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設御史臺 了解民間疾苦 政事得失

作者:洪熙
忽必烈採納諸臣建議,於至元五年七月設立了御史臺。(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700
【字號】    
   標籤: tags: , ,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稱帝九年後,發現不少官員的德才和職位不相符,導致很多政事廢弛。忽必烈向漢臣張雄飛、江孝卿說起此事,將此局面比喻為「大廈將傾,非良工不能扶」。並詢問二人的建議。

漢臣獻策 設御史臺

張雄飛獻策設立御史臺,他說:「古時有御史臺,是為天子耳目。凡是政事得失,民間疾苦,都能公開說出來。各級官員中有奸邪貪穢之徒,不稱職者,即能糾察彈劾他們。如此一來,抓住綱紀,整頓吏治,天下便會大治。」忽必烈聽了這番話,欣然同意了。當時除了張雄飛,還有其他官員也奏請設立御史臺。

忽必烈採納諸臣建議,於至元五年(1268年)七月設立了御史臺,以「掌糾察百官善惡、政治得失」(元史/卷086)。根據元朝官修政書《經世大典》「御史臺」詞條介紹,由右丞相塔察兒擔任御史大夫;而首批監察御史由王炳等十二人擔任,均是漢臣。到了至元十九年,才任用蒙古人作監察御史。

御史臺設立後,忽必烈說:「你們既然是御史官,職責在於直言進諫。朕是你們的君主,如果有做不好的地方,也應當極言勸諫,何況對那些文武百官呢!你們應當知道朕的意思。雖然有人會妒嫉你們,但朕會保護你們。」張雄飛倍感鼓勵,對忽必烈知無不言。

譬喻御史 醫治國之「兩手」

御史臺與中書省(掌行政)、樞密院(掌兵權)鼎足而立,為元朝中央級同等地位的三大機構,三權分制。從品秩看,唐朝御史大夫為從三品至正三品,金朝從二品,宋朝從二品,元朝時為從一品。相較於唐宋金,元朝御史臺品秩有不少提高。每年,御史官員巡歷地方州縣,糾察官吏得失,詢求百姓民情。

忽必烈想對各級官員實施有效的監察,很重視御史臺。他曾說:「中書朕左手,樞密朕右手,御史臺是朕醫兩手的。」忽必烈將中書省喻為自己的左手,樞密院為右手,設立御史臺醫治左右兩手。他重視御史臺,希望「歷世遵其道不變」。

改提刑為肅政 以正人之不正

元朝在京都設立御史臺,在地方也設立了監察機構:行御史臺。在元朝以前,地方一級還沒有建過正規的監察機制。行御史臺掌監察幾個省範圍的地方監察機構「提刑按察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提刑按察司」改名為「肅政廉訪司」。

根據元朝經筵講官吳澄所說,「提刑按察司」之所以更名,其意在於──治理天下,如果專靠刑罰,對待天下百姓也實在太刻薄了,所以不是靠「刑」,而是靠「政」。政的本意,就是「正人之不正也」,以仁政和道理引導百姓,如果仁政不能使人心順從,才會動用刑罰。刑罰只能作為輔助,而不能專靠刑罰來治理天下。於是引用唐朝御史臺別名,將「提刑」改名為「肅政」。

臺諫合一 以卑督尊

隋唐時監察制發展完善,御史臺內部分為三院,即:臺院、殿院、察院。

臺院,執掌糾彈朝中百官,參與大理寺審判,或審理天子交付的案件。

殿院,掌管糾彈百官在宮殿中違法失禮失儀之事,並巡視糾察朝會、郊祭等。殿院以維護天子威嚴為主要職責。

察院,負責監察地方官吏。監察御史又稱為巡按使,掌管所屬州縣的糾察職責。元朝沿襲了漢朝御史「以卑督尊」,最低一級監察御史為正七品,與唐朝正八品上的監察御史品秩差異不大。官秩卑則顧慮少,敢於冒險犯難,因而被賦予「刺舉」權力,提升監察聲望。雖然品秩很低,但權力很大。有學者認為,監察御史是皇帝在地方的全權代表。

自秦漢以來,歷朝都是臺諫分立,各司其職。御史臺院「掌糾察官邪,肅正綱紀」;諫院「掌規諫諷諭」。元朝開創了「臺諫合一」,不再專設諫官,規諫職責由御史臺擔負。規模擴大,人數增多,有32名常員「司耳目之寄,任刺舉之事」,職權範圍頗為廣泛,並不限於朝中百官。

