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佐治亚州现中国古剑 哥伦布前中国人曾在北美?

文/扬‧R‧哈斯克尔(Jon R. Haskell) 舒原 译

【大纪元2015年07月17日讯】译者按: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一万多年前,生活在亚洲东北的人类越过当时白令海峡处的冰原来到南北美洲,形成了后来的印第安人。此后印第安人独自发展出奥尔梅克文明、玛雅文明和安第斯文明。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前,美洲原住民和其他地区并无接触。 然而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对于奥尔梅克文明的起源提出了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三千多年前,商朝被周武王打败后,殷商遗民曾东渡太平洋,抵达中美洲,对奥尔梅克文明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作者是原住民研究基金会学者。

[ 本文原载“古代起源”网(Ancient Origins ),英文大纪元转载。]

2014年7月,佐治亚州一条小溪的堤岸已被风化而露出树根,一柄中国古剑跃入一位地质爱好者的眼帘。这柄30厘米长的剑,为北美越来越多出土的中国古代文物又增添了一例,这些考古发现无不在暗示,早在哥伦布之前,中国人就曾踏上北美的土地。

这柄做工精良的剑的材质已初步确定为蛇纹石,其年代久远。考古学家希望下一步的测定能确认石头的种类及来源,因为蛇纹石在东西半球都存在。

有关谁人在何时、又是怎样带来了这柄剑,目前无法确定。出土地点土壤地层的年代未能测出——据考察,地层已被打乱。剑上附着的一小块不明物或可进行碳-14年代测定,剑表的一些区域也可能提示有用的信息。

古代中国的象征纹饰

据美洲郑和学会会长李兆良博士考察(有关论文即将发表),此剑的形状和纹饰,在中国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070年至前256年)的玉器上都有发现。剑背上的龙具有典型的商代特征,羽冠也是同样。剑格(护手)和剑柄上的饕餮纹,在良渚文化时期(前3400至前2250年间)就有发现,但在商周时期更为常见。

商代的主导风格,以及饕餮纹与中美洲奥尔梅克文明“美洲虎”母题的相似性,为此剑制作及来到美洲的大致年代提供了线索。(译者注:奥尔梅克文明为中美洲古印第安文明萌芽阶段的文化。)

中国和奥尔梅克相联?

中国与奥尔梅克这两种文化在神话和象征符号方面的相似性,一百多年来就是学术辩论的主题。奥尔梅克文化约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正值商代早期和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的初始阶段,这或许并非巧合。那是青铜时代的开始,诞生了装饰华丽的艺术品、青铜战车和武器装备。那一时期,伴随着发达的灌溉系统及其它公共工程,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殷商甲骨文),这些都标志着一种复杂成熟的文化的到来。

在中国古文明中,那是一个玉比黄金更珍贵的年代,而当时的奥尔梅克贵族在今天的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也坐拥玉矿。奥尔梅克人在“中形成时期”(公元前900年至前300年间)掌握了玉器造型和钻孔的高难度技巧(玉石之坚硬,使之不能用铁器来加工),他们用粗砺的原石制成小型的观赏和供奉物件。中国和奥尔梅克艺术的相似之处相当有说服力,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圣地亚哥‧冈萨雷斯‧比利亚霍斯(Santiago Gonzalez Villajos)的《早期中国和中美洲文化中的艺术与仪式》(Ar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ese and Mesoamerican Cultures)一着。

中国社会的统治和阶层概念,及其信仰和符号体系,或许改变了奥尔梅克人及后来的中美洲族群。当16世纪的西班牙修士携基督教的十字架踏上陆地时,他们不过是在重复着历史。

剑是如何来到佐治亚的?

公元前900年前后,这些新的奥尔梅克文化特质传播开来。有相当多的文献表明,它们成了其它同时代及后来文化群体(如玛雅文化)的基础——尽管因应一些群体的当地需求,或是随着时代更迭,这些特质也常常有所改变,但奥尔梅克文化的基本观念一直保持到16世纪“移民征服时期”。有趣的是,其中一些古老的观念(比如关于玉米种植的观念)在今天仍被中美洲一些土着群体实践着。人们普遍认为这种传播是奥尔梅克水陆贸易的副产品,货品既有基本生活用品,也有珍奇的异国商品。

这种文化现象的一个有趣之处,就在于它始于公元前900年前后,如上文提到的,这是奥尔梅克人开始制作玉制礼器的时期。

能说明这种文化传播的地理范围的一个例证,就是扁平和圆柱形封印,奥尔梅克印第安人是最早运用这项技术的中美洲人。在中国,印信出现在商朝。

奥尔梅克传统的北传

到公元前800年,封印向南已传播到距奥尔梅克文明中心地带约1,700英里(2,700多公里)的南美洲北部,向北则传到今天俄亥俄河流域北部的阿登那文化(Adena Culture,公元前800年至公元1世纪)区域,一同传入俄亥俄的还有奥尔梅克艺术。在一项未发表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代表“世界之树”的独特的对称纹饰,同时出现在墨西哥城以南的巧克湖(Lake Chalco)地区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韦拉克鲁斯(Veracruz)。

