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常識
跟我學唐詩(3B)
常人寫詩一般都說「春風相送」或「借春風」如何如何,而李白寫詩不拘一格,掛帆秋風,輕舟東下。明‧敖英《唐詩絕句類選》:蔣仲舒曰:「掛」字最得趣。
跟我學唐詩(3A)
這首詩可以說是白居易的人生感悟,雖久寄官場,卻能保持一顆純真的心態。一位儒家的修行者,雖然有情在,但只要不被人情所牽絆,就能不受環境條件的限制,開心地生活及修行。
跟我學唐詩(2B)
押「一東」韻的古代經典唐詩 宋‧蘇軾《題楊次公蕙 》 蕙本蘭之族,依然臭味同。 曾為水仙佩,相識楚辭中。 幻色雖非實,真香亦竟空。 云何起微馥,鼻觀已先通。
跟我學唐詩(2A)
沿對革,異對同; 白叟對黃童。 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 顏巷陋,阮途窮; 冀北對遼東。 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 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 塵慮縈心,懶撫七弦綠綺;霜華滿鬢,羞看百煉青銅。
跟我學唐詩(1)
這一系列教材主要是教五歲以上,各個年齡段的學生用古漢語的四聲誦讀古典近體詩,學習過程中熟悉格律並嘗試近體詩創作。要學好中文,從小就應該偏向於文言文教學,古人的思維方式及古漢語的構詞法,跟現代人的觀念不一樣。文言文能學好,白話文不用教都會。
從爭吵的「對方」到相互學習的「三人行」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兩個人因某事發生爭執,各持己見。有時爭吵激烈,甚至動手打鬥,最終導致關係破裂;夫妻因長期爭吵而離婚的情況也不少見。
唐宋詞牌的歷史掌故
詞,又稱「詩餘」、「長短句」、「倚聲」,前身是民間小調,萌芽於隋唐之際,興盛於晚唐五代而極盛於宋,是一種配合音樂的詩歌,為唐宋時代的樂府詩,供宮廷或民間演唱。
長聯三副 慶賀世界法輪大法日
天國樂團,天上飛來神籟。身穿古裝,腳踏長靴,隊伍整齊,氣勢軒昂,威風凜凜!是乎天兵天將下凡?
同步共振的精妙語境:互文修辭格的案例解讀
古漢語的文化特色,顯得非常精煉玄妙,有時短短的幾個詞句,就能夠豐富地表現出非常廣泛的內涵。其中,「互文」作為古漢語常用的一種修辭格,是一種富有彈性變化的語意結構,能夠創造出多維度的語境效果。
長聯:神韻首部歷史歌劇《王允施計除董卓》
二千餘載漢庭,朝綱混亂,滿朝文武,誰能匡扶江山社稷?看奸臣病狂斬精英善黎,狼戾賊忍,暴虐瘋癲,滿足取利竟殘暴荒淫,殺帝辱君,劫獻帝傀儡,奸臣當道,諒百官一籌莫展。傷神傷己皆私利,行惡必滅,德盡必淘!
2023年癸卯春聯
好友常來多快意, 清茶細品樂春風。
美好體驗  由衷敬佩一一讚歎神韻藝術團全球巡演
神韻藝術團經過十七年的全球巡演,在全世界掀起了威力強大的「神韻熱」。許多國家的政要、高級政府官員、外交使節、豪商巨賈和著名精英導演、藝術家、金融大享等親臨演出現場,在主流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一副最短對聯  為何如此耐人尋味
對聯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對聯的形式多樣,字數可長可短。長的有幾百字,甚至上千字,短的只有幾個字。除了對仗和平仄要求外,一副好的對聯常常言簡意深,耐人尋味。被人們公認為最短的一副對聯就具有這樣的特點。
一段對聯佳話 知進退榮辱不驚
對聯,俗稱對子,雅稱楹聯。對聯對於大多數在亞洲生活的華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過新年時,幾乎家家戶戶貼對聯。在中國的風景勝地、樓台亭榭上,楹聯也幾乎處處可見。
壬寅年春聯:萬象熙和遍大千
福虎滅瘟開泰運,春風送暖賀新年。
為了中國的公平和正義,請不要沉默
我叫耿格,我的父親高智晟是人權律師,他被關進監獄直到2014年。你們可以從網上看到很多關於他和他的工作的資料。但是,今天我不想談眾所周知的他,我只想說說只有女兒才知道的他。
辛丑春聯
四海迎春開景運, 九天復旦賀新年。
「舉措」與「時氣」
在傳統文化的研習中,我發現古漢語詞組不僅經常出現一詞多義現象,還與單字的讀音有關。比如「舉措」一詞…
唐詩對仗 妙語聯珠
唐詩中格律詩的對仗句子,巧妙地運用了古漢語詞組的構詞法和平仄讀音,自格律詩在唐代出現後,古人創作了大量的名篇及對句,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值得我們代代相傳及誦讀。
陶冶詩書酬夙志, 涵濡典籍寄平生。
禮儀用語——謙詞敬語知多少(1)
禮儀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處處體現著誠敬謙讓。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漸為世人所遺忘。謙詞敬語就是用禮貌的語言,自謙和敬人的話。漢語中用於自謙的,稱為謙詞;用於對他人表示敬意的,稱為敬語。期盼身為華人的我們能以謙詞敬語,重現「禮儀之邦」的風範。
談詩詞曲寫作的守文和創新
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唐詩、宋詞、元曲等都是其中的一部份。守文的意思是恪守古人留下的寫作原則。因為詩詞曲都是由文字組成的,所以這裡先談談文字。
古道照人資實信 虛懷下士見真誠
萬事樂觀多讚賞 一心清靜少煩憂
鴻鵠冲天雄氣宇 福星降世轉乾坤
觀護眾生開慧眼 音傳三界悟禪心
台灣古典詩:詩以載道(對聯)
志繼聖賢,丕振元音揚正道; 脈傳鄒魯,宏宣大雅越巔峰。
人情世味言難盡, 春色韶光看不完。
書摘:清詞選講
清朝的詞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是詞這種文學體式的復興時代。為什麼說是詞的復興時代呢?因為從宋朝以後經過了元和明兩朝,而元朝興盛的是曲(如散曲),是雜劇(如王實甫的《西廂記》);明朝興盛的是傳奇,像湯顯祖的《牡丹亭》之類。元明兩代流行的是散曲、雜劇和傳奇。
書摘:迦陵談詩二集
中國的語文乃是以形為主,而不是以音為主的單體獨文。在文法上也沒有主動被動、單數複數及人稱與時間的嚴格限制。因此在組合成為語句時,乃可以有顛倒錯綜的種種伸縮變化的彈性。再加之以中國過去又沒有精密周詳的標點符號,因此在為文時,便自然形成了一種偏重形式方面的組合之美,而忽略邏輯性之思辨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