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饮茶风行 高丽引进汝窑茶器形

文、图╱向薇 、台北故宫博物院
font print 人气: 71
【字号】    
   标签: tags:

北宋汝窑天青碗


高7公分 口径17公分


此件藏于英国伦敦大学大卫德基金会的碗形器,为满釉支烧的撇口(即口缘处微开展)碗,圈足亦微外撇,碗底可见5个清晰的支钉痕,并可从中看见灰黄色胎土。碗口圈有保护作用的铜扣,显得华丽精巧。釉色灰蓝温润,开片呈网状密布,是一件品质精良的汝窑作器。

碗内底部刻有乾隆皇帝题诗:“均窑都出脩内司,至今盘多艰致,内府藏盘数近百,则晨星见一二。何物不可穷其理,大难藏盘小易,于斯亦当知惧哉,愈大愈难守其器”。诗中虽将此碗误认为钧窑作器,但亦在某一层面说明了汝窑碗形器传世较少的原因。此诗的刻文凹陷处仍可见朱砂痕,是乾隆御题诗刻文的常见做法。

由诗文中的感叹,可知乾隆皇帝从“盘多艰致”的现象里,得到了许多警惕和启发;而观者从这件可贵的汝窑天青碗中,亦能感受北宋特有之精致细腻的审美风尚!

青瓷花形盏托


高6.6公分 宽18.1公分


此件由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收藏。制作于12世纪的高丽花形盏托,应是受到中国宋代极盛的饮茶之风影响,于高丽时代(918~1392)引进的器形。“盏托”为承载茶盏(碗)的茶器。在高丽,这类盏托除了青、白瓷,尚有金属器作例,可以推知当时的高丽应亦盛行饮茶。

根据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1124)卷三十二记载:“陶器色之青者,丽人谓之翡色”,而此类作品应该就是文中所谓的“翡色”青瓷了。另外,据日本学者研究,器底支钉痕为烧造时放置3粒硅石所致,此种硅石正是高丽全罗南道康津郡附近土筑窑制器的一项特征,这又进一步说明了此为高丽青瓷。

虽为高丽青瓷,但其造形与目前传世汝窑五花盏托(可参考此次展出英国伦敦大学大卫德基金会藏“北宋汝窑天青盏托”)极为相似。此花形盏托计有6瓣,花瓣内外均以刻划花技法,突显出每片花瓣的边缘与层次。圈足处则以另外制作的外撇式圈足接合而成。凡此种种,皆显示了此作与汝窑器的关联。

本文转自15期【新纪元周刊】“故宫大观展”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26/index.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清新婉约,富有感情。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对考古学极下功夫。夫妇俩伉俪情深,可谓琴瑟和谐。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嗜茶,精于品茶、烹茶,功于茶史、茶道,甚至对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有研究,并留下数十篇咏茶诗文。
  • 中国历代品茶讲究茶艺、茶道,宋朝尤为盛行。宋朝人喜欢饮茶,饮茶不仅仅为品味解渴,而上升成一种高雅的意义,受宋代理学的清谈的影响,宋代的茶道有着清雅、淡泊的特性。
  • 苏东坡是品茗行家,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十分讲究,也颇精妙。他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这也是苏东坡对茶艺茶道的一种追求。
  • 唐代诗人卢仝,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里贫穷,但卢仝很喜欢读书,不愿入仕为官。卢仝一生爱茶成癖,据《济源县志》记载,他在济源县时,经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号“玉川子”。
  •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善于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完成《茶经》这本世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后世尊为“茶圣”。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的嗜好除诗之外,就是琴和茶,正如他在《琴茶》诗中所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还有“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白居易《闲卧寄刘同州》) 可见诗人在此暮年之际,茶、酒、老琴依然是与他长相左右的莫逆知己。
  • 宋人崇尚茶道,故尔茶人辈出。那时的文人雅士大多饮茶讲究技巧,追求精致。其中蔡襄就是一个既长于品茗,又会制作茶叶,而且还给后人留下了有关茶道方面的文献的“茶人”,是宋代茶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 江西修水县地处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交界处,四周群山环绕,风景秀丽,地杰人灵。著名的双井绿茶产于修水县双井村,那里“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此茶形似凤爪,银毫披露;汤色清明,叶底嫩绿;茶香清雅,滋味鲜醇爽润。双井绿茶之所以在宋代就名扬天下,还是拜宋代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所赐。
  • “小龙团”是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宋时茶叶制成饼状,称茶团,这种茶在茶团上饰有龙凤图案,又称“龙凤团茶”,有大、小之分,皆为上等贡茶,但是小龙团品质更精,所以尤为珍贵难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