在以环形土垒为特色的阿登那文化之初,封印就出现了,文物例证之丰富,无法囊括在这篇短文中,这表明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中美洲群落进入该地区,改变了当地居民的文化命运。

让我们回到佐治亚。1685年,查尔斯‧德罗切福特(Charles de Rochefort)在他的编年史(即《安的列斯的自然和道德历史》,Histoire naturelle et morale des iles Antilles de l’Amerique)中讨论了17世纪占据美国东南部土地的阿巴拉契亚人。他写道:“直至今天,他们都在展示一条伟大的陆路,藉由此路,他们肯定了他们的将士曾开进这些地区。……当他们到来时,这个国家的居民叫他们Tlatuici人,意为山民或高地人。”

这一切似乎表明,即使在更古老的时代,加勒比地区的诸多文化也通过水陆两路彼此相联,这为那柄剑以及两个奥尔梅克风格的吊坠何以来到佐治亚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德罗切福特还写道,“这些人(阿巴拉契亚人)通过河路与大墨西哥湾或‘新西班牙’进行沟通……西班牙人称这条河为Riu del Spirito Santo(作者注:今称密西西比河)。”

虽然德罗切福特所描述的时代是在殖民征服时期之后,他的描述却凸显出一个常被北美历史学家忽视的地理事实:占据着今天佐治亚州、面向墨西哥湾的其它州,以及加勒比群岛、墨西哥和南美洲土地的不同文化族群,他们全分布在加勒比海周边地区,彼此非常熟悉。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假定,这就是为什么在中美洲大陆和加勒比群岛都有球场和橡胶球的考古发现。

此外,也不能忽视奥尔梅克印第安人和玛雅人都有大型的远洋独木舟船队往还于墨西哥湾水域,还有后勤组织可满足主要城区的基本需求,这些城区的人口密度堪比今天的大城市。如热带地区生活必需的盐,每月需求的吨数无法计数,就是从尤卡坦半岛的盐产地运到诸多内河港口的,这些港口从莫斯基托海岸一直延伸到墨西哥的坦皮科。

在波涛汹涌的莫斯基托海岸水域行舟,如果不带救生衣,身上会被浪头打湿,很是惊险,不过,我可以凭多次的旅行经验证明,这些独木舟设计得非常好。即便是在今天,除雅马哈游艇外,这些一直依玛雅人传统设计制作的舟船,还日日向洪都拉斯内陆运送着乘客、层层叠高的大桶汽油以及食材。

在大安的列斯群岛,特色鲜明的泰诺文化于公元前400年前后从委内瑞拉迁来,那里的舟船也同样穿梭于墨西哥湾水域。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曾多次写到乘坐大型的泰诺独木舟——约40到79英尺(约合12米到24米)长,满载着商货和乘客。更值得注意的是,哥伦布的航海日志还表明,泰诺人不但知道佛罗里达州的卡卢萨人,也了解尤卡坦半岛的玛雅人。

所以,中国人曾来过乔治亚?

问题的答案,部分就存在于这只剑本身。你会问,一个人围着供神的剑是要表达什么?供品的功能,在西方被定义为“进行宗教的宣誓或许愿,以表达对神明的感激和奉献”。其次,这柄剑不是出土区域发现的唯一中国制品。李兆良博士还透露,距剑出土处不到两小时车程的地方,近期又发现了两件中国古代文物,这些文物都将被收入他即将发表的论文。此外,美国西南部也发现了相当一批中国文物、岩画铭文和图像符号。

只可惜,出于历史学和考古学课题对精确性的要求,想要获得一个无可辩驳的绝对答案,证据似乎永远都嫌不够。所以“中国人可曾来过乔治亚”这个问题,只能有待证据多到跨越了“可信的门槛”时,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

结语

在哥伦布航行到加勒比海的约90年前,中国明代郑和麾下的舰队奉命远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带回了很多珍奇的异国物品和原材料。

这位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就动用了约185艘船:

◇ (据明清史料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建造了62 或63 艘宝船,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近138米长,56米宽),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载重量800吨。
◇ 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船上八桅,运载马匹、木料和礼品。
◇ 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船上七桅,运载粮食和食品。
◇ 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船上六桅。
◇ 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船上五桅。
◇ 第一次下西洋的人数,据载有27,000至28,000人,包括水手、船员、兵士和译官。

不知何故,人们有种感觉,这并不是中国人第一次“出国圈地”。**

宇宙间充满了神秘现象,挑战着我们的现有知识。英文大纪元“超越科学”(Beyond Science)专栏萃集的故事,聚焦这些奇怪的现象——它们刺激着读者的想像,展现我们未曾梦想过的可能性。是真的吗?由你来评判。

责任编辑: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