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佩蓉女士 (大紀元)

製作總監謝佩蓉﹕臺前幕後兩相宜

2006年12月28日 | 08:15 AM

【大紀元12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辛菲採訪報導) 新唐人聖誕晚會圓滿落幕。新唐人電視臺總裁李琮表示﹐這應該歸功於所有演職人員的共同努力﹐包括很多幕後英雄。大紀元特此採訪了整臺晚會的製作總監謝佩蓉女士。謝佩蓉今年也親自登臺彈奏鋼琴﹐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關貴敏伴奏。她優美精彩的演奏﹑優雅大方的儀態﹐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藝術之家的熏陶

謝佩蓉自小在台灣長大﹐母親姚明麗在台灣舞蹈界頗負盛名﹐畢業於東京橘芭蕾舞學院﹐是首位將《睡美人》、《天鵝湖》、《吉賽兒》、《胡桃鉗》等經典芭蕾劇帶到台灣的舞蹈家,曾任古典芭蕾舞團團長﹐現任教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造育無數舞蹈界精英。姚明麗在新唐人晚會中擔任舞蹈相關節目顧問。

身在藝術之家﹐從小耳濡目染﹐謝佩蓉從小就很喜歡藝術。5-6歲起﹐就常常跟著母親在劇場幫忙。

她說﹐「整臺晚會的架構﹐舞台﹑燈光﹑佈景﹑服裝等﹐我從小就能夠感受到藝術對人的震撼﹐這對我以後成長的過程有很大的啟發。我本來想像母親一樣跳舞﹐但後來沒有繼續下去﹐選擇了音樂。從小開始彈鋼琴。」

「觀看經典藝術﹐在那一剎那間的感受是永恆的﹐可以帶著一輩子走。我至今記得小時候看媽媽演的《天鵝湖》。」

高中畢業後﹐謝佩蓉赴美留學﹐一直學習古典的鋼琴演奏。在波士頓大學畢業後﹐在著名的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琵琶地音樂學院獲得碩士學位。

 

在2006年新唐人晚會,部分演職人員合影,謝佩蓉(右四)(大紀元)

挑起製作的重擔

謝佩蓉自述從第一屆新唐人晚會開始參與﹐剛開始主要是參與節目方面的策劃﹐後來在全球巡演中也參與了製作策劃。

她說﹐「製作就不僅僅是節目了﹐而且包括燈光﹑音響﹑天幕等整個製作的協調。今年我最主要的是參與製作部份的統籌﹐也為關先生的歌曲鋼琴伴奏。」

在談到為何走入新唐人晚會當中﹐謝佩蓉表示﹐「我第一次聽到新唐人電視臺要辦晚會時﹐我的心就動了﹐我潛意識中覺得這件事跟我是有聯繫的﹐我有一種很強烈的願望想要幫忙。」

身為製作總監﹐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呢﹖謝佩蓉表示﹐挑戰是方方面面的﹐因為任務繁重﹐所以要平衡好自己的時間。跟別人的聯絡和溝通也是一個困難。因為我學音樂久了後﹐腦筋的思維方式和以前不同﹐音樂代替了語言﹐成為我表達的方式。經過了一段過程以後我才比較知道怎麼溝通。

製作協調最重要的地方在哪裡﹖謝佩蓉表示﹐「製作組裡有很多人﹐大家都很忙﹐怎麼樣讓大家高效率的把自己的能力都充份發揮出來﹐這是最重要的﹐也是對我個人最大的挑戰。」

臺前幕後兩相宜

記者﹕雖然今年有表演鋼琴﹐但主要的任務還是製作方面。從臺前走到幕後﹐心理上有沒有什麼不同的感受或者調試過程﹖

謝佩蓉﹕對大部份音樂家來說﹐應該是在臺上表演。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會做現在做的事情。但是我心裡上一直沒有很大的落差﹐或者失落﹐因為我知道它是另外一種很有意義的展現藝術的方式。藝術的展現是方方面面的。我覺得做這個事情非常有意義的地方在於﹐幫助呈現一臺晚會的全貌﹐而不是我個人。

特別是對華人來講﹐欣賞古典藝術﹐大家都會覺得是一件很有文化氣息和高水準的事情。當欣賞西方音樂藝術的時候﹐也許中國人會覺得﹐那很有氣質﹐但似乎離我很遙遠。新唐人一直希望要傳播中西方古典藝術﹐而晚會是用一個比較普及的手法﹐讓更多的人可以來瞭解藝術的美好﹐懂得怎麼樣去欣賞。

這跟我自己在臺上表演﹐讓觀眾去欣賞﹐那個意義是不一樣的。通過參與整臺的呈現﹐我可以去觸及到不同層面的更多人的心靈。新唐人晚會比較適合大眾口味﹐不是那麼學術性的。我雖然沒有自己在臺上演出﹐但是我是透過另外一種方式﹐把這個訊息傳給觀眾。我們希望給觀眾呈現一臺整體美的晚會﹐我希望幕拉開時﹐觀眾就有一種感動﹐可以永遠存在心裡面。

記者﹕為關貴敏先生伴奏時的感受如何﹖參與新唐人晚會的演出和以前有何不同﹖

謝佩蓉﹕關先生的歌聲很感人﹐他將自己修煉後的體會﹑精神上的感受通過歌曲表達出來﹐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那種力量﹐很自然的就被帶入那種意境之中。

