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都迎神韻 古城倫敦添異彩

2013年03月04日 | 21:06 PM

【大紀元2013年03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天宇英國倫敦報導)3月5日,聞名遐邇的神韻紐約藝術團將第六次蒞臨英倫,並將在全歐洲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上演五天六場卓越絕倫的精湛演出。今年的英國完全陷入到一股「寒流」之中:經濟陷入蕭條而氣候也隨之寒凍異常,但這一切卻不能阻擋神韻在倫敦火熱的票房,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裏,神韻門票幾近售罄。

不列顛獨特的文化風貌

雖然英國偏安於歐洲大陸之外,但這也使得不列顛島在千年風雨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格,有別於所有大陸文明,但又同時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牽絆。倫敦作為英國首都,其多元的文化表現出了英國與歐洲共性和特性同存的特點。在這裏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元種族、宗教和文化交織在一起,據稱在倫敦使用的語言多達三百種,作為旅遊勝地,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蹟和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就穿插於城市的每一個細胞中,對於旅遊者每天都會有不一樣的驚喜。

女王官邸——白金漢宮 Buckingham Palace

倫敦城無論經歷了多少次的變遷,其核心仍然保持著古老的風貌,坐落於市中心的白金漢宮、西敏寺大教堂以及大本鍾等等,仍然是每日數以萬計的遊客的必到之場所,它們才真正代表著倫敦深邃的一面。前年的英國威廉王子大婚曾讓白金漢宮再一次成為了全球媒體聚焦的一點,近20億人見證了英王第二順位繼承人在此地組建起了一個新的家庭。

白金漢宮是現今最著名的建築物之一,且並非是單純的旅遊景點,如今依然是英國女王工作的場所。其中央主體建築始建於1703年,耗時兩年才得以竣工,當時這裏並非是皇室宅邸,而是白金漢和諾曼比公爵謝菲爾德的府邸,直到半個多世紀後的1762年,喬治三世將該住宅買下,成為了王后的私人宮殿,在隨後的75年時間裏一直進行著擴建工程,最終形成了今天的三翼圍繞中央庭院的佈局,並在期間改名為白金漢宮。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將皇室遷入此地,使得英國王室正式入主白金漢宮,也令許多古玩珍器也得以轉入此地,就拿皇家畫廊來說,這裏所珍藏的魯本斯、倫勃朗等古典主義油畫大師的傑作無一不令來訪的藝術界人士頂禮膜拜,但這對女王來說也許就如同百姓自家的廉價壁畫或明星海報一般吧。

世界最大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

談到古玩字畫,就不得不提到大英博物館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館內藏有多達1300萬件藏品,且至今仍有很多藏品因空間限制等原因未能公開展出。

大英博物館的建立源於1753年當時著名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的遺囑,他希望將其個人所收藏的71,000件藏品和大量的植物標本以及書籍和手稿等一併捐給國家,隨後英國國會通過公眾募捐的資金,在1759年1月15日蒙塔古大樓成立大英博物館並對公眾開放。

而後因為英國對亞非國家的探索和统治,越來越多的文物被運送到這裏,因此在原有空間已經難以應付的情況下於1840年在大樓北面又建成了一個新館,而舊馆也在不久後拆除。目前大中庭則是建成於2000年,作為博物館中體的核心地帶,其連接了多達10個分館,目前這些分館分別是古代東館、硬幣和紀念幣館、埃及館、民族館、希臘和羅馬館、日本館、東方館、史前及歐洲館、版畫和素描館以及西亞館。
歐洲最高的摩天大樓之一——夏德大廈 The shard

歐洲最高的摩天大樓——夏德大廈 The shard (夏德公司提供)
歐洲最高的摩天大樓——夏德大廈 The shard (夏德公司提供)

近幾年來倫敦城中更多的現代建築拔地而起,目前最引人矚目的The Shard(夏德大廈,又稱碎片大廈)是今年2月1日正式對公眾開放的,310米的高度使它成為迄今歐洲最高的摩天大樓之一,好似從地底突然聳立出的玻璃金字塔,每一寸表皮都是由向內傾斜並依次向上生長的玻璃薄片覆蓋,晶瑩剔透之感在夜間的鐳射光線下更為突出,而其地理位置就坐落於泰晤士河南岸的市中心黃金地段,幾乎在倫敦市內任何一個視線不受阻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它,真是如其名字一般,是一顆從天上落入人間的繁星碎片。

這座不平凡的大廈其實並非英國人所有物,而是卡達人所有,事實上這個來自中東海灣小國除了「碎片」外,還擁有英國銀行巨頭巴克利銀行的最大股份、海德公園、奧運村所有權、世界頂級百貨公司哈德羅、英國主要超市森斯伯瑞。

