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才學貫天宇 懿範垂萬世(7)

【文史】諸葛亮北伐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

文/古春秋

諸葛亮像,清故宮南薰殿舊藏歷代聖賢畫像,紙本設色,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2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在228年至234年間發動的對曹魏的戰爭,前後共五次,未取得成功;曹魏也曾發動反擊,也沒成功。最後,蜀漢主帥、丞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兌現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三國強弱對比

223年,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打敗,令蜀漢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助後主劉禪,國力慢慢回復,同時派出陳震、鄧芝與東吳重新修好。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定蜀漢南方亂事,北伐所需要的物資也得到補充。

後主劉禪建興四年(226年),曹魏文帝曹丕病死,子曹叡繼位,稱魏明帝。當時魏朝有議論稱,可乘諸葛亮在漢中,出兵討伐。曹叡亦有此意,但孫資認為漢中南鄭險阻,大舉興兵必導致天下騷動,費力過大,提出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待魏國強大,蜀、吳必自降,於是曹叡暫緩出兵。

諸葛亮認為,曹魏政權更迭,新君剛立,是北伐的良機。同時,北伐曹魏,重返舊都,也是諸葛亮早在隆中對策中定下的目標和多年宿願。

隆中對策圖(Yeu Ninje/維基百科)

但從當時的條件來看,三國當中,以蜀國力量最為薄弱,北伐成功的機會不大。

當時,曹魏擁有大約四百四十三萬人口,兵力四十三萬;蜀國人口大約九十四萬,兵力十二萬;吳國人口大約二百三十萬,兵力二十三萬。諸葛亮首次北伐,動用蜀國兵力約十萬。魏國於此役前後動員兵力二十萬。

以這種懸殊的力量,蜀漢想滅曹魏似乎相當困難。特別是荊州丟掉之後,諸葛亮兩路出兵北伐的條件已經不存在。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放棄北伐計畫。

諸葛亮(維基百科)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蜀軍出駐漢中,準備北伐,出發前上疏後主:「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史稱這個上疏為《前出師表》。

諸葛亮在這份上疏中懇切勸說後主劉禪要認清蜀漢在三國中的弱小和不利地位(益州疲敝),三國各自爭強,蜀國危在旦夕,所以要奮發自勉,不要滿足於暫時的安定局面。

據《三國志‧董允傳》記述,諸葛亮上疏是擔心後主不辨善惡(朱紫難別),故諄諄囑咐,提醒後主務必「親賢臣,遠小人」,信用郭攸之、費禕、董允(董和之子)、向寵、張裔、蔣琬等「志慮忠純」、「貞亮死節」之臣,還希望劉禪廣開言路,實行「納言之政」,賞罰平明,不使「內外異法」。

劉禪亦向諸葛亮下詔出師,開始實行北伐。

第一次北伐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明言要由斜谷道(由陝西漢中到郿縣)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口(斜谷道的南口)。曹魏派大將軍曹真率眾迎戰。從這次算起,到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為止,蜀國與曹魏前後有六次戰爭。五次是蜀漢發動的進攻,一次是曹魏進攻,蜀漢防禦。

王雙寬繪《百位英雄榜》趙雲(王雙寬提供)

諸葛亮率大軍西攻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由於訓練有素,蜀軍士氣旺盛,陣容整齊,北伐進展順利,曹魏所屬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天水(今甘肅甘谷東南)、安定(今甘肅鎮原東南)三郡叛魏迎接諸葛亮,魏天水將領姜維也投向諸葛亮。

諸葛亮的進攻和得手,一時震動關中,曹魏政權十分驚恐,魏明帝急忙親自率軍西鎮長安,派大將張郃率軍阻止諸葛亮。

諸葛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今甘肅天水南)。馬謖違反諸葛亮的節度,駐軍山上,為張郃所破,動搖了整個戰局。

趙雲、鄧芝的部隊亦因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退軍時,趙雲親自斷後,兵將未有離失,軍資什物,亦無若何損失。當街亭戰敗時,諸軍星散,唯王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王平得以徐徐收合諸剩餘兵將而還。

諸葛亮這次出軍收取了西縣人戶千餘家,賞了王平,收降了魏天水郡參軍姜維。馬謖儘管饒有才華、口辯,又與諸葛亮關係親近,但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還是斬了馬謖。

諸葛亮引咎自責,給後主上疏說:「臣……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慮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後主以諸葛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第二次北伐

