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子以德

文/智真
古人教育子女要重德向善,这是留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76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素以重视家庭的子女教育而著称于世。古人追求真理,注重品德和操守,不仅要求自己躬身力行,也非常重视对后代的“德行”培养。这种言传身教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司马光与《训俭示康》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正直坦荡,为官俭廉,平生未有不可对人言之事。他教儿子司马康“以俭为美德”,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题为“训俭示康”的文章。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了许多典型事例进行教诲。

文章一开篇,司马光就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感叹当朝“风俗尤为侈靡”,但本人应该自身洁好,不要随波逐流。司马光接连举了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事迹,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说道:“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读书人应志于真理,充实道德,不追求外在浮华。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风气败坏,正人君子能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只有道德高尚之人才会有深谋远虑”、“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一次,司马光看到儿子随意用手翻书看,就教导他说:“君子喜读圣贤书,首先要爱护书籍。读书前,先要把手洗干净,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态度要恭敬,静心学习不走神儿。为人要质朴,做事要踏实,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教育下,司马康潜心读书,修真养性,并以俭朴自律,后来历任校书郎、著作郎等,在为人、治学方面酷似其父。当时,京洛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佳话:“可为人师表者,司马父子也。”

陆游教子“学贵身行道”

南宋杰出的诗人陆游,刚正不阿,心系百姓,因不事权贵而屡遭贬谪。他有六子一女,他非常重视对子女做人的教育。他告诫孩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

他教育子女要知书达理,在《五更读书示子》中写道:你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读书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要切实做到“善言座铭要躬行”(《自诒》)、“学贵身行道”(《示元敏》)、“字字微言要力行”(《睡觉闻儿子读书》)。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正直无私,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他还告诉孩子们“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遹》),即作文先做人。要注重修身,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不要与那些华而不实的人结交在一起。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在冬夜里教小儿子陆子聿读书时所作,他手把手地教陆子聿写字,教导他读书学习一定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送子龙赴吉州掾》是他为二儿子陆子龙到吉州赴任地方官时写的赠言,诗中说:“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馋毁!”就是要求他清清白白地做官。

他还告诫儿子说,在吉州有我的一些朋友,他们不但有学问,而且品德也好。你到那里后,可以去拜访他们,但不要向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可以同他们相互勉励。要不重利禄,廉洁自守,成为一个一身正气、真正为百姓谋福的人。陆游的子女后来都成为远近闻名的贤德之士。

张英教子“做人立品”

清代大学士张英,敬信神佛,乐善好施,为官清正,对民生疾苦、四方水旱知无不言,深获康熙帝的信任。他写的家训《聪训斋语》中提及做人要立品,读经书、修善德、慎威仪、谨言语。他在家教中从来不主张疾言厉色,而是使用日常的浅白语言,细致耐心。座右箴:立品、读书、养身、择友。右四纲。戒嬉戏,慎威仪;谨言语,温经书;精举业,学楷字;谨起居,慎寒暑;节用度,谢酬;省宴集,寡交游。

他教导儿子张廷玉如何为人处世时,说:“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能处心积虑一言一动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则人望之若鸾凤,宝之如参苓,必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张廷玉牢记父亲教导,从小就熟读经书,待人宽厚恭俭,后任职大学士、军机大臣。

后来张廷玉之子张若霭参加殿试中一甲三名探花,张廷玉闻知后,提出“普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想望鼎甲。臣蒙恩现居政府,而子张若霭登一甲三名,与寒士争先,于心有未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为荣幸之至。”认为儿子还年轻,还该努力学习、磨砺,积攒福德,这样才踏实可靠,恳请将其子列为二甲,雍正从其请,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竹叶亭杂记》)

张若霭后来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尽职尽责,谦虚自处,颇有乃父遗风。人们都称赞张家家风淳厚,谦卑公允之心昭昭可鉴日月,祖孙三代都是为官清廉、人品端方、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

古人教育子女要重德向善,寄托了对后代的关切与期望,令后人借鉴,因为他们找到了做人最根本的最本质的东西。他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的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是为其长远打算和未来负责,使其终身受益,是留给孩子的最可靠的财富。

