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赵亮(右)在哈佛费正清研究中心回答观众提问。(摄影:李小旭/大纪元)

哈佛热映赵亮记录片 引人深思

2010年02月05日 | 18:57 PM

【大纪元2月5日讯】(大纪元记者李小旭剑桥市报导)由中国导演赵亮执导的记录片《上访》和《罪与罚》,于周一(1日)、周三分别在哈佛电影档案馆与费正清研究中心放映。约二百人观看了影片,反响热烈。

名导与名片

赵亮导演出生辽宁丹东,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后于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年仅29岁的他就已创作了多部夺得国际大奖的记录片。曾荣获世界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6年德国卡塞尔记录和录像艺术节金钥匙奖,还是中国大陆首位获得法国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汽球奖”的导演。

记录片《上访》是赵亮自1996年开始在北京上访村拍摄,历经12年,一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止。影片由“众生相”、“上访母与女”和“北京南站”三部分组成。讲述了北京上访村的上访者为基本生存而抗争的故事,反映了中国访民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该片曾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及温哥华电影节,还是为第六届中国记录片交流周的开幕影片并荣获独立精神奖。

另一记录片《罪与罚》拍摄于2004至2005年,历时三个月。影片描述发生在中国北方一个边境小镇派出所内的警察每天如何进行治安管理、处理案件等一系列日常事件。该片于2007年11月28日在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高奖“金汽球奖”,并在西班牙国际电影节上摘得银奖。

记录社会现实 引人深思共鸣

许多观众表示,影片引发共鸣,感谢导演客观、公正的记录了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另一面。

一位女留学生观看了《罪与罚》后说:“在来美国之前,我是一名警校的学生,也在派出所实习过。影片让我觉得拍得非常真实,也很全面。我在国内,包括在这的时候,都在想怎么能让大家了解这些(现状),非常感谢导演把这些拍摄出来。”该女生表示,希望导演能够将影片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

一位来美探亲的女士观看了《上访》后,激动地告诉记者:“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上访人,她们为了求个说法,为了基本的权利而走上漫漫上访路,但是却没人关心。能在这里看到《上访》,非常感动。这是一部真实的影片,可惜人们无法在国内看到啊。”这位女士表示,影片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并引人思考,“造成社会如此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她认为,“人们需要深思与觉醒。”

感想与评论

对于影片中的一些细节,观众们在问答环节中也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与评论。此外,对于一些观众提出的疑虑,导演赵亮都一一给予解答。

多位观众提到了《罪与罚》中先后出现5次有关狗的镜头。村民送了2只狗给派出所警察,最后警察当着一只狗的面杀死了另一只狗。导演解释:“因为影片拍摄地点是在中朝边境,吃狗肉是当地的习俗,是很平常的。”一位男士建议导演加注背景说明,帮助观众理解。对此,赵亮回答,自己并不看重这个事发地点,杀的是什么动物也不重要。自己是特意没有标注那些的,因为描述的是社会普遍现象。一位女留学生发言评论道:“这是导演有意安排剪辑的,是有寓意的。这些人(派出所警察)在国家机器面前也是非常没有办法,这种状态就像狗一样,掌握在别人手里。”

一位学者谈到了影片《罪与罚》的题目,让她联想到俄国文学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同名长篇小说作品。该小说寓意当人类没有信仰时,什么坏事情都干的出来。小说中尽管没有任何人有罪,但罚却加在每个人的身上。这位学者说:“影片名称,与俄国小说重名,是否有何影射含义?这个罪到底是谁犯的罪,影片中的警察也在犯罪,例如非法体罚等;罚是惩罚谁?警察也遭受了罚……”

疑问

也有几位学者在提问环节中对影片提出了质疑。对于《上访》,一位学者表示,影片虽然记录真实,但不全面,片中只有中国政府对上访者的排斥,不够客观。该学者称,自己曾和中国社科院于建嵘老师组成的专家组开会研讨过,认为既然中国政府设立了上访机构,就是有意要改善社会的。对此,赵亮表示,于老师是自己的老朋友了,并引用他的话回答说,中国的上访起源于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一度成为文革时期派系斗争的工具。但后期也同样是毛泽东首个下令,要求遣返上访人员的。赵亮表示:“拍任何片,只有作者自认的客观,不可能完全的客观。”“他要呈现的是信访制度并没有给信访接待员任何实质的权力来处理上访案件。转交地方处理的信访,也常出现根本不受理会,随手就撕掉了转访通知的情况。”

对于《罪与罚》,一位男士质疑记录片在世界热映,是否对影片中的人物造成伤害。对此,赵亮表示,这也是纠结着他的一个问题。但是他认为:“假如这些人都是我的亲戚,我还是会揭露,因为它对社会有改善。如果有改善,应该站在大的社会的公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尽管可能伤害朋友,但是人类还是应该有正义的内容在里面。”“我觉得还是可以舍弃一些东西,为这个社会记录一些东西,让别人知道。我认为这个意义更大于小的私情。”

寓意

两场记录片,很多观众提问了影片寓意问题,询问导演是否暗示中国需要民主和信仰等问题。尤其是《罪与罚》,几位观众特别就影片最后出现的教堂画面提问。对此,赵亮表示:“这个镜头其实是我自己安排的,尽管风格和前面不同,但是必须要放进去,必须要总结一下。我想这是关于信仰缺失这种状态的一种描述。”“在这样的体制状况下,人是被监禁着,也是狱卒。”

一位西方学者询问导演是否希望通过这样的记录片对社会起到什么促进作用?赵亮表示:“是抱有希望,尽管不大,但是还抱有幻想。即使现在不能立即发生,也希望将来能够避免再走这条弯路,对于这段历史,只要后来人看到有反思的作用,就是有意义的。”

名片哈佛热映 大陆放映却受限

很多观众感谢导演带给他们真实的记录片,称赞赵导演的勇气、责任感和正义感,并询问是否能够在国内播放这类记录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对此,赵亮表示:“《上访》曾经在国内小范围放映过,但后来就不行了。这类影片在大陆是很难(上演)的。”赵导演以自己当初拍摄《上访》为例,告诉观众们,《上访》中出现在上访办公室等片段,除了第一个拍摄中途突然黑掉的片段,其余都是用隐藏的摄影机秘密拍到的,因为“这样的记录片在大陆是无法得到当局批准与许可的。”

观众们在表示遗憾的同时,很多也关心起赵导演的安全。多位观众询问,记录片在海外播放,是否会影响到赵导演日后回国的新的创作,是否遭到威胁等。赵亮表示:“当然不希望被影响。对于威胁更不希望(感到)恐惧。曾经有人总是侧面打听我的情况,只是未明确信号。”

一位男留学生发言表示,自己曾从国内媒体了解到,为抗议第58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播放介绍《热比娅》的记录片,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和赵亮撤回原定公映的三部影片。国内媒体对此大加称赞几位导演的爱国精神。看完《上访》后,他很好奇此事,想请赵导演谈谈此事。

赵导演平静的表示,其实自己当初根本不知道有关热比娅记录片的事情。“政府先找到了一位国内非常著名的导演,然后这位导演找到我,告诉我电影节的事情已经被上升为国际事件,如果不退,下一步就不是电影总局来找了。”因此,自己不得已退出的。

赵导演表示,其实《上访》在中国国内放映,比在国外还要重要,因为许多人根本不知道中国之内竟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正在发生。对于国内目前无法放映,言情中也透露出遗憾与无奈。◇


《上访》电影海报。


《罪与罚》电影海报。

高精度图片
一名哈佛学生与赵亮导演交流。(摄影:李小旭/大纪元)

(http://www.dajiyuan.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