對我個人來講﹐以前演出時是完美主義﹐比較容易緊張﹐得失心會比較重﹐哪裡沒有彈好﹐或者是沒彈之前﹐自己總是會有壓力﹐但是現在心態就不一樣了﹐我比較注重自己要想給觀眾什麼樣的東西,通過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將其內涵傳遞給觀眾,而不是在乎自我的得失。

 

觀眾鼓掌。(攝影:戴兵/大紀元)

新唐人晚會獲認可

記者﹕作為製作總監﹐對今年新唐人晚會的總體感受如何﹖

謝佩蓉﹕從觀眾的反饋來看﹐肯定是非常非常成功的。我們在舞台旁邊準備的時候﹐就聽到觀眾在下面鼓掌。甚至有些地方﹐觀眾很熱烈的反應﹐是我們原先並沒有預料到的。

我們可以很直接的﹑深刻的感覺到﹕觀眾對這臺演出是很肯定的。

這可能是因為所有演職人員都非常用心﹐在有限的人力物資的條件下﹐大家都充份運用各自的智慧﹐在節目的展現上各顯神通﹐拿出自己的巧思﹐一切事情都很到位﹐方方面面都很成熟。他們那種真心誠意﹐可能觀眾感到到了﹐所以會感動。

很多觀眾反饋說﹐不是哪一個人﹑或者哪一個節目特別好﹐而是所有的節目都好。這也反映出新唐人晚會的特色是一體的﹐天幕﹑舞台﹑服裝﹑節目﹑音樂等都是一套的﹐合在一起讓觀眾覺得感動﹐有一種整體的滿足感。

提供做人處世的思路

記者﹕新唐人為什麼要舉辦一臺傳統﹑古典的晚會呢﹖

謝佩蓉﹕因為傳統的東西留下來是一定有它的道理的。這也是我們大家的責任﹐要把這些東西傳到下一代。同時通過藝術形式﹐展現給人們一種做人處世的思路。

其實我們週遭很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但我們有時候比較麻木的時候﹐就不知道珍惜。比如﹐古典音樂裡面是和諧的和聲﹐實際上講一個道理﹐人和人之間也是要和諧的。中國人講﹐要天人合一﹐要順天道而行。人們如果懂得怎麼樣去欣賞的話﹐就會將這種和諧實踐到日常生活中﹐就會懂得人和人之間的尊重。

有人說﹐彈琴的人不會變壞﹐也有人說﹐聽別人彈琴就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覺得有一定道理。因為藝術家們學習的不僅僅是一種技能﹐而是一種心境和綜合能力。

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演員其實是發揮出一輩子所學到的東西﹐展現出來的是這個人的修養以及對生命的理解﹐這都是最真實的﹐無法隱藏的。每個人對同一首曲子的詮釋可能都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藝術是有生命力的。

短小精悍 通俗易懂

記者﹕觀眾會理解這臺晚會的內涵嗎﹖

謝佩蓉﹕新唐人晚會的節目雖然內涵深刻﹐但表現上卻是通俗易懂。雖然包含的種類很多﹐但每個節目都短小精悍。

比如﹐很多觀眾喜歡滿族舞﹐可以感覺到清朝女子特別的端莊賢淑的韻味。即使說不出如何欣賞的道理來﹐也會感到很快樂﹐感到內心的一種相應的共鳴。

如果我們身邊的東西都是那樣的傑作﹐或者都是那麼一種優雅的東西﹐你對這種東西就會有一種反應﹐那這種東西就會在你的生命裡起到一種正面的作用﹐你看到好的東西越多﹐你就會覺得人生越有意思﹑生活很美好﹐你就會更積極﹐越想要往美的那方面發展。

再如﹐岳飛﹑木蘭等故事﹐古人的人生價值觀都蘊含在裡面。也許觀眾會有感應﹐不自覺的學習那種東西﹐潛移默化的規範自己。

天音樂團 中西合璧

記者﹕作為一個藝術家﹐你認為天音樂團的現場伴奏有什麼樣的特色﹖

謝佩蓉﹕天音樂團的特別之處就是中西合璧。其實新唐人晚會的節目一直都是中西合璧的﹐給中西方觀眾提供一種相互人認識和理解的渠道。

不管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可以找到各民族具有的通性﹐比如﹐要有美德﹐要誠實﹐要有善心等等﹐這是東西方都認同的。在藝術的展現方面﹐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比如﹐古典的藝術裡﹐都是講究和諧和美好的。

但展現的方式不一樣。中國人比較含蓄﹐西方人比較直接。比如﹐二胡和小提琴都是絃樂﹐但拉出來的感覺就不一樣﹐二胡更顯懮愁﹑悽楚﹑婉約。比如﹐「精忠報國」中岳母的心情﹐用二胡特別合適﹐能拉出那種氛圍﹐是一個很好的補充﹐達到一個更加完美的效果。

芭蕾舞和中國古典舞展現的形式和感覺也不一樣。芭蕾舞講究的是力度、彈跳、舒展,而中國傳統的舞蹈要走三步退個兩步,體現中國人的含蓄和內斂,跳出來的感覺和芭蕾是不一樣的。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