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瞬间】历史舞台聚焦点─上海(3)

蔡大雅
font print 人气: 4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13日讯】当时上海的租界,基本上分为两大区块,在今日的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四个区,主要是以英美为主的公共租界,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法国租界,而闸北区和原南市区则属于中国管理的华界。租界的存在,一方面是中国丧失主权的象征;但另一方面,上海却因为有了租界的存在,而未被清末以来的动荡与战乱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使上海在百年内迅速发展,成为亚洲数一数二的国际性大都市,“十里洋场”的称号,从此而来。

桃花源外的巨变

当上海处于和平繁荣的时候,整个神州却陷于巨变之中。与西方列强的战争屡战屡败,刺激朝廷内的有识之士,在一八六二年发起“洋务运动”,设立西式学堂、架设铁道及通讯线路、制造西式船只武器等,全面学习西方技术,希望可以“以夷制夷”、救危图存进而富国强兵。洋务运动的开展,最初也呈现出朝政中兴的景象。

与中国一海之隔的日本,刚开始也与中国一样,实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当这个封闭的局面被西方各国以武力强行解除后,日本主政者也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运动,号称“明治维新”。中国和日本同样在被侵略的情况下推行西化改革,时间与方法大同小异,也都派遣官费留学生到西方学习。

当时德国才因为改革成功而成为列强之一,是中国和日本最想仿效的对象。相传有次中国和日本的留学生先后抵达柏林,得到当时的普鲁士宰相俾斯麦的召见。这位推动改革的大功臣、被称为“铁血宰相”的德国人只问这些远来求学的东方人一个问题:“请问您们想来德国学习什么?”

中国人说:“我们想学习贵国的船坚炮利。”日本人说:“我们想学习贵国的制度与知识。”据说俾斯麦后来告诉旁边的人,认为以后如果中国和日本之间发生战争,一定会是日本胜利,而非中国。

俾斯麦的判断,在中日各自推行改革的三十年后,得到了证实。

清光绪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再度战败,签下不平等条约,继续重复着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命运。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成功的使日本脱胎换骨,不仅脱离了被侵略的命运,还跻身于强国之列,继西方各国之后,与列强一起瓜分中国广大的市场与资源。

之前屡败于西方各国,人们还可以以西方科学进步、技术优良等理由安慰自己。但这番败给一向臣服于中国的岛屿小国,怎样也无法再用任何理由搪塞了。改革的成败被视为胜负的关键,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也代表了中国推展的洋务运动是失败的。

接下来的维新运动,更因保守派的反对而仅仅维持百日便即告终,主张维新的光绪帝被软禁、改革派人士不是被捕杀,就是逃亡。人们将中国的落后和孱弱归罪于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民众对官方提出的措施,已经不抱任何希望,转而支持推翻清朝的主张与行动,革命的火花慢慢地在神州各处燃起。

怀抱希望,从世界各地汇聚老上海

上海在和平中迅速发展着,繁荣与富庶反映在租界内的各项建设。在西方人最早进驻的外滩上,原本泥泞难行的路径变成宽广美丽的大道,这条马路被称为“Bund”(原意为联盟,在东亚各国中亦指堤岸、港边或江边道路),这个名称至今仍是西方各国对外滩的称谓。原本荒凉的沼泽地上,如今矗立着各种建筑风格的宏伟大厦。全长约一公里的外滩,宛如一扇大型橱窗,集中陈列着所有西方建筑艺术与制度的精华,直接展现了西方文明的成就;另一方面,上海又像一面照妖镜,映射出深藏在人心底处的各种思想念头。各式各样的人,带着各自的目的和希望,从世界各地来到了上海,这就是郑欣通过宿命通看到的老上海的情况。

郑欣不是上海人,而且上班的公司既不在外滩,他也不常到那里去,但他却对外滩有股异常熟悉的感觉。他发现,只要他信步走去,几乎都会走到几个固定的地方,黄浦公园是其中之一。

