神传文明,教化人民,重德崇道。秦皇汉武一统天下,开疆扩土,钦定国家体制,确立思想文化体系。三国之时,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联袂上演千秋大戏,圆满诠释“义”之内涵。这些千古英雄人物虽处不同朝代,皆致力于开创、保护神传文化;亦与不同天朝众生结缘、演绎新朝新文化。一幕幕大戏,惊天地、泣鬼神,轰轰烈烈,光...
贞观十三年(639年),在大唐繁盛辉煌的时期,魏徵交上一封奏折,里面引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是说知道它不困难,困难的是执行它;执行它也不难,难得的是善终。
一将功成万骨枯,开疆拓土、称霸天下都少不了战争的参与。无论胜败如何,战争对所有人都会造成巨大伤害。在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唐太宗更是四方各族首领尊敬的“天可汗”。从战乱中兴起的大唐是怎样做到的呢?
古人犯了法,也会被捕入狱、接受审讯。但是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法律,同样的罪名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罚。那么,心怀仁爱的唐太宗怎样制定大唐的律法呢?
孔子创立的儒学,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成为中华王朝的官学,却在魏晋以后逐渐式微。在隋末动荡之时,学校无人上,诗书无人读,儒学仿佛坠入泥涂一般。唐太宗即位以来,却大力复兴,令儒学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唐太宗曾对大臣直言:“我不敢多说话。”一个高高在上的天子,说出的话更是圣旨,为什么太宗会有这种顾虑呢?
不需要太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许几个细节、几个小故事,就能展现一个人的品德。慈悲为怀的唐太宗,一生推行德政,整个贞观年间,随处可以发现他体恤怜爱臣民的故事。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下旨升任司农卿李纬作户部尚书。就职之前,太宗召见一位大臣,问道:“房玄龄听说李纬将出任尚书,有什么意见?”官员一句话,竟让太宗收回成命,改任地方刺史。
历史上,唐太宗以虚怀若谷、知人善任的美德,与治下群臣共同留下许多佳话。在《贞观政要》的开篇中,唐太宗向臣子三次发问,探讨为君之道,点出为政者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臣子的答案,也堪称盛事治国的总纲。
精美的宫殿,浩大的工程,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就能够轻松实现。但是这样做是否真的有利于国家呢?博古通今的唐太宗常常以史为鉴,权衡自己是否放纵私欲,是否为百姓为出发点做出决策 。
唐太宗是雄才大略的千古明君,也是一位风雅皇帝。他开设文学馆、弘文馆,君臣在处理政事之余,谈论典籍、创作诗文,在历史上留下许多美谈。更可贵的是,这位文武双全的皇帝,对文史表达独到见解,让人深思。
我知道只有深刻了解礼乐含意的人才能创作新的礼乐,能了解礼乐种种仪式的人才可说明礼乐的规范。能创作礼乐的人:如禹、汤、文、武、周公称之为“圣”,能说明礼乐规范的人,如子游、子夏、季札称之为“明”。
人们一提到李世民,想到的都是“唐太宗”这个名号。其实,李世民在成为皇帝之前,还是一位功绩显赫的“天策上将”。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以宗族之女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临行前太宗亲做一诗《琵琶》为公主送行:
武德年间,面对上万名强悍的突厥骑兵来袭,唐军将领非常恐惧。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只以百骑及威武凛然的王者之姿,智退突厥。武德九年,太宗刚即位,突厥再犯,再次晓以大义,让突厥首领膜拜于太宗的威德之下。
在古代,如果有谁敢在皇帝面前指出皇上的过失,或坚持己见杠上皇帝,或不行跪拜之礼佛袖而去,就可能会因对天子不敬的言行,以“大不敬”的罪名招来杀身之祸。但在贞观时期,只要是为国家社稷着想,诚心指出并纠正皇上的缺失,不但不会受罚,说不定还能得到丰厚的赏赐呢!也唯有唐太宗这样心胸宽广的皇帝,才能有如此豁达的境界!
