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尋道】之五:武當絕學 太極無雙

作者:柳笛

武當尋道。(權紀恩/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492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山之高,雲之深,離紅塵最遠,離天界最近。出家修行的道人,一旦遁隱入山,便是世人眼中的半神。忍受不食人間煙火的清苦,徹悟無為而無不為的大道,成為不足為外人道,卻又教人忍不住尋幽探奇的祕密。

這似乎是千百年來,縈繞於人們心頭的懸念:道袍在身,綰起高高的髮髻,是否真能清心寡欲,斷絕一世塵緣?遠離紅塵,投入大山的懷抱,是否真能功成圓滿,練就一身被叫作特異功能的神通?

這亦是關於武當神山論說已久的話題。道教修行的傳統,大多內外兼修,集修身養性、服氣導引、採藥煉丹於一體,本就處處透露著玄妙與神祕。而真人張三丰走進武當,不但光大武當道派,更創立別具一格的武當內家武術。他與他的傳人,憑藉武當功夫,留下一個個以柔克剛、戰無不勝的武林奇蹟。

來自大山的功夫,以道家最經典的「太極」符號為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大山,追溯聖賢的智慧。

黃宗羲1669年作王征南墓誌銘,收錄於《南雷文案》卷六。(公有領域)
黃宗羲1669年作王征南墓誌銘,收錄於《南雷文案》卷六。(公有領域)

夢遇神授,內家拳法傳世

武當展旗峰上有一塊福地,因群峰至此聚攏,天然形成一把寶椅狀,自宋代起便立著一座紫霄宮。如今,宮內尊奉著百餘尊元至明清時代的神像及供器,祖師張三丰的祕密或藏在其中。

步入紫霄,你便可瞻仰張三丰的一樽坐姿銅像。他面含微笑卻又莊嚴靜默,神態中蘊含著聖人的祥和與威嚴。而在一座神龕旁邊,尚有一幅壁畫,它殘缺斑駁仍然栩栩如生,畫著一位道人專注地觀看鵲與蛇相鬥的情景。傳說,正是張三丰從這場攻守、緩急、上下的智慧交鋒中參悟內家拳的奧祕,留下了「太極十三式」。

有關張三丰的兩部珍品,一個以恆久的姿態靜觀塵世,一個以格鬥的動感演繹武道,而且共同供奉於紫霄福地上,似乎已向世人傳遞著陰陽、動靜、虛實相生的道家精神。

而太極拳的由來,還有一個更為神聖的版本。據最早記錄武當內家拳的《王征南墓誌銘》載:「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這是又一個張三丰與武當的傳奇淵源。古稀之齡的道人在修道時,夢中偶遇玄武大帝顯聖,習得一身上乘內家拳法。僅在第二日,他獨自面對百餘強敵,便能以一當百,盡展神拳威力。

如今為人所熟知的太極拳套路,舒緩圓柔,更像是飄飄欲仙的天界之舞,並無半分殺傷力。或許,內家拳的力量來自看不見的時空,正如非常之道,無處不在又無具體形態。若要體悟內家拳之真諦,世人必須先做心境空明的道人,在修行中打開智慧與神通,窺見那有形拳腳之外的一種或可稱作「內功」的無形能量。

無論是拳法自然,還是夢遇神授,張三丰創內家武術的原由,都在印證一個事實,武當內家拳,深深植根於道教修煉文化,它的一招一式,都透露著先天大道的玄機。

《張三丰全書》插圖(公有領域)
《張三丰全書》插圖(公有領域)

學拳入道,太極拳獨步天下

儘管武當內家拳的來歷是那樣的不可捉摸,但張三丰及其傳人在遺留的文章著述中,為後人解讀了太極拳的內涵。《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是張三丰闡述太極與太極拳之道的經文,他說:「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這是萬物先天之機。當世界出現天地之分,陰陽二氣隨之而成,形成陰靜陽動、陰息陽生,生生不息而又變化無窮的「太極」之象。

對於人身來說,有動有靜,自分陰陽,天然便宛若太極,這或許便是人類修習太極拳能夠顯現諸多奇蹟的基礎。「一陰一陽謂之道」,練拳即是修道,是超越人間常理的一門博大精深的修煉方法。故張三丰亦云:「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再往後的論述,或許令世人倍感艱深晦澀,想來古人修道,多為單傳、隱修,師徒傳承亦是口傳心授,若想掌握一門之要妙,或許唯有絕俗斷念,拜入真正的明師門下,方能領悟。

