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北宋四朝任五十年宰相 文彥博篤信佛法

文/周曉輝
北宋有這樣一位名臣,一生歷經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先後幾度出任宰相,為相長達五十年之久,而且他終生篤信佛法,曾匯集十萬人一起念佛。(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11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古代王朝,能夠封侯拜相之人,基本都是很有才幹的,按照佛家的因果報應說,也都是有很大福分的。北宋有這樣一位名臣,一生歷經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先後幾度出任宰相,為相長達五十年之久,而且他終生篤信佛法,曾匯集十萬人一起念佛。此外,他的高壽更是讓人稱奇,91歲時安然坐化,無疾而終。他的名字是文彥博

文彥博(1006—1097),字寬夫,山西汾州介休人。他的先祖本姓敬,為避後晉高祖石敬瑭之諱,改姓文。後晉亡後,復姓敬。至北宋立國時,避宋翼祖趙敬廟諱,又改姓文。

小時候的文彥博就聰慧過人,現在常給小孩子講的那個「灌水取球」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故事說到,一天,小彥博和幾個小夥伴踢球玩,不小心,將球踢到了一個樹洞裡。小夥伴們趴在洞口伸手摸球摸不到,用棍子到洞裡撥球也搆不到。大家正在著急時,文彥博想了個辦法,就是將水灌入樹洞中。水滿球就浮起來了。小小年紀就能想到運用浮力原理解決問題的文彥博還真讓人刮目相看。

年少的文彥博曾跟隨潁昌的史炤學習,史炤的母親看到他就覺得這孩子有貴人之相。

不出史炤母親所料,二十出頭文彥博就考中了進士,之後先後做翼城縣知縣、絳州通判、監察御史等,其後在宋仁宗駕前做殿中侍御史,這說明他為官也是頗有政績的。

在做殿中侍御史期間,文彥博恪守職責,大膽向仁宗進諫。當時西北邊疆連年交戰,軍隊中時有副將臨陣先退、望敵不進的,按照常規,大將應向朝廷請示後才作處理。看到其中弊病的文彥博向仁宗進言,認為戰時應允許將領自主處置這些事情,否則「將權不專,兵法不峻」,無法取得勝利。仁宗深以為然,採納了他的建議。

不久,文彥博以直史館(註:官名)的身分任河東轉運副使,負責糧食等的運輸事宜。彼時,麟州(今陝西省神木縣北)運糧餉的路曲折遙遠,而銀城河外有唐時運糧餉的故道,只是長期被廢棄沒有疏通。文彥博的父親文洎在任轉運使職期間,曾考慮修復,但沒來得及動工就去世了。文彥博完成了父親的遺願,修復了這條故道,並因此得以在城中儲備了大量糧餉。後來,西夏入侵時曾圍困麟州十日,在得知城中糧草充足後撤兵。

北宋宰相文彥博畫像(公有領域)

這之後,文彥博遷任天章閣待制、都轉運使,連升龍圖閣、樞密直學士、秦州知州、益州知州。幾年後,他又被仁宗召回朝廷,出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之職。剛升遷,他就平息了貝州王則的反叛,因此再升為宰相,即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出任宰相後,文彥博向仁宗推薦了張瑰、韓維、王安石,認為他們淡泊名利、有操守,可以予以褒獎。

當時有一件令人矚目的大事,那就是裁撤冗兵之事。北宋「冗官」、「冗兵」和「冗費」的「三冗」問題根深蒂固,牽一髮而動全身,處理起來非常棘手,文彥博主動觸碰。他和樞密使龐籍商議後,計劃裁撤士兵和將佐共八萬人。對此有大臣擔心裁撤的這些人可能會聚為盜賊,仁宗也猶豫不定。文彥博對仁宗說,如今財政出現問題,就是因為兵員過多,如果他們被裁撤後作亂,他願以性命擔保去平定。計劃實施後,裁撤的將士並無人鬧事。

1049年,文彥博被升為昭文館大學士,兩年後因遭御史唐介彈劾而被降為觀文殿大學士、許州知州,又改為忠武軍節度使,主管永興軍。唐介也被免職。1055年文彥博再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這次是與名臣富弼一同被任命的。任命宣布那日,「士大夫相慶於朝」,足見兩位賢臣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一年後,仁宗正在臨朝受文武百官參拜時,突然發病。在其生病期間,老成持重的文彥博與富弼臨危不亂,消除了朝廷內外的一些不安定因素,穩定了朝局、安定了民心,直到仁宗病癒。