唐太宗29岁登基,当时的宰相杜如晦43岁、魏徵47岁、房玄龄49岁,刑部尚书李靖已57岁,虞世南已年近70了。唐太宗极其尊重这些年长的官员,以师礼相待。贞观期间,唐太宗与群臣诸将肝胆相照,百官幕僚誓死效忠,君臣之间情深义重,缔造出许多的历史佳话。
唐太宗气度宽宏,眼光远大,其崇高的德行在他的开国、治国、君臣相处,及在许多细微处都能显现出伟大君主善待众生、德泽四海的博大胸怀及泱泱大国的风范。
要击败群雄,平定天下,不仅需有运筹帷幄的能力,也需有如金刚铸造的超常意志;更重要的是加上天助,也就是需有天命,顺天而行,自然可得。而且真命天子,自有神佛护佑,秦王在多次危难中,都能死里逃生,转败为胜。
唐朝刚建立时,高祖仅据有关中一地,天下依然群雄并立,据地为王。当时的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彼时刘武周与萧铣居于西北,王世充居于中央,面对各路枭雄,秦王没有畏惧,心中只有“思靖大难,以济苍生”的宏大使命。
唐太宗是大唐星空中最璀璨耀眼的一轮明月,不但照亮了唐朝历史的夜空,也是后代帝王仰慕并引为仿效的治世典范。唐太宗不但是史上唯一集开国、武功、文治、缔造盛世为一身之千古一帝;也是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君主。不论唐太宗的伟大事迹,或是发生在他身边的小故事,今天读来都令人回味,发人深省。
中日文化交流《群书治要》名传日本影响深远。唐太宗令集《群书治要》博采六经、历代诸子百家著作,“务乎政术,存乎劝戒”。贞观之治,彰明先王之治,发扬光大。可惜宋代以后此书在中国却不得见了。反而是日本从九世纪以来,日本的天皇珍视此中国的治世宝典,幕府、藩主几度校刻传世。在中国散失千年的《群书治要》如何重现中土呢?
大唐王朝,是中华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百花齐开、大放异彩的全盛时期。她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当时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致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一路遥遥领先。特别是初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如一轮皓月,照亮了人类历史的整个夜空。
当历史走入大唐王朝时,唐朝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与当时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形成鲜明的对照,以致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一路遥遥领先。特别是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缔造的“贞观之治”,如一轮皓月照亮人类历史的整个夜空。她在文化、经济、政治、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各个方,都远远超越以往的所有时代。其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度,从法制严密、机构完备到官制规范都...
天子为黎民之父。贞观之时,天下万民承太宗之福,富足安康,他们敬天信神,共享盛世。自古帝王子女鲜少能得父亲直接照料。唐太宗一代雄主,亦为人父,于万机之中,亲自抚养了小女儿晋阳公主和第九子晋王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舐犊之情,于历史吉光片羽之中,幸可窥见一斑。
(大纪元记者陶静慈综合报导)历史上的今天——626年7月2日(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由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在唐朝首都长安城(今属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正欲加害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成为皇太子并掌握实权,旋于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继承皇帝位...
贞观初年,唐太宗问大臣们:“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的混乱,因而拥有了天下,秦始皇乘周朝衰弱之机,吞并了六国。他们的得天下并没有什么不同,帝业的长短却怎么如此悬殊呢?”大臣萧瑀认为是人心向背的不同。但是太宗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周已取代殷之后,更努力弘扬仁义;秦一达到目地,就专行欺诈与暴力,他们不但取得天下不同,而且维护江山也不同。帝业的长短,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中国是世界上信史最长、最完整的国家。中国人可根据历史来判断现实。唐代史官刘知几说:“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史通》),也就是说历史是用来记录功绩、纠正过失,分清善恶、辨别好坏。那么这就要求做史官的人,必须做到如实记录。
王显和唐太宗两个人,有着如同严子陵和汉光武帝一样的老交情。小时候,他们一起游戏打闹,常常互相扯裤子、摘帽子取乐。
共有约 111 条记录
今日头条
NEWS HEADLINES
伯克利音乐学院中国留学生吴啸雷(Xiaolei Wu)因威胁和骚扰同校支持民主的中国学生,周三(4月24日)在波士顿被判坐监9个月,3年监督释放,随后驱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