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暴力与温柔

作者:林金郎(台湾/ 畅销作家)
font print 人气: 770
【字号】    
   标签: tags:

 

之前有一位老师跟我抱怨说,班主任觉得她的教法跟该班要传递的教育理念不一样,于是经常纠正她,这次竟然责怪她“混得太凶”,她终于忍不住回他说:“主任,你可以说我教得很烂,但你不能说我混得太凶,我不能接受!” 想当然尔,长期以往,两人关系日渐疏远后,接着就不欢而散了。

我可以理解,主任那句“混得太凶”应该不是他原本的意思,但人讲话或写字,往往没有先经过头脑理性思辨,所以反应的大部分是他的意识形态、个性、情绪发泄,因此许多“情绪性用语”――语言的暴力,便反射性的迸出来,所以大人会骂自己的孩子“你比猪还笨”、老师会骂自己教的学生是“不良少年”、社会的成人会指责自己培育出来的年轻人是“堕落的一代”……,这样的情绪性、甚至是污辱、伤害的用语,只是在撕裂彼此的感情,制造以后的对立。

一个人真正的人格特质,不是理性意识的那段,而是潜意识的那一段,所以一个人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事实/情绪”比,才是他真正的人格特质与暴力比。

另外,我与人沟通公事的时候习惯如下:

1.先简短哈拉,再说明有几件事情(详细说出数目);

2.一一条列要说明的事项(如是口头沟通还会给他MEMO);

3.逐条附上详细资料或范本;

4.感谢语。

可是,我得到的回复,却经常是漏了几项、没有按资料做、误解我的意思,因而要往返几次。年轻时我会很抓狂,现在比较不会了(不然躁郁症会发作)。不过再想回来,如果用上面几近操作说明书的方式沟通都会出错了,那可想而知,如果用纯语文叙述方式,产生的误解一定更大。

人与人之间,产生误会的最大原因便是解读对方语言会造成误差,产生仇恨最大的原因便在对方语言的暴力,所以,只有不断耐心的反复沟通──语言的温柔,久了,彼此有默契,误差便会减少,甚至心领神会了。

所以,沟通的技巧,说清楚、讲明白反而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去除语言的暴力,增加语言的温柔。◇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或许你会发现,现如今自己正为嘈杂的言语所包围,有耳根难得清净的痛苦。打开电视,脱口秀急促的语流奔泻过来,让你无可逃避;偶尔听听广播,主持人过分近距离的倾谈与表白,又使你每生厌倦。与其说这是“脱口秀”,不如叫“脱口锈”更恰当。
  • 仇恨的毒汁——“狼奶”无孔不入,潜移默化,成了普通人言行举止中的习惯,肃清余毒十分困难。
  • (大纪元记者夏晓言综合报导)语言也会成为一种暴力工具,尤其对未成年人而言,其杀伤力不亚于刀枪棍棒。教育专家希望家长和老师们,教育孩子时要“口下留情”。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