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

千年前吃雪檻冰盤消暑 風雅文化達到什麼高度?

作者:允嘉徽
熱天裡吃冰消暑古今都愛。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69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夏天的溽暑裡吃上一口冰,從想像延伸到品嚐的一瞬都帶來快意!在沒有使用冰箱的時代,熱天裡的冰是生活中的一寶,廣受歡迎。唐代詩人韋應物有一首詠冰的《冰賦》,寫古代怎麼「製冰」和「得冰」的事:「深山窮谷凌人鑿,頒賜從來天下聞」、「睹頒冰之適至,喜煩暑之暫清」。從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從古以來朝廷頒冰、賜冰給官員都是天下「大事」,就說冰實在是夏天裡讓人盼望的東西。

古人藏冰製冰歷史久遠

古時候的冰,是取自天然的資源,在隆冬時從深山窮谷鑿來封藏的,這種傳統作法在周朝就有了。那時宮中管理冰的一切事物的有專職官員,周朝叫「凌人」,唐朝時,是由掌苑囿園池的令丞這些官職的人掌管冰務。他們在冬季時藏冰,於立春的前三天將冰納入冰井中,到了春天第二個月開啟冰井,這樣慢慢提高冰井的溫度,準備夏天時切割供給頒冰使用。

這些冰塊,可以保鮮祭祀的食物,也用來保鮮宴席食物,還可以作餐飲。從文獻中看古人的吃冰文化,宋代達到了前無古人的歷史高度。

宋代豐富的吃冰文化

宋朝在「初伏」日頒冰。「伏」日是夏季中最熱的日子,有30-40天左右,前十天稱為初伏。在宋朝不僅是官員們享用冰的恩賜,民間人士也能享用冰盤、冰點,而且吃冰已經很普遍,在當時形成一種消暑的流行風尚。

宋朝人對吃冰如何講究呢?就好像日本飲食文化中的懷石料理可以比擬,要講究時鮮,又要講究飲食時整體環境氣氛的營造。詩人李至的詩寫著「茶煮頒冰味更長」,就說用「天然冰」來煮茶滋味更好,這是把冰引入飲茶文化中。除了用天然冰煮茶引出茶的雋永滋味,豐富飲茶的藝術之外,冰品的「冰雪」甜點,更引得天下人食指大動。

北宋民俗記事《東京夢華錄》記載「冰雪」在當時是一種甜點,有在街頭巷尾販賣的,此外更有高檔的冰雪店。那時舊宋門外有兩家最有名的冰雪店,店裡吃冰雪用的是銀器,用銀盤裝冰雪,用銀湯匙吃冰雪,營造出相當高貴的時尚餐飲氣氛。

用銀器吃冰雪雖然豪華高尚,但還不是宋代吃冰文化的頂點,京都人的想像力遠遠不止於此。在一年中最熱的那個月——「三伏月」,北宋人用「冰雪」創造出在酷暑天裡樂逍遙的生活情趣。

夏日的清風能解熱浪,夏日盛開的荷花能頤養心性,夏日的冰雪能給人大快朵頤,於是北宋人就在風亭水榭處結合了這些解暑元素,舉行夏日賞冰雪雅宴,乘涼風賞新荷、吃「雪檻冰盤」來消暑。這些冰盤上的冰雪來自冬天的大雪櫃。

古人冰盤上的冰雪來自冬天大自然的冰箱。 (Pixabay)

宋代的「雪檻冰盤」就是冰雪甜點的極品,那一盤冰鎮的冰雪盤上可能擺上各種鮮果,裝點出精緻的夏日風采?或可能妝點著鮮花兒,青春悅目耐人尋味?冰雪細緻綿密可能如雪花,伴隨各種滋味的蜜汁入口即化?那樣的夏日風物詩——「雪檻冰盤」……留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清涼感也伴隨而至!@*#

資料來源:《周禮》《新唐書》《東京夢華錄》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