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唐詩】杜甫《春望》意在言外 道不盡家國深情

作者:踏雪飛鴻
在《春望》這首詩中,詩聖杜甫以詩記史的特質表露無遺。(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92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唐詩耐人尋味處意在言外。哪位唐朝詩人最能表達意在言外的詩境呢?宋代司馬光 《溫公續詩話》說: 「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詩人,為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的《春望》,怎樣體現意在言外的心境與藝境?

「國破山河在」……杜甫的《春望》,把意在言外的境界,做了深廣的延展。明代詩人徐用吾 《唐詩分類繩尺》說:「子美此詩,幽情邃思,感時傷事,意在言外。」

杜甫為何在春天感時傷事呢?他遭遇了什麼人生的頓挫情境,讓他幽思深情說不盡、道不盡呢?讓我們進入杜甫名作《春望》的時空。

【詩史 春望】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中的詞語,如山河、草木、烽火、三月、家書、萬金、白頭等等都是極其平常淺白的詞語,然而從杜甫心中淌出,敘述愛國懷家之情,境苦情真。沈鬱哀傷的亂世之曲,意在言外的憂時之情,感人至深。

【昔之詩‧今之思】

試用當下的思想語言,表達《春望》:

國家殘破,山河宛然依舊。城郭映帶春景,處處草離離木深深。
感傷離亂時局,花兒也為人落淚;悵恨家人別離,鳥兒似為我心驚。
入春三月,戰火依然連天;望斷戰火重重的阻隔,一紙家書有如萬金珍貴。
家國有恨,離騷之愁揮之不去,白吾頭落吾髮,髮簪子幾乎簪不住一頭稀疏的白髮了。

【詩中故事】

元 趙孟頫《杜甫像軸》(局部)。(公有領域)

天寶十四載(西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亂,天寶十五載元旦,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六月,安祿山史思明叛軍攻下唐朝都城長安,玄宗倉皇出奔。七月唐肅宗在靈州(今寧夏銀川境內)即位改元至德,杜甫聽到消息後,便在鄜州(今陝西省富縣)的羌村安頓了家小,隻身前往投奔肅宗為國效命。熟料途中遭到叛軍俘虜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微,因此才被釋放。次年(757年)三月,他在長安寫下了這首《春望》。

杜甫的詩善言時事,所以有「詩史」之稱。杜甫《春望》用了意在言外的藝術手法,短短二十字詩文承載強烈又滿溢的國破家恨,紀錄了安史之亂下令人傷痛至極的國都破敗和家人乖離。

安史之亂對長安、洛陽兩京的毀壞極度嚴重,「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中間(京)畿內,不滿千戶」、「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見《舊唐書·郭子儀傳》 )。從此亂後,長安、洛陽兩京風華絕代的光輝盡逝,大唐盛世也從此一蹶不振。

【藝境賞析】

《春望》一詩開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寫的是春天的景致,但是當時杜甫望見的卻是另一番破敗的景象,形成意象相左的強烈對比:山河依舊在,然而國破了;春天滿都城,然而人跡稀少,遍地叢生的雜草亂林無人理。

國破了,山河面目皆非了;春城京都草木深染淒然的氣氛,深林亂草之中,不見該當見到的人。長安被叛軍攻佔了,朝廷西走,自己遭虜落難敵營,妻與子遠隔在羌村,國何時才能復元?家何時才能再見?

杜甫用了一個「破」字,心情深重矣。「國破山河在」意在山河之外,傷時憂國之愁陡生,染上眉頭、落在心頭,沈鬱之極,為全詩點題。「國破」對「城春」,展現工巧的對仗,圓熟自然;情與景強烈的對比,感人至深,國恨家愁深深深幾許?不言而喻。「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用了擬人法,代言了詩人的心意,移情於物的表露,深摯又熱切。

本詩前四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表現了杜甫「春望」所見的景象與暗流洶湧的心情。詩人的視野由遠而近,從無邊山河轉回到長安一城,再睇視眼前的花鳥;詩人的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進推深入內心。從國「破」到「恨」別,兩個極度強烈的字,呈現本詩內在的兩個相貫的主題,杜甫深切痛恨亂臣賊子帶給國家深重的災難,帶給家家無盡的苦難,反映了詩人深摯的愛國情操。

亂世浮生,烽火阻隔,牽掛繫念的家人聚首有多難?一語「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道出亂世中的人心企盼,自然深至,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這一場安史之亂帶來的離亂憂傷,到底有多深重,停格的鏡頭「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示現了答案。杜甫的春望之下,掩映的是希望還是無望的心情呢?「渾欲不勝簪」似乎透露了不離不棄,想要挽住希望的努力。「國破山河在」,換個角度來解讀,有著留住青山留住希望的意味,詩人心中隱藏的壯志依然燃著希望之光!

《春望》,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鏗然作響,氣度渾然;情景交融,結構緊湊,環環相生、層層遞進。《春望》表現了「意在言外」、「沈鬱頓挫」的藝術風格;而此詩的藝術成就根基於杜甫天真之心與至愛的流露。詩人用他的人生積極實踐他對家國的愛,我們看到詩人在羌村安頓了家人,隻身奔赴亂世之朝廷的大勇;我們看到詩人在連連烽火中企盼家書的至情,這一切都是生命至性的自然流露,情意真切故而感人深刻。如清代紀曉嵐說《春望》:「語語沉著,無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瀛奎律髓匯評》)千年來,杜甫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情感,從《春望》中汩汩傳遞給了讀者,至今尤未息。

杜甫仁民愛物、憂國憂民在文壇上被尊稱為「詩聖」,他反應社會與時代的詩又有「詩史」之譽。在《春望》這首詩中,杜詩的兩個特質具體而微表露無遺。時代的榮枯、永恆的生命故事在詩中跳動著,意在言外,深度體現人生,牽繫今昔萬千情懷。@*

─點閱【愛讀唐詩】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