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杨士奇寄对联警子

程实
font print 人气: 192
【字号】    
   标签: tags: , ,

明代人杨士奇,本名寓,字士奇,后以字行,号东里,泰和(今属江西)人。他早年丧父,母亲改嫁罗氏,他跟去罗家,后复归本宗。家中贫困,杨士奇以教徒授课谋生。建文帝初年,被推荐入翰林,任编纂官,参与修撰《太祖实录》。永乐帝朱棣即位后,改任编修,后入内阁。他历经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朝,为四朝元老。英宗朱祁镇即位,他与杨溥、杨荣三人,为内阁重臣,人称“三杨”。

同时,他又是明代著名文人,除参与修撰《太祖实录》外,又任《太宗实录》、《仁宗实录》的总裁官。并能诗善文,有《东里全集》等流行于世。

杨士奇在朝多年,知人善任,先后引荐于谦、周忱、况钟等人,都是著名的刚直之臣。遗憾的是,杨士奇虽然在朝中德高望重,他的儿子杨稷,却在家乡倚仗着父亲的权势,作威作福,横行不法。有一次,杨士奇的一位知心朋友从家乡来到京城中,将杨稷在家乡所做的许多不法之事,告诉了杨士奇。杨士奇听到儿子的种种劣迹,深为忧虑,便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托人带回家中,给儿子杨稷。对联的内容是:“不畏官司千状纸,只怕乡民三寸刀。”俗有“三寸不烂之舌”之语,故人们往往以“三寸”代指舌头。“乡民三寸刀”意指社会舆论。此联的意思,是告诫杨稷,即使朝廷中有靠山,不怕人告状,也终难逃过百姓的舆论,早晚要倒霉。

杨士奇虽一心要以对联规劝儿子,但儿子杨稷,却一点也不把父亲的谆谆告诫,放在心上,依然横行乡里。待到英宗朝时,杨士奇已经年迈,御史们纷纷上奏章,弹劾杨稷横行不法,随便杀人。朝廷为了照顾杨士奇的面子,没有立即处罚杨稷,而是将御史们的奏章封起,只给杨士奇看,意思是提醒杨士奇,注意其儿子的不法行为。后来又有人揭发杨稷的不法之事,数十件,于是,朝廷将杨稷逮捕下狱。

这时候,杨士奇又老又病,境况已十分可怜。皇帝怕杨士奇为此事伤心,特意下诏慰抚杨士奇。无奈杨士奇受此事打击不小,忧心如焚,终于死去。可怜杨士奇身为四朝元老,最终竟受儿子的牵累,不光彩地含忧去世。杨士奇一死,杨稷便受到惩罚。

杨稷之事,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反面教材。教子不严,不仅子女本人直接受害,而且也危害到家长。杨士奇与杨稷父子之事,可说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明史‧杨士奇传》、《楹联丛话》卷八)@*

责任编辑:梁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是宋代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进士,曾在府县中任职多年,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官职。欧阳修晚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以太子少师衔致仕。
  •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他是南宋抗金著名将领,本出身于普通农家,宣和四年(1122年)从军。由于他作战勇敢升为秉义郎,成为著名抗金将领宗泽的部下。他的一生是英勇抗击金兵入侵,为南宋朝廷的安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曾经大败金兀术,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威镇八方。他带领的岳家军英勇善战,使金兵闻风丧胆,当时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口号,可见其岳家军,在南宋军民和金兵心目中的威德。宋高宗曾经亲自手书“精忠岳军”四字,制成锦旗,赐给岳家军。
  • 清人徐干学,字原一,号健庵,昆山(今属江苏)人。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外甥。康熙九年(1670)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后一直做到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
  • 每天早上,贾玭让贾黄中直立,拿出书卷展开,比量着儿子的身体长度,要儿子每天都要将与他身长相等的书卷读完。贾玭将这叫做“等身书”。
  • 陈济生性谨慎,办事沉稳无过,连皇太子也十分器重他,凡是修撰古籍之事,都很放心地交给陈济去办。
  • 只读正义书,不交坏朋友。这样的孩子必成大器,这是毫无疑问的。
  • 戚继光得到战败的消息,立刻命令各路将士在校场集合,将儿子和那员副将绑到面前。戚继光怒不可遏,当众宣布两人的罪状后,便喝令左右将两人按照军法处死。
  • 孟仁母亲后来亡故,孟仁十分悲痛,不顾朝廷的法令,弃官不做回家守孝。幸而朝廷知道他的孝心,赦免了他的过错。事过之后,仍然让他出来做官。
  • 如果见到韦允读书稍有懈怠,第二天向他请安,韦陟便立在堂下脸色沉重,不跟儿子说话。在他这样严格的督促下,韦允只有刻苦攻读,不敢有丝毫松懈怠惰。
  • 这位方士病重时,将范仲淹叫到床前,对他说:“我懂得炼银术,我的孩子尚小,不能传授给他,就留给你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