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英国入籍考试必读

追求更美好的世界──《乌托邦》

作者:流筝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英国政治家、作家、哲学家,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公有领域)

人气: 60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在英国要想申请英国的永久居留权或者加入英国国籍,需要参加的两项英国入籍考试之一的“生活在英国”(Life in the UK),侧重英国的文化和历史。本系列把其中的知识点一个个生动展开,帮助您在看故事的过程中既准备了考试,又真正学习到英国的文化和历史。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英国政治家、作家、社会哲学家,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由此闻名。莫尔出生于1478年,属于中世纪的最末期,因此,被视为文艺复兴时期(衔接中世纪与近代的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

又一位贵族“小骑士”

与英国中世纪的泰斗乔叟一样,莫尔也出生于富贵家庭,从小就去了更高的贵族家做侍童。

莫尔出生于伦敦的Milk Street牛奶街,父亲曾是著名的律师及大法官,颇具社会地位。童年的莫尔去了当时伦敦最好的学校St Anthony’s School读书,12-14岁时,他被送到了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家中做侍童(注:贵族男孩做沿袭骑士传统的第一步通常是到更高的贵族家做侍童,学习知识和礼仪)。殊不知,这位大主教还身兼英国大法官的职位,是贵族中的贵族,并且极其推崇文艺复兴的思潮。

莫尔命遇贵人,大主教发现了少年莫尔的才华和潜能,于是举荐他去牛津大学读书,接受传统教育,虽然只读两年就辍学了,莫尔却精通了古老的拉丁文和希腊文。

给女性良好的教育

莫尔有一个在当时与众不同且颇受称赞的观念——鼓励女性接受良好的教育。

27岁时,莫尔结婚了,娶了一个比他小五岁、文静善良的妻子。据莫尔的朋友讲述,莫尔婚后一直鼓励只在家接受过少量教育的妻子,再继续读书和学习,因此,莫尔时常在家中为妻子辅导音乐和文学知识。

在第一任妻子死后不到一个月,莫尔就娶了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位妻子。莫尔当时的朋友圈子很广,认识很多女性,但是他最终选择了一位富有的寡妇为妻。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对所有的孩子也耐心负责。莫尔始终保持和子女们通信的习惯,鼓励他们写作和思考。

此外,莫尔始终坚持让所有的女儿和儿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主要是传统经典教育。他的大女儿在希腊文和拉丁文学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让莫尔十分自豪。莫尔对女性教育的鼓励,也为当时其他的贵族家庭做了很好的榜样。

托马斯•莫尔和家人。Rowland Lockey绘于1592年。 (公有领域)

半生荣华

少年时做骑士侍童,大学时学习古典经典,后来听从父亲的安排开始接受法律方面的系统培养,26岁时,莫尔开始逐渐步入自己的政治生涯。

前半生,莫尔仕途兴顺。他先做了中部某市的议员,然后做了伦敦议员,接下来,先后做了伦敦金融城代理市长、枢密院官员、外交官、爵士(骑士受封的一种)、国库副部长、国王亨利八世的秘书兼私人顾问(此职位影响力巨大:负责接待外国使者、起草政府文件、传达国王指令等)、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的掌管人、下议院发言人。

晚年的亨利八世。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 作品。(公有领域)

半生悲凉

后半生,莫尔由陨落到受死刑。他人生的转折点,恰好和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诞生背景有关。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Isaac Oliver作品。(公有领域)

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亨利八世,本来娶了国王哥哥的遗孀,但却移情别恋,爱上了著名的安妮•博林,也就是伊丽莎白一世的母亲。当时的主要欧洲国家都信奉天主教,禁止离婚。亨利八世为了娶安妮•博林,极具革命性的脱离了强大的天主教,在英国改立新教,强行离婚后娶了安妮做第二任王后。

然而,莫尔却坚持天主教的信仰,行动上既不承认新教,也不承认安妮的王后地位,因此触怒了国王,引来杀身之祸。他先是被指控受贿,又被指控密谋叛国,最终失势并被处以死刑。

“被误解”的《乌托邦》

《乌托邦》的名字十分响亮,问世后,很多人用它来代表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或“理想国”。后来,马克思推崇莫尔,称莫尔是社会主义英雄,并借用《乌托邦》来当作是社会主义的理想国。但事实上,这很可能是一种误解。

莫尔在《乌托邦》中描绘了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共有的;在战争时期它宁可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轻易使用自己的公民;这个国家的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女性也可以做神职人员;公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人人参加劳动。然而,《乌托邦》的“理想国”本身就是饱受批评的。莫尔在书中一方面倡导人人平等自由,另一方面,却同时讲述了“理想国”中奴隶的存在,十分矛盾。因此,大多数学者会批判式的评析并质疑《乌托邦》中“理想国”的可行性。

后来的马克思,一方面称赞莫尔的“乌托邦”,一方面,提出暴力等许多与其相违背的观点,因此“乌托邦”是否真的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所说的理想国,是有待思考的。

柏拉图的《理想国》

构想一个完美的“理想国”,并不是莫尔的首创。仅在欧洲,早在约公元前390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已经开始设想并写作了,他写的《理想国》(注:篇幅长达10卷,仅次于其另一部著作《法律篇》),以苏格拉底为主角,采用对话的形式探讨了政治学,成为经典。

《理想国》探讨了“到底什么是世事的道理”、“什么是正义”,涉及的领域包括了经济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哲学、伦理学、正义及知识等。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构想了一个理想的城市,有完美的司法体系,依靠德性,崇尚知识和真理。

柏拉图说:“我们所感觉到的现实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只不过是某种更高层次的世界的投影。”柏拉图认为,在这个更高层次的世界里,存在着最理想的“理”,那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也就是说,宇宙中存在一个更高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任何形式都是最终极的或最完美的,它以下的层面都分配到了一部分的“理”,在我们的周围世界反映出了“理”的一部分。

柏拉图手指向天,象征他认为美德来自于智慧的“形式”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则手指向地,象征他认为知识是透过经验观察所获得的概念。Raphael作于1509年。(公有领域)

结语

莫尔的生平,是英国中世纪中上层人物的一种缩影,本身便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莫尔的《乌托邦》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们对“理想国”这一更美好的世界的思考和追求。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在约二千五百年前的黄金智慧时代的一部经典。经典中的智慧与“理”,值得深思。◇

入籍考试必看:

Who is the writer of Utopia?

a. William Shakespeare
b. Christopher Marlowe
c. Thomas More
d. Geoffrey Chaucer

复习

Who is the Patron of England?

a. George
b. David
c. Patrick
d. Andrew

答案:c,a

责任编辑:逸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