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篇(24)

【故國神遊】華章炳煥道心深 萬古不廢是斯文

作者:宋紫鳳

歐陽修在這一場古文運動中堪稱領袖人物。圖為元代趙孟頫書寫的歐陽修的文章《秋聲賦》。(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3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周敦頤之《通書》有云「文所以載道也」。這大概是我們所能找到的「文以載道」的最為貼切的出處。不過,文以載道的思想卻是自古有之。確切地說從造字之初,中國人的文字就被賦予了「載道」的使命。於是每當世道大衰時,就會出現一些有志於以文濟世的人,強調文章的道德內涵與教化作用,以文風變世風,比如,宋朝的古文運動。

不過,說起那一場古文運動,對文字之惡習以為常的現代人不免會有所誤解,以為不過是文人間的拔旗立幟而已。事實上,那是一場有其原因、有其必要、有其效應、有其影響的道德回歸運動。

從唐末以至五代,中原王朝頻繁更迭,天下動盪,讀書人多汲汲於仕進以為利祿之途,甚者流連曲中,以豔詞相誇,仍可以中進士、奪狀元,所以有句話叫作進士輕薄。這種情形直至宋初還有痕跡,譬如柳永之所謂「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所以柳永屢遭黜落並非如他自以為的「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而是他的文章實在不合時宜,他大概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處在一個不只重文才,更重文德的時代。而如五代進士之輕薄,何談參政輔國,更遑論傳道授業了。

640px-
四庫全書中收錄的柳永的《樂章集》書影(公有領域)

 

事實上在柳永之前,關於文風之賑救,就已經有人首倡其議了。此人正是活躍於祖宗朝的柳開。他提出「古其理,高其意,隨言短長,應變作制,同古人之行事」,又說「文惡辭之華於理,不惡理之華於辭也」。有意思的是這位宋初文壇上的活躍人物其實更接近於一個武人。他不僅善騎射、任武職,性格上亦也尚氣自任,喜歡結交豪傑。也許在宋初時候,要想在文風未開的文壇上辟出一條路來,也只有這樣透著武人氣質的文人,才能有此大刀闊斧的勇氣,才能有此披荊斬棘的魄力。

不過,就文字本身而言,柳開的文字並不算成功,病在矯枉過正,每每詞澀言苦,令人難讀。但他對文章要「古其理,高其意」的倡議卻是與整個社會,特別是與當時理學之興堪稱同步,在此背景下,柳開之後,有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同時而出,發理學之先聲,與文壇相呼應,特以石介對柳開尤其讚賞。此三子者雖於文學未有大建樹,而於學術上則對文以載道之思想大有助力。

於是宋興七十年,宋初文壇基本達成遠革五代之俗惡、近退西昆之浮華的共識,但尚未形成迥於前代之風格。彼時文學之士,可為戰國之文,可為漢魏之文,獨不能為宋文。直至廬陵歐陽修之出,文學泥古之狀態始有突破,有宋文風為之一變。

545px-Ouyang_Xiu
歐陽修畫像(公有領域)

 

天聖九年的春天,歐陽修來到西京洛陽,他的上司錢惟演愛山、愛水、愛詩、愛酒、愛才,對其幕下的青年才俊們,更是呵護有加,不僅不讓他們承擔過多的工作,還縱容他們遊山玩水。不過,這並非是馭下不嚴,而是他不想讓這些青年才俊們累於政事俗物,從而過早地摧折了靈氣,障礙了文學的修習。這真是只有文人之間才有的心靈相通。在悠遊嵩山的歲月裡,歐陽修結識了當時的名士尹洙、梅堯臣,日為古文歌詩,久之,歐陽之文不僅道淳德粹,又為山水間的靈動之氣與蕭散意態所感染,如行雲流水,一路深入淺出自然而然。

818px-Letter_by_Ouyang_Xiu
歐陽修與同僚書信真跡(公有領域)

 

《文心雕龍》有云「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章貴在真,要發於真心,要出於自然。這也是歐陽修極為強調的,所以他疑石介文字太怪,諷宋祁文字太古,勸王安石「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而歐公之文字,譬如春風之疏暢,容與閒易,意豁如也。

此外歐陽修造就後學,其功尤大,與之同列為唐宋八大家的蘇洵、蘇轍、蘇軾、曾鞏都是他的門生。蘇軾為《六一居士集》作序,將歐陽修比為韓愈,又云:自歐陽子出,天下爭自濯磨,以通經學古為高。乃知歐陽修在這一場古文運動中堪稱領袖人物。

歐公歿後,宋代文壇最為活躍的兩個人物一為王安石,一為蘇軾。王安石之文發平實為浩瀚,而又波瀾老成,時有奇崛之語,連蘇軾也不得不放筆道「此老野狐精也」,蘇軾之文更是縱橫跌宕,獨步當世。連王安石這樣一向高自標許的人物也不得不折服說「不知更幾百年,方有此人物」。不過,二公在古文運動中卻是各領風騷又千年。

439px-Wang_Anshi_2
《晩笑堂竹荘畫傳》中王安石畫像(公有領域)

 