此時,御史吳中復請求把唐介召回朝廷,仁宗問文彥博的意見。文彥博說,「唐介做御史時,彈劾我的事多針對我的不足,其中雖然有道聽塗說的不實之言,但當年我已經責備過他了,現在可以召回。」仁宗和大臣們都認為他品德高尚。

又過了幾年,文彥博以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被封為潞國公,後又升為尚書左僕射。之後,因母親去世而辭官守喪。

蘇軾入宮任翰林學士時,一夜高后與哲宗同御便殿,宣蘇軾入見。高后追憶神宗知遇,蘇軾不覺悲泣,高后、哲宗與眾人亦皆感泣。圖為《帝鑑圖說》插圖。(公有領域)
又過了幾年,文彥博以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被封為潞國公。圖為《帝鑑圖說》插圖。(公有領域)

1063年,仁宗駕崩,英宗即位,任文彥博為成德軍節度使。文彥博多次上表,希望守完三年孝期,英宗同意了。當初,仁宗無子,商王的孫子趙曙自小被仁宗養在膝下,即是英宗。文彥博與富弼等人曾請求一直猶豫不決的仁宗立太子,英宗因此認為文彥博對自己有恩,因此在其守喪結束後召見他時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但文彥博認為英宗承繼大統是天命所歸,自己並未有功於英宗。

不久,文彥博被升為侍中,改鎮淮南府,判永興軍,入朝廷為樞密使、劍南西川節度使,繼續得到英宗的重用。

英宗在位僅四年就因病駕崩,神宗即位。1069年,神宗任陳昇之為宰相。詔書說:「文彥博是朝廷重臣,令陳昇之位在文彥博之下,以符合朕禮賢之意。」文彥博卻說:「宋朝樞密使一職,沒有在宰相上面的。只有曹利用曾經在王曾、張知白上。雖然為臣對禮義難說全懂,但不敢仿效曹利用所為,以紊亂朝廷禮法。」他堅決推辭不讓自己位在陳昇之之上,而且沒有任何怨言。

勵精圖治的神宗打算重用王安石變法,文彥博卻認為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政不合實際,對新政持反對態度。文彥博在樞密府做了九年,終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而請求辭職。神宗不願讓他離職,就任命他為司空、河東節度使、判河陽,徙大名府。他雖然人不在朝廷,但神宗對他依然十分信任。

1080年,已經74歲的文彥博被拜為太尉,復判河南。一次他入朝時,正聽到王同老說起仁宗至和年間議論立皇太子之事,神宗就此詢問他。文彥博再次上奏說英宗是天命所在,是仁宗皇帝了解兒子的賢明、慈聖太皇太后擁佑之力。神宗稱讚他「品性深厚,不宣揚自己的善德,陰德如丙吉,真是定策社稷之臣」。

神宗於是加文彥博為兩鎮節度使,他推辭不受。神宗又賜宴瓊林苑,並兩次派宦官將他自己做的詩送給文彥博。瓊林苑,是宋朝皇家宮苑,皇帝在那裡請文彥博吃飯又送自己寫的詩給他,無疑是想向文彥博表達對他的禮敬之意。

又過了幾年,文彥博以年邁為由辭官,以太師(註:三公中最高的官)職位退休,居住在洛陽,與大儒洛陽人邵雍以及程顥兄弟交好。

1086年,年幼的哲宗即位,宣仁太后垂簾聽政,同樣反對變法並打算廢除新法的司馬光推薦文彥博,說他是宿德元老,應該重新起用來輔佐朝廷。80歲的文彥博遂被任命為平章軍國重事,六天朝覲一次,一月兩次到皇宮講經書,皇帝對他恩禮有加。不過,他每年都要求告退,如此五年後,再次離開朝堂。

《宋人洛陽耆英會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文彥博歷事四朝,為相共五十年,是四代帝王的股肱重臣,聲名亦聞於四夷。哲宗元祐年間,契丹派使者耶律永昌、劉霄來訪問,蘇軾為接待大臣。他們在拜見哲宗後,在殿門外看見了文彥博。兩位使者退立改容問道:「這是潞國公吧?」並問文彥博年壽。蘇軾回答後,使者說:「年壽如此高,但身體看起來卻很健壯啊。」蘇軾說:「使者還只看到了他的容貌,沒有聽見他說話。他綜理各種事情,極其精練,即使少年也趕不上;他學問貫古通今,即使專門的名家也有趕不上之處。」

使者心懷崇敬地說:「文彥博真是天下異人。」文彥博回洛陽後,西羌首領溫溪心有匹名馬,請求邊境官吏將名馬贈送給文彥博,哲宗特詔允許。文彥博被外國人尊崇達到了如此程度!