典章要求 監察官哪些事不准做

元朝將全國劃分為22道。所謂道,指元朝地方上的特別行政區。元朝各道肅政廉訪司既是守法之司,又是綱紀之司,所以監察官要以身作則,躬身垂範。

據《元典章》中定制,各道肅政廉訪司對路、府、州、縣巡查期間,監察官不得與地方官吏私同宴飲,不得住在本處吏民家中,只能在各處官設的公館或廨(官署)內居住。不准以生辰、節日、送路、洗塵等為由接受禮物、賀品,違者以贓罪論處;不得在巡察之地買賣貨物;不准以私事役使官差公吏等;不得攜帶妻子親眷隨行,不得在巡察之地求娶妻妾;不准拜訪親友或遊玩等等。

元朝定期考核監察官,並且制定了考核標準。能使一道百姓鎮靜,「諳知大體所察得實,民無冤滯,為稱職;苟細生事,違於大體,所察不實,民多冤滯,為不稱職。」

經過考核後,對有政績的監察官員,任滿升職;對有貪腐等行為的不稱職監察官,則撤職罷官。

為防止官員貪穢,革除國中弊政,忽必烈加強督導百官。在糾察文武群臣,懲戒不稱職官員,以及諫諍天子等方面,元朝御史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足可資今日之鑑。

參考資料:
《宋史》卷164
《吳文正公集》卷19
《元史·御史臺》卷86
《永樂大典》卷02607
《草木子》卷之3(下)
《元史‧張雄飛傳》卷163@*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久前,媒體報導了徐州八孩母被鐵鏈鎖頸,遭受囚禁及虐待一事。此事涉嫌拐賣人口,備受外界關注。徐州官方發布四次通告,其說辭對八孩母身分前後矛盾,引發外界質疑,更有法律人士認為,中共官方縱容和參與拐賣人口犯罪。如果在中國古代拐賣人口,各朝刑法將如何懲治?
  • 古典小說《紅樓夢》第三十九回中,有這麼一段:賈母等人在屋裡聊天,忽聽外面的人吵嚷起來。賈母問怎麼了,丫鬟回話說:「南院子馬棚裡走了水了,不相干,已經救下去了。」這裡的「走水」是失火的意思。
  •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市井雞販。(公有領域)
    在當今社會,人們稱生意人為「商人」,稱買賣行業為「商業」,而買賣雙方交易的物品稱為「商品」。在上古三代,中國出現了一個商朝。現今人們所說的「商」,是否和商朝有關呢?
  • 桌曆
    從1752年9月3日至13日,英國沒有任何人出生、死亡、結婚或工作,也沒有爆發戰爭或出現天災人禍,甚至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事實上,這11天並不存在於英國的日曆上,也就是英國人在當年的9月2日晚上睡覺,隔天早上起床就是9月14日了。為什麼英國會憑空失去11天呢?
  • 九品官人法的出現和存續,是適應了當時的社會要求。皇帝把士族看作人才庫,猶如對待御苑裡的寶馬良駒,既給予高規格優寵,又得備好鞍轡、打上馬釘兒,以保證能駕馭馳騁。朝廷不斷加強管理規範,以保證士族的精英優品不墮。
  • 九品官人法在實行中,相關的配套管理制度越來越完善。在東晉到南北朝這六朝時期,打造了歷史上特有的士族文人貴族時代。表現上是:皇權或皇朝雖頻繁更迭,而士族大夫們持續穩定地職掌國家典制。中國禮制文明與文化不因皇權姓氏改變而損折。因此,我覺得以士族制度或者文人貴族制度來概說六朝政治制度,更能貼近歷史真貌。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是九品官人法,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深刻影響了社會的興衰更替與文化走向。士族集團縱橫國政,士族標舉貴族精神品質,享有空前絕後的榮譽和地位。這也是中國在長期分裂大變革時期的一段特有現象。本篇以人才選舉制度為核心,概括揭示九品官人法在每個大的歷史時代用人之面貌,以及其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 上古中國禮儀文化並非僅指人們的社交禮儀,其範圍涵括了上至國家的政治制度、律法典章,社會的道德倫理、思想文化;下至黎民百姓的做人準則、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規範,無不包含在內。中國禮儀文化是自天而來的文明,源自於神的智慧,內涵博大精深。
  • 清朝的慈善機構相當完備,不僅有官辦的養濟院、育嬰堂、普濟堂等,也有民間力量自辦的地方善堂、宗族義莊和工商業者的會館公所。官辦和民辦的慈善活動涵蓋了慈幼、養老、恤婺、助葬和疾病救助等多個方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