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珍品:普桑銅板油畫

作者:大紀元專欄作家Lorraine Ferrier 嘉蓮 編譯
[法]尼古拉‧普桑,《園中苦禱》(The Agony in the Garden)局部,1626—1627年作,銅板油畫,62×49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由喬恩和芭芭拉‧蘭多(Jon and Barbara Landau)夫婦為紀念基思‧克里斯蒂安森(Keith Christiansen)而捐贈。(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譯註1)畫在銅板上的油畫只有兩幅存世。2022年1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得到了其中一幅──《園中苦禱》(The Agony in the Garden)。

儘管一些17、18世紀的文獻提到過這幅畫,但它到1985年才重現於世。此後直至最近,此畫一直在藝術收藏家喬恩和芭芭拉‧蘭多(Jon and Barbara Landau)夫婦家中,但如今,它已加入普桑作品在歐洲之外的最大收藏——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供大眾歎賞。

MET歐洲繪畫部負責人、約翰‧波普-軒尼詩(John Pope-Hennessy)策展人斯蒂芬‧沃洛吉安(Stephan Wolohojian)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這件雄心勃勃的作品曾屬於17世紀最重要的羅馬收藏家之一,它從畫出來的那一刻起就倍受珍視。」

沃洛吉安提到的收藏家,就是曾任比薩教區大主教的卡洛‧安東尼奧‧達爾‧波佐(Carlo Antonio dal Pozzo),他是古董商卡西亞諾‧達爾‧波佐(Cassiano dal Pozzo)的弟弟,後者成為普桑的朋友及其在羅馬最有影響力的贊助人。

[法]尼古拉‧普桑,《園中苦禱》(The Agony in the Garden)局部,1626—1627年作,銅板油畫,62×49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由喬恩和芭芭拉‧蘭多(Jon and Barbara Landau)夫婦為紀念基思‧克里斯蒂安森(Keith Christiansen)而捐贈。(公有領域)

畫面

《園中苦禱》是普桑剛到羅馬時所繪,那是在他作為古典主義畫家聲名鵲起之前。他受到了最出色的前輩藝術家──意大利文藝復興巨匠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提香等的影響,也從古希臘和羅馬藝術中汲取了營養。

普桑在畫中創造的場景是如此宏偉高眇,觀看這幅畫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痛苦」,而是信仰、希望,還有謙卑。

在這幅夜景中,普桑描繪了最後的晚餐之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耶路撒冷橄欖山腳下的一處花園)禱告的那一刻。基督知道他即將被釘上十字架。普桑將他畫在背景中,而他卻是畫面的焦點。當基督通過天使向上天奉上象徵苦難之杯時,小天使們縈繞在他身旁。三位門徒彼得、詹姆斯和約翰在前景中沉睡,對他們的主即將為世人作出的犧牲渾然不覺。

銅板「畫布」

中世紀的時候,藝術家開始在銅板上創作油畫。在這類繪畫中,油畫顏料固著在金屬表面,而不是滲入多孔的木板或畫布。在銅板上作畫,使畫作獲得了堅固持久的支撐;雖然銅板也會彎曲或生鏽,但不像帆布和木板那樣容易變質。

親眼見到普桑《園中苦禱》的原作而不是通過電子屏幕觀看圖像,一定是一種享受,因為銅的光澤會為這一神聖場景增添一種空靈的效果。

欲知更多關於尼古拉‧普桑畫作《園中苦禱》的信息,請訪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網MetMuseum.org

【譯註1】尼古拉‧普桑(1594—1665),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奠基人。

作者簡介:
Lorraine Ferrier是英文《大紀元時報》美術與工藝美術專欄作家,主要專注於北美和歐洲藝術與手工藝的美感與傳統價值。她特別感興趣的是將不為人知的珍貴藝術帶入大眾視野,以保護我們的傳統藝術遺產。Ferrier居住在英國倫敦郊區。

原文:The Met’s Rare Poussin Painting on Copper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靜謐地坐落在納拉甘西特灣(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國羅德島紐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將原本幽靜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壘。取名「小屋」(cottage)是為了對早期木瓦風格(shingle style)避暑別館的尊重。但事實上,這是一棟「適合王后」居住的頂級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心懷上帝。他們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繪了聖經與聖徒們的生活,成為教堂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將上帝的訊息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