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情画意——丰富经典的刺绣之旅(下)

文、摄影╱子嫣、雅惠
font print 人气: 83
【字号】    
   标签: tags:

其他

〈九龙飞腾.蟠桃寿带〉其创意和构图都很出色,曾获八六年中国地区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设计金杯奖。这件作品的特色在于利用透明丝线折光性,令绣在透明绢布上的金鱼尾鳍轻盈透光,活灵活现的,收藏家认为它最能表现丝线之美。


作品〈荷花〉用丝绣表现荷花池的晨间雾气朦胧、氤氲蒸腾。


精美的〈荷花〉是一九八四年得奖作品,这荷花多仿自中国的名画,湖南当地的设计师本身都是画家,他们能够按照绣的特色,塑造作品,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早晨的氛围,用丝绣的浓淡表现出荷花池雾气朦胧、氤氲蒸腾的情状,不只是把国画的精华表现出来,也已经把丝线的神髓表现出来。这种把大自然的美请到绣画中来,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运用,还是针法的多样性,或者是组合的运用,都展现了令人激赏的独特创意。


活灵活现的〈金鱼〉,就像在观赏真正的水族箱一般。


●苏绣

慢工出细活:精致绣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虽然没有发展出全异绣法,但其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却是四大名绣中之翘楚。清朝时期,苏绣中出了一位有名的绣师叫沈寿,创立了一种绣西洋画的绣法,他在一九一五年绣了一幅〈耶稣像〉,得到巴拿马博览会展的一等奖而扬名国际。

九零年代以后,中国经济政策转变,好的绣师纷纷出走,个体绣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所以邱馆长便委请这些优秀的绣师绣〈群仙祝寿图〉。这件作品共花了四年的时间,由多人一起合力完成,内容系仿自晚清上海派著名画家任伯年所画的〈群仙祝寿图〉,描写群仙为王母娘娘祝寿的情景,四十六个各家神仙分散在十二幅通景屏风上,每个神仙的脸面表情各不相同,画面处处充满着飘逸和动态之美。

一幅长度四百廿七公分的画卷,原作完成于北宋时期,本由知名画家徐悲鸿所收藏,徐悲鸿视之如命。作品中八十七位神仙全用单笔线画出,单线中散发出高雅古典之美。然而,一条看似简单的单线,到了绣画上竟是要用数百、数千无收的短针缝绣出来,才能与原画神似不差。八十七个神仙要如何完成与原画如出一辙,足见工程之浩大。

〈铜观音〉作品原本是一张照片,因为针路十分细致,几乎看不出来是刺绣。可贵的是绣师竟能运针成风,既绣出菩萨的美感更刺出斑驳的铜质感,可以说是神乎其技。

〈姑苏繁华图〉全长一千二百四十四公分,比〈清明上河图〉大很多,画作之浩繁可谓空前绝后。此图乃清朝苏州人徐扬所画,他也因献此画而进入画院供奉内廷。画作自西向东,由乡间进入城镇,绵延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田园景致、街坊建筑等表现出当时苏州的繁华景象。此画计有人物一万多人、房屋二千余栋、桥梁五十几座,船坞更是不可胜数,其风土民情尽入画中。这些一针一线缝绣出来的画面,其精密细致程度,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据说乾隆多次下江南与此画不无关系。

有一图仿自曾后希的〈夜宴图〉,是委请多位苏州绣师历经四年才完成。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这些都是用劈线,劈开蚕丝的其中一条来绣,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无论是画中的地毯、国画、柱子,还是色泽的表现、对比处理等,绣工极为精美细腻,呈现出富贵华丽的气氛,一点也不输给原画作品。

乾隆皇帝的真龙袍原收藏在沈阳故宫,已历经二百多年时间,为了保存就请苏州苏绣博物馆仿制。既是仿制,所以连重料、质料、图样、绣线、工法都得按照原物考据。所以苏绣博物馆花了很多时间才完成,而且做了两套,一套给了沈阳故宫,一套留在苏州博物馆。为了典藏,邱馆长透过订制,于一九九五年向苏州博物馆买进这件作品,实属难得。


重料、质料、图样、绣线、工法等皆经过严谨考证的〈仿乾隆龙袍〉。


历史上有很多微雕的技巧,把微雕的技巧用在丝绣,就是“精致绣”。譬如这一件〈阿房宫〉,其层次感极好,在这么小的空间里,有很多鹤、人物等,如果用放大镜看,会发现人与鹤都栩栩如生。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这件作品,除了将琵琶女之钿头云篦击、幽愁黯情绣得十分生动之外,女子裙摆上的黑点才是大有文章之处;原来长达几百字的〈琵琶行〉内容全都绣在裙子上面,放大镜下,果然是一字不差的〈琵琶行〉。

乱中有序:乱针绣

因为中国的刺绣多为中国画,中国画面比较平顺,所以多用平针处理,但是应用到油画方面,就无法表现油画的光影感觉。光绪年间,沈寿就创立了“仿真绣”的技法,将西洋油画的光影明暗原理及写实风格,运用到传统的刺绣中,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看起来非常的绚烂多采。