在武當內家武術揚名前,中華武林推少林功夫為尊,崇尚剛猛、迅疾,練就銅筋鐵骨。大多數武術在行拳出掌時,猶如狂風驟雨,令對手難以招架,屬於外家功夫。而太極拳與之相較,則是那樣的至緩至柔,其靜如動,其動如靜,似有招也似無招,蘊含著一種不為爭勝鬥狠而生卻又含蓄綿長的內勁。

這種不像武術的武術,動靜起落皆是圓的軌跡,彷彿就是太極圖的又一重形態。三百多年前,明清之交的思想家黃宗羲為他的好友、武當派拳師王征南作的那篇墓誌銘中提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內家拳別是一家,其剖析可謂精當。

他的兒子、王征南的唯一傳人黃百家在《內家拳法》中,道出內家武術之長:「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張三丰精通道法及天下武學,將修道與習武融會貫通,這才創出獨步天下的武當內家拳。

在懸崖峭壁練功的武當道士(大紀元資料室)
在懸崖峭壁練功的武當道士(大紀元資料室)

矢志修行,神通隱而不露

歷來道人修行,多有習武以輔助修道,拳法、劍術不一而足。修道者斷絕俗緣,無意於人間名利,認為「欲大成者則化功也,與小成者則武事也」,往往將這種絕技視為「不急之末學」。

因而,懷有真功夫的大道,不僅隱而不露,更鮮涉塵世,幽居世外。即便是高人輩出,典籍亦多不載道士武術活動。武當仙山,同樣代有仙人出。或許,我們可以通過歷史留下的有限文字,一探道家武學的神奇。

《宋史》載,唐代的呂洞賓精通劍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瞬息間便踏出數百里之遙,世稱「劍仙」。筆記《春渚紀聞》載,五代的陳摶善飛劍術,能從衣袖間飛射短劍,將樹木劈為兩半。元代《道園學古錄》載,宋末道人胡道玄於武當大頂遇異人,冰天雪地時他終日打坐清修,室內卻溫煦如春。

這些記載,豈不與張三丰一人擊退百敵的神通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太極拳之神威,在兩位傳人身上,同樣得到精彩展現。最知名者,當屬明嘉靖年間的一位後生張松溪。

他的故事收錄於清代《寧波府志》中,與人們印象中縱橫天下的俠客不同,張松溪恭謙似儒生,體弱似不勝衣。每當有人找他比武,他總是一味忍讓退避,直到躲避不過才勉強應戰。一次,張松溪袖手而坐,少林僧飛腳踢來,他只是側身舉手,將他推送出去,少林僧便如飛彈隕落一般狠狠墜地,奄奄一息。他七十歲時,一掌劈下,還能同時將三塊數百斤的巨石,斷為兩半。

還有一位便是不久之後的王征南,其生平便見錄於那篇墓誌銘中。他早年從軍,被敵兵抓捕後施計逃脫,幾十名看守急忙追趕,卻被看不見的力量打倒在地,匍匐不能起身。還有一回,王征南被七八個營兵抓去做苦力,苦苦哀求而不得免,只得在橋上卸掉背負的重物。營兵見了揮刀便砍,王征南徒手格擋,營兵一個個自行撲倒,兵刃也鏗然落地。

張三丰彩像,明人繪。(公有領域)
張三丰彩像,明人繪。(公有領域)

時移世易,太極真傳何處

自張三丰後,武當道教復興光大,武當武術名揚四海,更在中華武林中形成「北尊少林、南崇武當」的盛況。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約有幾億人學練太極拳,武當內家拳從中華遠播海外,這似乎是一種拳術難得一見的幸事。道教大門敞開,人人都能接觸太極,那麼,如今的太極拳還有祖師當年的力量嗎,人們練習的是真正的太極嗎?

在《太極拳歌》中,張三丰道:「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休。」太極拳有別於人間祛病健身的形體鍛煉,是真正的修道法門。既是修行,招式之外尚有心法,而且更為注重心性與德行的昇華。煉拳者必須由師父親自口授,方能領會太極玄妙,在修身養性中逐漸提高「功力」,體會太極拳的真髓。

道教修行以單傳為主,師門傳承極為嚴格,所傳弟子必為天賦極佳、品德高尚之人。修道者寧可絕技失傳,也決不輕易傳於旁人。可想而知,數百年來的芸芸道徒,或許能夠學到一招半式的「拳架子」,能得太極真傳者卻是寥寥可數,以太極拳名世者更是鳳毛麟角。

