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老年人的髖部骨折

高雄榮民總醫院急診部外傷科/骨科部主治醫師 劉興華

人氣: 6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1月12日訊】 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的社會,老年人骨折的發生率亦隨之升高。老年人由於年紀大,內科疾病多,骨質疏鬆等因素,一旦發生骨折,患者本身,家屬及社會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大部分老年人的髖部骨折是輕微外力( 如跌倒 )造成的。髖部骨折的發生率隨年齡而增加。過了50歲以後,每十年增加一倍。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二至三倍。老年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的整體死亡率高達14%至36%。尤其在前4到6個月死亡率最高。老年人髖部骨折後延遲手術是否會增加死亡率尚無定論。目前的共識是,若病人有嚴重的內科問題需處理,可待內科問題穩定後再手術,否則以早期手術為宜。

老年人的髖部骨折以外科治療為主,期望能經由手術使病人恢復骨折前的功能。保守治療會導致病患過高的罹病率及死亡率,骨折癒合不正及癒合不良,故只有少數無法行走,且沒有痛覺( 如失智症 )的患者才採用此種療法。患者骨折後長期臥床,會導致褥瘡、靜脈血栓、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很多患者的死亡都是由於這些併發症所造成。手術可讓病人早日下床活動,避免這些併發症。患者手術後應預期能負重行走,因為年紀大的患者通常無法遵照醫囑不負重或部份負重行走。

老年人的髖部骨折可分為股骨頸骨折及股骨轉子間骨折:

(一)股骨頸骨折

目前的趨勢是將股骨頸骨折分為非移位性及移位性骨折兩種。非移位性骨折以內固定手術為主,以中空螺釘( cannulated screws)固定。移位性股骨頸骨折的治療目前仍有爭議。如果是年輕的病人( 健保局的規範為60歲以下 )以閉鎖式或開放式復位固定手術為主。年紀較大的病人( 60歲以上 )則以人工關節置換為主。如果採用復位固定手術,則須達到很好的復位,以減少日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後遺症。人工髖關節的置換,在股骨頸骨折的患者以半髖人工關節為主( 只置換股骨頭 )。半髖人工關節又可分為單極性及雙極性兩種。單極性用在80歲以上的患者( 以骨水泥固定使患者能立即負重 );雙極性則用在60到80歲的患者( 髖臼磨損的機會較低, 減少再次置換關節的機會 )。

(二)股骨轉子間骨折

股骨轉子間骨折以前分為四類,目前則分為穩定型及不穩定型兩種。除非患者內科問題太嚴重無法上麻醉,否則皆以手術治療為主。穩定型及不穩定型皆以滑動式髖關節螺絲釘( sliding hip screw )為內固定器的首選。

老年人若不幸發生骨折,一定要迅速就醫,並接受合格醫師的處置。手術可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動,避免長期臥床的併發症。雖然手術方法日益精進,預防仍是最好的策略。家中有老人的讀者,須有防滑的設備,防止因為跌倒造成骨折。因為一旦骨折後,患者的罹病率及致死率都會提高。畢竟預防仍是最好的治療。

——轉載自《高雄榮總醫訊》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