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學者:神韻傳承中華文明 又具创新精神

2011年03月20日 | 14:06 PM

【大紀元2011年03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倩美國丹佛市報導)2011年3月19日晚上,美國神韻紐約藝術團在丹佛市的第二場演出圓滿落幕。置身愛麗考金斯(Ellie Caulkins)歌劇院的現場觀眾起立向全體演員鼓掌道別。劇院內到處聽到讚不絕口的聲音。來自中國大陸的訪問學者黃老師更是一個神韻的鐵桿粉絲,他來美國三年多,已經是第四次觀看演出了,有三次他都是開車9小時從其它州趕來丹佛。黃老師感概神韻讓他受益良多,感受到「身心獲得自由」。

黃老師表示,「整場演出展現了中國上下五千年,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唐宋元明清,一代代地延伸下來,真的很了不起」。

他接著說:「要把這一切都融合在一台演出裡,包括「仁義禮志信」這些道德基礎。真的很不容易,很難得」。

黃老師解釋說,對中國人來說,這種文化的傳承很有意義,否則後代的中國人就會和過去的中國文明的精華隔絕開了 ,將是很大的損失。

他還談到,神韻演出另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不但傳承了文化,還富有創新。他說他來三年多看了四場演出,每年的演出都有不同凡響的魅力,音樂的創新,後台天幕的創新,令人感覺耳目一新。

黃老師認為,演員們的水平都很高。他說:「魯智深那個節目的舞蹈難度很大,演員卻跳得身輕如燕」。

秧歌那個節目,黃老師也很欣賞,因為工作的關係,他專門研究過秧歌。他說神韻演出中的這個舞蹈跳出了北派秧歌的大氣。

作為基督徒,黃老師看最後一個節目的感受是,神會對人類進行最後的審判的,要使信神的能進入神的世界。他說:神在不停地提醒人,最後一刻終會到來。但是世人並沒有意識到,還是一樣的貪圖享受,把生命中並不重要的東西看得太重。

他說,神韻演出很純淨,看了以後,可以拋棄市俗的一切煩惱。

成都人:神韻的舞蹈很美,民族特色濃

梅女士來自中國成都,來美國一年左右,當天下午梅女士和先生Ogden一起觀看了首場神韻晚會,這是她第一次觀看神韻晚會。

梅女士告訴記者:「神韻演出很好,舞蹈的民族特色濃,因為我在國內做導遊,全國各地的各種舞蹈演出、民族舞蹈我也見過很多。神韻的舞蹈很美,唱歌也很棒。」

「我最喜歡那個盛唐的舞蹈(《大唐仕女》),這個舞蹈,服裝、舞蹈都很傳統。舞蹈《梅》也很漂亮,神韻樂團的現場伴奏很精彩,還有歌唱家們,動態的背景,是一個很大的製作。」

先生Ogden去過中國,他表示:「神韻演出很棒,我在神韻中看到不同朝代的歷史和文化。服裝很精美,我也喜歡神韻的舞蹈和音樂,還有那些傳統的故事,那個關於金猴《金猴智收豬八戒》的傳統故事,很吸引人。」

「神韻的那些歌唱家,不用麥克風,他們唱的很棒,我喜歡神韻,明年一定再來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