頂級戲劇與音樂藝術的薈萃之所

倫敦的藝術、娛樂形式極為豐富。歌劇、音樂劇、古典音樂、搖滾、爵士樂、皇家芭蕾、踢踏舞,應有盡有,而且票價便宜得難以置信。倫敦至少有1,000個以上的劇場,大多上演莎士比亞、蕭伯納的作品。倫敦劇場大體可分為兩種,商業性劇院以著名演員演出的著名作家作品為主。最為著名的有國家劇院和皇家莎士比亞劇院。在小型劇院中可以觀賞到一些初出茅廬的作家的創作,劇場氣氛輕鬆愉快。

在倫敦欣賞古典音樂會倍感輕鬆愜意,音樂廳音響效果非常好,音樂會票價卻很便宜。每年7月~9月,倫敦都要舉行「古典音樂夏季盛會」,邀請世界著名的指揮家和樂隊在皇家艾伯特大廳演出。倫敦有名的音樂廳有伊麗莎白女王音樂廳、艾伯特音樂廳、皇家音樂學院等,其中皇家慶典音樂廳可稱為倫敦的頂尖音樂廳。

倫敦擁有五個專業的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倫敦愛樂管弦樂團、皇家愛樂管弦樂團、愛樂管弦樂團以及BBC交響樂團,此外倫敦還擁有舉世聞名的皇家大劇院、英國國家劇院和皇家節日廳。

歐洲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

全歐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巴比肯藝術中心啟用於1982年,當時由倫敦市金融城的管理機構,也是英國第三大藝術贊助機構——倫敦市法團(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斥資一億六千一百萬英鎊建造,相當於今天的五億多英鎊,並由該法團所有和管理。

巴比肯中心主要的大型設施有巴比肯音樂廳、巴比肯劇院、比特劇院、巴比肯美術館及畫廊。巴比肯電影院和巴比肯圖書館,此外還有三家餐廳、七個議會廳、兩個貿易展覽館以及多個非正式表演場地。

巴比肯劇院設計時的初衷是作為倫敦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駐團場地,而在2002年該劇團離開此地。巴比肯藝術中心曾是倫敦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駐團場地,目前其音樂廳是盛名的倫敦交響樂團和BBC交響樂團的駐團場地。在這裏,每年會定期地舉行音樂、戲劇、電影節以及藝術展。

「巴比肯」的意譯是「甕城」,指的是巴比肯屋村這座龐大的建築群坐落於倫敦城的一座古城門——克里波門,以及相連的城堡的原址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受到德軍猛烈的空襲,這裏原有建築物幾乎全部變成廢墟,按照1951年人口統計,當時克里波門區僅有48人,因此重建這片4萬平方米區域的議案很快就被提到倫敦市法團的議程之上,並在1957年開始建造大量民用房,隨後其他的相關設施,如學校、博物館、消防站、診所、音樂學院、圖書館、美術館和大型表演藝術場所等都相繼被建造,整體風格十分粗獷,大量運用混凝土結構,其外表有如現代版的金字塔。從1965年動工直到1982年全部完工,耗時17年,最後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自剪綵揭幕。

巴比肯建築群裏面更是別有洞天,其中心外部是長方形的人造湖,屋頂上劇場的舞台塔周圍用玻璃包圍,形成一個壯觀的屋頂溫室,該地已經成為了倫敦別具匠心的一景,2001年9月,英國文化部長蒂莎‧布勒斯頓宣佈將巴比肯建築群定位國家「二級文物」,理由就是整個建築群的規模、整體性和設計的氣魄。

神韻六臨英倫 巴比肯中心演繹神話

今年是神韻第六次光臨倫敦,與往年相同的是,人人早早就在盼望神韻的到來,前些年神韻在英國創下場場爆滿或場場滿場的票房紀錄,演出還未結束,成千上萬的觀眾就在期待新一年神韻全新節目的到來,神韻這個東方文化的瑰寶給倫敦這個西方文化重鎮帶來的巨大震撼和驚喜,一直在不斷擴散和傳播中,人們對神韻的思念和熱愛,一直在英倫三島上迴旋。

與往年不同的是,2013年人們更加熱切地期待神韻帶來的福音,在主流社會裡,人們到處看到神韻到來的信息,很多人都在興奮地談論神韻精美的網站內容。在神韻開演前數週,絕大多數票已經被買走,臨到開演前一天,六場票基本已售磬,這對於正在經歷金融寒冬的英國人來說,不能不稱為奇蹟。

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流光溢彩,神韻秉承這一傳統,將天人合一、敬天知命、善惡有報以及「仁、義、禮、智、信」等傳統價值觀的精髓,帶給世界各族裔在美好的新春祝福,預計未來五天神韻世界頂級藝術家們的精湛表演,將再一次讓觀眾感受五千中華文化之博大與精深,並在各自生活中找到最美好的祝福和啟迪。

(責任編輯:李貝利)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