王安石學問尚理,嘗說:「人在少壯時,應當講求天下正理,卻閉門學作詩賦。」他擅長以古文闡經義,所謂經義之體,堪稱前代所無之首創,後世八股之開山。熙寧年間,王安石更定科舉法,不再以詩賦取士。不過,凡事有利有弊,科舉罷詩賦,策經義,又使天下學子唯誦經義,不重文辭,正所謂過猶不及,最後王安石自己亦不得不嘆道:「本欲變學究為秀才,不謂變秀才為學究也。」

在變科舉一節上,蘇東坡與王安石針鋒相對。坡公嘗言:「王氏之文未必不嘉,而患在好使人同己。」就是說,蘇軾喜歡王安石的文章,但不喜歡王安石將自己的文章審美變成天下文章的標準。在蘇軾看來,「使人同己」後的文風單調劃一,幾如黃茅白葦,遂以一枝凌雲健筆,飽蘸了天地之靈氣,散行縱橫,寫出了宋文令後世難以企及之境界,小至數行短札,大則萬言之章,立意出人意外,行文自然天成。

Su_shi
元趙孟頫繪蘇軾畫像(公有領域)

 

蘇軾同時,有蘇門四學士者,將蘇軾文風發揚開去。蘇軾身後,天下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士尤盛,至有俗語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說的正是能寫蘇氏文章者,會很吃得開,不能寫蘇氏文章者,大概就只有吃菜羹的份了。蘇文之大行於時可想而知。

蓋文之所以載道,講究的是有文有質。以文害質固然不可,以質害文,亦非所取。文質兼備,互相表裡,才是真正可以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的好文章。所以宋代文人們所苦心力索的又哪裡只是文字章句之雕琢,實乃文明不朽之事業耳。@#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生如酒,初釀寡味,久漸醇厚,至若醇極至清者,非有陳年之釀而不可得。只是不是每一種人生都可抵此境界,而欲抵此境界,必要有一把年紀,且要有一場經歷。
  • 茫茫大海上,風浪漸高,大宋出使高麗的官船在風浪中搖來蕩去,如一葦敗葉,似乎下一個浪頭過來,就會被埋沒浪底,船上的人驚恐萬狀。而此時呂端卻獨坐艙中,手捧一卷,憑案展讀,如坐書齋。多年以後,這位於傾危之際端坐讀書、毫無懼色的呂端成為太宗的當朝宰相、託孤重臣。而他果然不負厚望,輔佐真宗順利登基。
  • 宋仁宗慶歷年間,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將岳陽樓修葺一新,又選唐宋諸賢詩賦,或題壁,或刻石。其中最為醒目的當然還是範文正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過,范公之記並未記岳陽樓之形制、結構、雕樑、畫棟,而是備述洞庭之景,諸如霪雨霏霏若何,薄暮冥冥若何,春和景明若何,皓月千里若何,全文三百七十餘字,寫盡洞庭萬千氣象,卻寫不盡範文正公心中的岳陽樓之大觀。
  • 泰山的西麓,一道山澗時隱時現,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下、在嶙峋怪石的環繞中,倒映著千年的女蘿,浸潤著三十三層的諸天,似有種不可言說的靜謐。澗水淙淙,尋聲而上,得一古觀,觀中有亭,臨水高踞,有三人端身正坐讀書其間——這一幕時隔千載,卻宛然如在目前。這三個讀書人,正是被後世尊為宋初三先生的胡安定、孫明復、石守道。
  • 隨州,城南,當地大姓李氏的園宅裡,兩個孩子正讀書其間。一位是這家的少主人,另一位則是少主人的朋友——一個隨母遷居此地的窮孩子——他在這裡樂不思蜀,不是因為貪玩於這園子裡的花草奇石,也不是貪嘴於那案上常備的點心果品,而是因為這裡有令他讀之不盡的書。
  • 中國文化是以道家文化為本位的,雖然歷史上曾出現韓愈、柳開、石介等以維護儒家道統而自任的大儒,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儒學無論從其發源或其發展中,都是不能脫離道家而自成體系的。然而,這並非只是單純學術上的論辯,而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蓋因中華五千年文化是神傳文化,故而中華五千年文化中的神性,永遠是一種文明成就所以能夠成立的根本。並且,越是神性具足的文明成就,越具有更為長遠的生命力,更為廣大之影響力。而儒家學說之生命力,正在於它有了道家文化作依託,從而成為神傳文明在人間之延續,這一點,北宋大儒邵雍其人其學即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 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著一百八十三位開封知府的姓名。其中一個名字已不可辨識,據說這是因為歷代來到碑前觀瞻的人們都因為緬懷與敬仰,不禁會用手指摩挲指點其名,天長日久,碑字竟被磨去,且沉沉凹陷下去,這個名字就是包拯。
  • 道州營道縣有濂水之源,東流十里,左曰龍山,右曰象山,周敦頤的祖居就在這裡。舊時,濂溪有橋,橋有小亭,十三歲的周敦頤常常釣遊其上,吟風弄月,至今為父老傳談,謂其志趣高遠,不與俗人同調。
  • 有宋一朝,理學之興於後世影響甚大,尤以邵子象數學與周子濂學、二程洛學、張子關學、朱子閩學諸家最著,又經後世學者之繼承,之發明,之研究,儼然成為龐雜之體系。
  • 回顧北宋,如果說太祖朝開拓一統之基,太宗朝草創文明之業,而大宋文明全盛之世則始於仁宗一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