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传汉字看人生运道系列

刘秉忠 帮忽必烈建不世之业

文|陈彦玲博士

元世祖忽必烈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3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6年06月20日讯】北宋邵雍的《梅花诗》从开解了人从天上来的天机到朝代历史的轮替,前篇说了前两首,第三首的朝代则从宋室转到了蒙古入主中原的元王朝。第三首诗是这么说的:

天地相乘数一原,
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
看尽残花总不言。

这四句七言诗将元朝的起末通透的说尽了,不得不令人虔诚敬佩这神传文字的奥妙。

公元1264年 时逢甲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若从宋朝最后灭亡的公元1279年算到1368年元朝的毁灭,大约88年,即所谓“年华二八乾坤改”。元朝的末代皇帝宦官扑不花,暗压军情警讯不上报顺帝的结果,正是“残花总不言”的灭朝写照。

简短的二十八个字说尽了大元王朝的兴起与灭绝,留给后人一面警世的明镜,也让我们省思是什么样的教育,能使人可以脱俗出凡的看透世事的变化?

有趣的是,当观者的视野除去名利情仇的迷雾之后,就会看到华夏历史的修炼文明,这是现今正规教育几乎没能触及的宝藏,也是值得吾人深刻反思的议题。

中原上的王者、皇帝求道或敬道的文化从没有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断绝过,到了北方的忽必烈入主中原仍然不例外。忽必烈将国号以“大元”来命名与元勋刘秉忠有密切的关系。

刘秉忠,初名刘侃,曾入全真教苦修,后被时称“再世惠能”的天宁寺住持虚照禅师招为僧徒,并因其博学多才而任掌书记。后来刘秉忠行脚云中(大同),留居于南堂寺,恰被尚未即位路经云中的忽必烈发现了刘秉忠的才学,从此展开了一代君臣的开国大戏。

刘秉忠精通《易经》以及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于天文、地理、律历、遁甲之类,无所不精,通天下事如了指掌。忽必烈采纳刘秉忠以《易经》中:“大哉乾元”的建议以“大元”为国号。

刘秉忠写过一首《木兰花慢‧到闲人闲处》:

到闲人闲处,更何必,问穷通。但遣兴哦诗,洗心观易,散步携筇。浮云不堪攀慕,看长空、淡淡没孤鸿。今古渔樵话里,江山水墨图中。千年事业一朝空。春梦晓闻钟。得史笔标名,云台画像,多少成功。归来富春山下,笑狂奴、何事傲三公。尘事休随夜雨,扁 舟好待秋风。

严子陵帮助汉光武帝刘秀成功兴复汉朝之后却隐居富春山,因而此山被后人引喻为隐士精神的代名词。范仲淹在凭吊严子陵的《严先生祠堂记》中就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描绘严子陵的风骨能量可比高山大水的深厚久远。

刘秉忠善尽人臣之职,让忽必烈不以杀戮治天下,元朝的盖世功业跟他的辅佐有极大的关系。《元史》中如此纪载着他的治国方论:“今天下广远,虽成吉思皇帝威福之致,亦天地神明阴所祐也。宜访名儒,循旧礼,尊祭上下神祇,和天地之气,顺时序之行,使神享民依,德极于幽明,天下赖一人之庆。”明白的揭示了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的宇宙真相。如此的高德能人留下了对人生和自然的体悟:既天生万物,自随分,有安排。

下回,让我们继续在《梅花诗》中领略天地世事安排的天机。

责任编辑:马天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历史的沧海中,他像是骊嘴龙珠,镶嵌于元廷金台。他官至三公之位,燮理阴阳,助君经邦纬国。秉持奇能异术奔走红尘,往返朝堂,只为有朝一日能再看壶中日月、洞里烟霞。他就是元朝著名的术数大家——田忠良。
  •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于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岁。邵雍生于河北范阳,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由于邵雍长期隐居,名气不若三国的诸葛孔明那样家喻户晓,但是,无论从才干和品德来说,都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 ──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 提起张三丰,闪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武侠小说和影视中那个仙风道骨、神功盖世的武当派宗师。然而,其中的描写不少是杜撰,历史上真正的张三丰是一位得道真人,并最终修成神仙,他在世间留下的神言、神迹,引无数人从此一心向道,哪怕是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的声名和事迹在明清两朝大放异彩,整整影响了两个朝代。一句“乾坤壶里坐,这个老先师”正是张三丰对自我最为真切的概括。
  • 有宋一朝,理学之兴于后世影响甚大,尤以邵子象数学与周子濂学、二程洛学、张子关学、朱子闽学诸家最着,又经后世学者之继承,之发明,之研究,俨然成为庞杂之体系。
  • 但有一位元朝的汉官,也曾使忽必烈认识到汉人的智慧和才能。他就是张文谦。
  • 北宋易学大师邵雍,传下《梅花诗》,预言了当时至今的历史大事。
  •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 “大历史观”这并不是一个宣传的口号,而是我们试图从整体上看待五千年的历史,并探索和发现贯穿于这五千年历史中的密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