黄浦公园原名public part, 在同治七年(西元一八六八年)开辟,直到民国十六年(西元一九二八年),都只对外国人开放,中国人是不准进入的。租界当局在公园门口立着一块告示牌,载明六条园规,因为其中有“脚踏车及犬不得入内”(第一条),以及“除西人佣仆外,华人不得入内”(第五条)的规定,曾被中国人解读为西方人将华人与狗相提并论,而视为莫大的耻辱。虽然时过境迁,公园也经过多次改建,变更了原有的面貌,但每当人们想起这段历史时,心底或多或少的还是会有个疙瘩。

遇见老妇人


插画 ◎ 萧素惠

对郑欣而言,却还有另外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仿佛隔了很久很久以后,又来到从前十分熟悉的地方,发现现在却是人事已非的感慨。他一面走、一面努力地思索着,想从记忆的深处搜寻一点蛛丝马迹,不自觉地走到一株古木旁。忽然,他的眼前闪过一幕,一名身穿旗袍、优雅端庄的年轻女子站在古木下,对着他微笑。

郑欣的心怦然一动,定睛一看,古木下并没有人。他下意识的左右看了看,发现有个人坐在不远处,微笑地静静看着他,朦胧中见似那位年轻女性,他不假思索地就向着她走去。平时的郑欣并非那种会主动跟陌生女子搭讪的人,今天如此异常的反应,他自己却也不觉得奇怪。

等他渐渐走近,才看清楚坐在那里的,原来是位穿戴整齐的老妇人。郑欣的心里并没有失望的感觉,反而像是习惯动作似的,径自在老人的旁边坐了下来。(待续)◇
 
本文转载自《新纪元周刊》第161期【城市的瞬间】栏目 (2010/02/25刊)

本文连结: http://mag.epochtimes.com/gb/163/7620.ht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拜别邵家庄后,徐霞客在邵卜的带领下走出错综复杂的龙洞。在寺院和和尚聊起劭家庄的一切时,才听说在怪石丛之后,竟是万丈深渊……
  • 历史的教训告诉人们,对于预言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聪明的人会重视预言的存在,而比聪明更高一层的有智慧之人,就会想到要向传播预言的人询问回家的路,因为他们也许不是从邵家庄来的,却一定知道那条回家的路,而且还会慷慨大方的告诉所有想回家的人。
  • 现代人多以有机或无机,作为是否具有生命迹象的判断,“城市”是抽象的集合概念,无论其定义在各地有多么不同,人们都不会把它视为一个生命体。
  • 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它就像人类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生老病死。因缘际会下,北京,这个见证中国历史更迭的古都,终于选择不再沉默,娓娓道出其所见所闻。
  • 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它就像人类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生老病死。北京这个城市在康熙辉煌盛世下,见证了生命的高峰,却也在清末战事连连的摧残下,步入老年。
  • 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它就像人类一样,有骨头、肌肉和血管等。
    北京这个城市在周成王的统治下逐渐成形,经过春秋的战乱与和汉代的休养生息……,一个未来中国的城市之星逐渐亭亭玉立。
  • 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它见证着历史的兴衰。北京这个城市在契丹的统治下逐渐崭露头角,直到元朝正式找回昔日的风光,令人不禁感慨,竟在异族的统治才找回其本来的面目。
  • 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它见证着历史的兴衰。北京在历经清朝圣世的造园风潮后,满是绿意,美不胜收。
    但随着清末民初动荡不已,战事频传,直到红朝夺取政权,史上最大的浩劫正式到来……
  • 景山
    我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人们却丝毫没有察觉真正的病因是由于赤龙的作祟...
  • 郑欣的宿命通功能,常常让他在无意中回到“过去”的上海,有时是一阵枪林弹雨、有时是一段靡靡之音。“过去”说来即来、说走就走,仿佛像看电视一样,他有时都会忘记自己是什么时代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