后来,苏州的杨守义老绣师则发明了“乱针绣”,就是用相当零乱的针法来表现油画特殊的光线感。像〈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歌剧海报,不管是人物的头发,还是后面墙壁的处理,就是用乱针绣法绣出来的,几乎完美无瑕的重现西洋画。


以乱针绣技法完成的〈小女孩〉,重现油画质感。


●蜀绣

“蜀绣”的起源甚早,在清朝中叶以后,逐渐集结成市,以四川成都为中心,又名“川绣”,为四大名绣之一。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蜀绣的绣工相当独特,作品看起来有张有弛、浓淡适度、密疏得体,因而,蜀绣多有水墨写意画的艺术效果。常见的题材有芙蓉鲤鱼、公鸡、熊猫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

鲤鱼是蜀绣传统题材,〈芙蓉鲤鱼〉是蜀绣艺术珍品中负盛名的作品,丰满的鲤鱼有动、有静,层次分明。画面上,叠叠吐蕊开放的芙蓉花,其丰满娇腴,与同样肥腴滑溜、朴跃翻腾的鲤鱼相互呼应,一个打扮了水上空间的热闹繁欢,一个抒发着水下空间的欢快气氛,而予人以生活充满阳光和满足的愉快感受。

向上、热烈、跃动,这就是芙蓉鲤鱼内在涌动的主题倾向。色彩上,雅致的红白相间的芙蓉花,与艳腴的红鲤、黑鲤、白鲤,也恰到好处地构成呼应。此外,由刺绣针法,十分细腻地表现鲤鱼优游间身躯摆动凸显和隐没水间的虚实处理,也在有意识地显现刺绣技艺的高妙。

●粤绣

广东“粤绣”又称“广绣”,也是四大名绣之一,在明朝时期就具有相当的特色。绣品的特点是使用多样的线材,在用色上讲求明快、强烈的对比而产生华丽的效果。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画面构图饱满,而最特殊的是,粤绣大多出于男性绣工之手,系站着长针施绣。作品以实用为多,例如传统八仙彩案桌,观赏性作品较少。

缂丝难于刺绣 一门独特工艺

台湾前辈画家李梅树,曾经绘制许多绣稿给他的夫人和妹妹绣制,做为家中女眷出嫁时的嫁妆之用,我们从这些十分雅致秀气的绣画、绣帐、门彩中,可以略窥当时李梅树家族的文人书香气息。

刺绣是在一个底布上面,绣上图案,而缂丝是把图案织在衣服上,因为所有的经线都没有颜色,而颜色全都是按纬线织出来的,所以制作难度远大于刺绣。清朝时期,应用在代表官位阶级的图案上,那些官服图案代表一品、两品官阶的织造制品,衍生到近代,变成一门独特的工艺。在故宫的收藏里面,缂丝远多于刺绣,主要是因为缂丝多用在大官的衣服上。

以上绣画多年来一直都存放在凤甲美术馆的库房里,被邱馆长珍贵的收藏着;这些作品就像一部近代完整的中国刺绣史的缩影,观赏完这些作品,如同完成了一趟既丰富又经典的刺绣之旅。

在近二十年的收藏过程中,邱馆长无怨无悔的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已成为丝绣收藏达人的他表示,自己不过是这些文物的保护者,希望藉由这些收藏,让大家认识绣画之美和创作者的精神,并且期许绣画能在未来更加发扬光大。(全文完)

本文转自49期【新纪元周刊】“文化之美”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26/index.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女儿们的幸福秘诀,如果出嫁时的锦囊里只能放进去一个字的妙计,婆婆与妈妈一定建议“忍”这个字...
  • 称鸡为“五德之禽”,所以大年初一便被定为鸡日....
  • 有了正确的金钱与理财观念,又具备了锦囊秘笈──忍耐的工夫之后,首先应该谈一谈“食”这件事...
  • 古代的闺阁女子从皇宫到百姓之家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一定要学裁缝绣花。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个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亲自缝制送给他的荷包,在孝贤皇后死后乾隆特别让人里外三层做了一个精致的木匣收藏着...
  • 如果让幼儿们画画,题目是“家”,我们经常会发现图面出现一个红瓦白墙,篱笆花园的家。但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住得起这样一个梦幻理想的家?
  • 趋吉辟邪,在今天的中国,有着广大的信众,其群体效应显着。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有危害自己的而自己又看不到的生命。怎样能有效取得防范它,躲避它的具体方法,从远古时代就是人们刻意追寻和努力实践的目标。
  • 书中草莽英雄仗义除害,使读者得到满足,是《水浒传》深受喜爱的重要因素。大快人心的情节、生动的人物面貌,与宣扬忠义的小说宗旨,得以让此书辗转流传至今。
  • 神兽,是代表平安吉祥的图腾式动物,比如龙、凤、麒麟、貔貅等神兽,它们是中华神传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们的相貌各具特色、气质神圣威严,且充满灵性。它们从各个方面已溶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 祭祀,中国神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周礼.天官.大府》记载:“邦都之赋,以待祭祀”,《左传.文公二年》中也提出:“祀,国之大事也。”也就是说,国家所征的税赋,就是用于祭祀的,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