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礼有缘 古已有之

楚天
font print 人气: 1162
【字号】    
   标签: tags:

中国是礼义之邦、文明古国,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饮茶在中国的历史与民众中,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茶与中华传统和礼仪已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无论贫富,大凡家中有宾客光临,以茶待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这是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最具民众性的日常生活礼仪。

以茶敬客,茶叶品质要好,沏茶水质要好,茶具质地要好,泡茶调制要好,待客礼貌也要好。其中,良好的以茶待客之礼是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最为普遍、重要的往来礼仪。

奉茶礼仪

中国自古就有“浅茶满酒”的讲究。一般倒茶或冲茶至茶具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容量左右即可,如果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泡茶水温一般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而且也要因茶而异,乌龙茶需用沸水冲泡,并用沸水预先烫杯;其它茶叶冲泡水温为80~90度,细嫩的茶末冲泡水温还可再低些。

茶具可以用精美独特的,也可以用简单质朴的,但是一定要洗净茶具。茶杯无论有柄无柄,一定要在下面配以托盘。而茶壶在使用之前,应先“温壶”,即用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

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应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更要注意在茶汤上不能飘浮一层泡沫,焦黑黄绿的茶末或粗枝大叶横于杯中。

奉茶待客,选茶要因人而异。如北方人来访,宜沏上一杯浓醇芬芳的优质茉莉花茶;如来客是江浙人,宜冲一杯茶叶淡雅的绿茶,如龙井、毛尖、碧螺春等;如来客喜啜乌龙茶,则用小壶小杯,选用酽郁的“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招待贵客;如家中只有低级粗茶或茶末,那最好用茶壶泡茶,只闻茶香,只品茶味,不见茶形。这就是所谓“细茶粗吃,粗茶细吃”的道理。

敬茶要礼貌,敬茶时应以双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端至客人面前时,应躬腰低声说“请用茶”,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当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用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

主人陪伴客人饮茶时,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时即可为其续茶,使茶汤浓度、温度前后大略一致。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饮茶礼仪

主客坐定以后,当主人取出茶叶并主动介绍该茶的品种特点时,客人可依次传递嗅赏。

客人在接过主人所奉之茶时,应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

饮茶时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可适当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切忌举止失当,狂喝暴饮,作“牛饮”态。

中国人待客敬茶遵循一个“礼”字,正如中国人自古以来,在待人接物上所取的是一个“诚”字一样。所以,宾来客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已成为人们应有的一种良好礼节和美德,而良好的茶礼仪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出个人的修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清新婉约,富有感情。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对考古学极下功夫。夫妇俩伉俪情深,可谓琴瑟和谐。
  •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中国古书《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
  • 中国的茶文化渊远流长,仅泡茶用水,自古以来,就有诸多讲究。陆羽曾在《茶经》中明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 苏轼对福建的壑源茶情有独钟,他说佳茗似佳人...
  • 中国历代品茶讲究茶艺、茶道,宋朝尤为盛行。宋朝人喜欢饮茶,饮茶不仅仅为品味解渴,而上升成一种高雅的意义,受宋代理学的清谈的影响,宋代的茶道有着清雅、淡泊的特性。
  • 苏东坡是品茗行家,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十分讲究,也颇精妙。他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这也是苏东坡对茶艺茶道的一种追求。
  •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据《济源县志》记载,他在济源县时,经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号“玉川子”...............
  • 神农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他发明及制造了耒耜等多种农具,教会当时的人们耕作,开启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文化的智慧...............
  • 茶韵贵天成,品,香入于口鼻,韵透彻肌骨,凡念不生,百毒莫侵。难怪有人说:近乎道!
  • 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完成《茶经》这本世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后世尊为“茶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