太極拳傳至王征南一輩,他一生收徒亦是極嚴,僅把一身功法傳給了黃宗羲之子黃百家。而黃百家窮其一生,都未能尋得繼承衣缽的適當人選。於是,他只得在《王征南先生傳》中向恩師沉痛拜泣:「余既負先生之知,則此術已成廣陵散矣,余寧忍哉!」原來,早在明清之時,太極拳心法便已失傳,與先賢們共同塵封於歷史記憶中。

如此,我們也許可以斷定,黃氏之後的太極拳,僅餘拳術招式,再無明師傳授心法,或者,連拳法也未必是張三丰創立時最初的模樣。這應是今人不願承認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事實。今天的太極拳,門派林立,習者眾多,有誰知曉如何在武術中修煉道法,又有誰能煉出古時先祖展現的驚天動地的力量呢?

不經意間與太極拳錯過了幾百年,這雖是道教文明的損失,它曾經的輝煌卻告訴我們,這世上,曾經有神來過;這世上,曾經有內外兼修、出神入化的功法門度化人類。祕傳的功法歷來鮮為人知,世人亦多不信;而如果有一門修煉功法,它洪傳世界,更近在咫尺、隨處可見,我們是否還忍心繼續錯過呢?#(未完待續)

(大紀元原創作品,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張三豐是歷史上一個傳奇人物。據考證,張三豐生於1247年(南宋理宗淳佑七年),卒於1458年,壽命長達212歲。他是跨越宋、元、明三朝之道士,為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著述豐富,創造了奇妙通玄的太極拳法,不僅武功蓋世,而且擅詩書,文才出眾。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豐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豐也。
  • 張三丰修行過的武當山有兩個。古武當山位於河北省邯鄲地區武安市境內,俗稱「老爺山」。唐宋元時期,那裡都建有道觀,真武大帝在此出家修道。張三丰夢受真武大帝教功,應該是在古武當山。元朝初期,張三丰從金台觀攜徒到古武當山修煉丹土與掌法。現在留下來的張三丰太極掌法就是傳自古武當,而現在的邯鄲成為世界太極拳的故鄉也絕非偶然。
  • 太極拳一上來就打破人的千百年形成的觀念,眼見不為實。太極拳動作緩、慢、圓,看上去發拳、發掌都很慢,可是卻能先打到看上去發拳、發掌很快的對方。太極拳的一招一式皆有玄機,所以人這邊無論怎麼快也沒有他另外空間的手快。真正的力量較對人眼看不見,古人稱之為內功、內力。真正的功夫由內來,太極拳開內家功夫先河,精妙絕倫。
  • 《王征南墓誌銘》記載,張三丰「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玄天上帝授命張三丰創太極拳,必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當今內家武術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其功理和功法,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領,沒有一個超出張三丰的太極拳理論。
  • 明王宗岳《太極拳經》云,武術有很多門派,雖有區別,不外乎以壯欺弱,以慢讓快。這種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的打法,只能說是一般常人的能力。太極拳則不然。張三丰《太極拳歌訣》說,不是因為手快,也不是因為手慢,而是太極拳能夠煉出太極的功能。意念指揮著太極功能在打拳,在做事,因為沒有用力,在人看來就是「四兩撥千斤」。
  • 「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然而張三丰沒有留下修煉太極拳的心法,只把動作傳下來,所以現在的人不知道怎麼通過學煉太極拳修道。
  • 山,綿亙千里,直沖霄漢,總有一份博大與壯美叫人心醉;山,遺世獨立,亦真亦幻,自攜幾許滌蕩塵俗的清幽與神秘叫人嚮往。山以其超拔俊逸的風姿,成為人間最接近天的地方。
  • 千百年來,當一重重樓觀殿宇掩映於木石雲水之間,武當,這座幾乎與天地同在的山巒,逐漸有了人跡,隨之誕生無數奇特神妙的傳說與景觀。這是一部專屬於大山的豪壯史詩,更是一家修行法門光耀神州的古今絕唱。
  • 青石為路,曲徑通幽,穿行於峻嶺密林、飛泉嵐煙之間,注定是一場遠離塵世、叩訪仙境的奇妙之旅。踏上武當的古神道,靜觀殿宇和聖像的莊重,感受筋骨與心志的磨礪,不由教人嗟嘆,這登頂之路,亦如尋真問道的修行路。
  • 致書請赴,修宮封號,一代代帝王竭誠盡敬,念念不忘一睹他的聖容;晨鐘夕燈,誦經練功,無數位道人奉他為祖師,孜孜不倦在他傳下的道法中靜修,探求生命的至真境界。他是一位道士、隱仙,一個深藏於大山的傳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