——转自明慧网

(点阅【经典历史故事】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记载:宋朝建国之初,为了惩戒藩镇的弊端,开始在各州设置通判,通判不是知州的副官,也不是知州的下属,所以常常和知州争权,通判的理由通常是:“朝廷派我来监督你的。”因此,州郡长官跟通判往往不和。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钱昆,世代都是余杭人,曾担任少卿,非常喜欢吃螃蟹。钱昆曾要求外放为州官,有人问他希望到哪里任职?他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苏东坡有诗咏叹云:“欲问君王乞符竹,但忧无蟹有监州。”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战国人,是韩国的公子,善于著书立说,但有口吃的毛病,与李斯同受业于儒学大师荀子门下,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
  • 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他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最终反败为胜。而吴王夫差亡国前亦有先兆。
  • 阮籍身处魏晋之际,原本有救助世人的志向,但天下纷乱,知名人士少有能保全性命的,阮籍因此不参与世间人事,经常喝酒畅饮。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晋武帝)提亲,让阮籍的女儿嫁给他,阮籍连续大醉六十天,司马昭无法与之交谈,只好作罢。有一回,官员说有儿子杀了母亲的,阮籍说:“哼!杀父才可以,竟然还杀母啊!”在座的人责怪他失言。司马昭说:“杀父是天下罪大恶极之事,你怎么认为可以呢?”阮籍说:“禽兽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杀父是禽兽这类的人,杀母则禽兽不如了。”众人心悦诚服。
  • 王维《长江积雪图》
    宗悫的叔父宗炳品行清高,但不愿做官。宗悫年少时,宗炳问他的志向,宗悫说:“愿乘长风(大风)破万里浪。”宗炳说:“你若没有大富大贵,也将会光耀门楣呀!”宗悫的哥哥宗泌娶妻时,当晚就被强盗打劫,才十四岁的宗悫挺身而出对抗盗贼,让十几个盗贼四下溃散,不得进屋。
  • 南朝刘宋时,东阳无疑所撰写的《齐谐记》中记载,三国时魏国当阳县人董昭之,一日,乘船过钱塘江,船行至水中央,见到一枝短芦苇上有一只大蚂蚁惊惶的来回奔跑,怕被淹死。董昭之心生怜悯,用绳子套住芦苇,拖引到岸边,蚂蚁沿着绳子爬上岸。这天夜里,他梦见一个身穿黑衣的人,带着百来个人,来向他道谢说:“我是蚁王,不慎掉入江中,承蒙您的救助,为感谢您的救命之恩,日后如果有急难,可以告诉我,当尽棉薄之力。”
  • 唐朝开国公主:平阳昭公主,她一手建立了娘子军,娘子关也因她而得名,而且她是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用军礼下葬的公主。
  • 程颐与其兄程颢(明道先生)同受业于学者周敦颐(被尊为理学始祖),二程学说理论相近,后人集二人学说编成《二程全书》,称其学派为“洛学”。
  • 东汉末年,杜畿被推举为孝廉,担任汉中府丞。遇天下纷乱(董卓之乱),弃官避难荆州,汉献帝建安年间才回来。《傅子》记载,杜畿从荆州回来,到许昌(今属河南)见到侍中耿纪,两人整夜长谈。尚书令荀彧(yù,ㄩˋ)住在耿纪隔壁,夜间听到杜畿之言,感到惊异,天亮派人告诉耿纪:“有才能优秀的国士却不推荐,你如何位居侍中之位呢?”等见到杜畿,荀彧相知有如旧识老友,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 晋国大夫栾书、中行偃派人杀了晋厉公,迎立十四岁的孙周为国君。大夫们在清原迎接时,孙周说:“我本来不希望回来做国君,虽然事已至此,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你们责求国君,使他献出生命,立为国君却不听从国君的命令,又何必要国君?那么两三个人要用我在今天,不用我也在今天。共同顺从国君,才是神所福佑的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