建興六年(228年)秋,魏大司馬、揚州牧曹休被吳大都督陸遜大破於石亭(今安徽潛山縣東北)。至冬,諸葛亮復出軍攻魏。

據《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聽到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的消息,又給後主上疏,史稱《後出師表》。

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北上,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包圍陳倉(寶雞東)。但是曹真已經有所準備,蜀軍多次進攻都未獲成功,激戰了二十多天,蜀軍糧食發生困難,同時曹魏援軍也即將趕到,諸葛亮只好退回漢中。在退師途中,用伏兵殺死前來追趕的魏將王雙。

第三次北伐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發動第三次北伐。他派陳戒攻打武都(今甘肅成縣)、陽平(今甘肅文縣西北)二郡。魏將郭淮領兵來救,被打敗,蜀軍佔領二郡。諸葛亮安撫當地氐、羌等少數民族,並留下將兵據守,自己率軍回漢中。因奪取二郡有功,劉禪恢復了諸葛亮的丞相職務。

曹魏反擊

建興八年(230年)秋,曹魏主動派大軍進攻漢中,使司馬懿由西城(今甘肅天水南),張郃由子午(由今西安南到寧陝東)、曹真由斜谷(郿縣到褒城)出,三道欲攻漢中,諸葛亮待之於城固、赤阪(今陝西洋縣)。

除加強防守外,諸葛亮又增調李嚴率二萬軍隊趕赴漢中,阻擊曹魏軍隊。由於連日下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曹魏軍撤退。這年,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

蜀地山高路險,易守難攻,給蜀軍運送糧草增加了困難,這是蜀軍不能與曹魏軍長期作戰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解決軍糧的運輸問題,諸葛亮設計製造了「木牛」。@*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馬前課》非常簡潔明瞭,只有十四課,每一課預言一個歷史時代,而且每一課都按順序排列。每一個歷史時代過去後,人們回頭一看就會發現諸葛亮的預言準確得驚人,其中,《馬前課》的前十課已經發生。
  • 諸葛亮是琅邪陽都(今天山東沂南縣)人,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是漢末太山(即泰山)郡丞。諸葛亮父親去世較早,諸葛亮跟著叔父諸葛玄在豫章(江西南昌)、荊州(在今湖北省)等地生活,後來在南陽隱居。叔父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以種地為生,安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地方,諸葛亮稱之為「隆中」。諸葛亮喜歡吟誦《梁父吟》,常常將自己比作管仲、樂毅,具有濟世之才,被人稱作「臥龍」、「 伏龍」。
  • 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諸葛亮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裡,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坡。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誘敵深入博望坡。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諸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得五體投地。
  • 劉備為曹軍敗於長阪,退守夏口,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諸葛亮為聯盟孫權抵抗曹操,隻身隨魯肅過江,遭到東吳一班名士的詰難。諸葛亮神態自若,以超人的膽識與之展開舌戰,辯才滔滔,令東吳一班名士折服,最終說服了孫權,形成孫劉聯盟的局面。
  • 整個三國的歷史演繹了一個「義」字,桃園三結義是英雄結拜之義,一旦結義,自應福禍同當,生死與共;關雲長華容道義釋曹孟德,詮釋了故人之義。三國尤為感人的是劉備與諸葛亮之間肝膽相照,演繹了一段君臣之義。上引杜甫詠懷古蹟的七言律詩,點出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一體,享受相同的祭祀。
  • 當代文明的理論基礎是科學,技術是對這種科學理論的運用,對科學理論知道的越多,技術的發明也就越多,於是產生了各種各樣可以做不同事情的機器和物質工具,隨著時間的演進,這些機器和工具製造得越來越精細、越來越五花八門。
  • 自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以丞相身份輔佐蜀漢後主劉禪,主管軍國大政。劉禪恪守父親遺言,將蜀漢軍政事務,無論大小都交給丞相諸葛亮裁決。諸葛亮對劉禪,也恪守他對劉備的承諾,確實做到「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因此,蜀國得到大治。
  • 在中華文化的川流中,「虛室生白」是中華文化的思想觀之一,它出現在道家思想中,也被歷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歷來受到重視未有間斷,成了一種處世智慧。「虛室生白」出自何處?我們的先人怎樣用生命去實踐這種精神?
  • 王祐在家中庭院種了三棵槐樹,樹蔭滿庭,他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貴為三公,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他對王旦滿懷信心,說:「這孩子將來定會成為一位公正的相國。」後來他的話應驗了,王旦果然貴為宋真宗一朝的賢相,受到真宗皇帝的倚重、敬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