文彥博雖然一直擔任高官,但其待人謙遜、尊德樂善。他曾和富弼、司馬光等十三人根據白居易九老會的故事,置酒賦詩相互取樂,且只以年齡大小論長幼,而不以職位高低排名位,他建造了一個大堂,在其中繪有十三人的畫像,稱為「洛陽耆英會」,很多人都很羨慕。

文彥博能夠在名利中不迷途,應與他終生信奉佛法有關,他退休後更是勤加修行,無論早晚和行住坐臥之間,不曾有絲毫的懈怠。他曾經發願說:「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他曾和淨嚴法師在開封集合十萬人一起念佛,氣勢之大,震撼人心。當時就有人寫了一首偈:「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一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

1097年五月,文彥博在家口誦佛號,安然坐化,終年91歲。宋徽宗年間追復他太師之職,諡號「忠烈」。他的8個兒子都擔任重要官職。《宋史》說他「立朝端重,顧盼有威,遠人來朝,仰望風采,其德望固足以折衝禦侮於千里之表矣」。@*#

參考資料:

《宋史》
《東都事略》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華文化的川流中,「虛室生白」是中華文化的思想觀之一,它出現在道家思想中,也被歷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歷來受到重視未有間斷,成了一種處世智慧。「虛室生白」出自何處?我們的先人怎樣用生命去實踐這種精神?
  • 王祐在家中庭院種了三棵槐樹,樹蔭滿庭,他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貴為三公,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他對王旦滿懷信心,說:「這孩子將來定會成為一位公正的相國。」後來他的話應驗了,王旦果然貴為宋真宗一朝的賢相,受到真宗皇帝的倚重、敬愛。
  • 韓琦以芍藥這花中宰相為祥瑞之兆,圓滿了「四相簪花宴」。李固言芙蓉鏡下狀元及第,紗籠中人必能當上宰相。冥冥中皆有定數,命裡有時自能水到渠成,命裡無時也難以強求。
  • 名畫《女史箴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留下的開卷畫,也是「展示世界歷史的100件文物」之一。這畫如何表現人物畫的傳統精神?畫史鼻祖顧愷之的繪畫技藝如何精彩詮釋宰相張華《女史箴》的鑑戒精神與內涵呢?
  • 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有能人術士,或早早堪破天機,預知社會走向,或提前揭示個體命運,告知富貴禍福。而世人往往在歷史走過後,才猛然發覺一切確實是早有安排,一切都是天定、命定,有些後悔也來不及了。
  • 人事命運,國事決策,諸如劉備稱帝、吳蜀聯盟、火燒赤壁、以及曹操、周瑜、關羽等人之死,上天均會垂現星相。神奇的觀星術,為三國群雄的命運添上神祕色彩。《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根據星宿的對應,預測了哪些人物的命運?
  • 在中華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契丹建立的遼國也曾輝煌過,而這與遼國皇帝仿漢制治國、推行中華文化密不可分。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開始,遼國就逐步實行漢化政策,尤其是契丹貴族們的漢化程度非常高。遼道宗曾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自然,在遼國的朝堂上,漢人朝臣也不在少數,而且能力出眾者亦被重用,這其中就包括輔佐遼聖宗遼興宗兩朝、為相二十多年的張儉。
  • 古往今來,不僅是帝王的來歷不凡,身居高位者同樣如此,或是秉承天命下世,或是前世所積福報而致。本文的主人公、唐朝順宗和憲宗時的宰相袁滋的前世就是修行的和尚。
  • 宋朝時的揚州盛產芍藥,種類繁多,其中有一種花朵是上下為紅色,中間有一圈黃蕊,因為很像身穿紅色官袍、腰繫金色腰帶的宋朝官員,所以人們稱之為「金纏腰」或「金帶圍」。根據宋朝官員的官服制度,只有宰相才有資格穿紅色官袍、繫金色腰帶,因此,官員們都以能觀賞到此花為升官的吉兆,坊間也認為若出現了「金帶圍」這種芍藥,是當地要出宰相的預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