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帮裁缝的传奇

作者:王世辉

熨斗(王世辉 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929
【字号】    
   标签: tags: ,

我的祖籍是浙江省奉化县王溆浦,这是一个既陌生又遥远的地方,但是它在历史上-尤其是中国服装史上,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辉煌经历和贡献,这是红帮裁缝的故事,也是我爷爷王宏卿先生的故事。

红帮裁缝 (又称奉帮裁缝)

康熙中叶,宁波府慈谿县 的裁缝,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北京,他们擅长制作中式礼服和家常便服,公服和私服,男服和女服。他们不但垄断了成衣业,并且在乾隆年间 (大约1772年) 成立了 “浙慈(会)馆”,这些专门从事传统中式成衣的 “本帮裁缝” 或 “浙慈帮”,在北京风光了两百多年。当西风东渐,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服装由传统而西化,裁缝的命运也起了戏剧性的转变,“本帮裁缝” 随着中式成衣的衰落而一厥不振,起而代之的是来自宁波府鄞县和奉化县 的“红帮裁缝”。因为宁波人以前称西方人为 “红毛人”,因此制作红毛人穿着的西服的裁缝被称为“红帮裁缝”。红帮裁缝在上海打下深厚的基础之后,逐渐把触角伸展到苏州、南京、北京、天津、东三省、山东、武汉、西藏、香港、台湾(汤姆西服)。

缝纫机
缝纫机(王世辉 提供)

中国红帮第一村:孙张漕村

宁波南边鄞县平原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镇茅山镇,镇上有一个2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孙张漕村,居民只有孙、张两姓。清朝嘉庆年间,年轻小裁缝张尚义,因为在地贫人稠的家乡无法糊口,转行在渔船上当伙夫,不幸遭到海难而流落到日本横滨,他不得不借着裁缝手艺,靠着打零工修补救生衣和被褥维生。

裁缝剪刀(王世辉 提供)
裁缝剪刀(王世辉 提供)

他借着缝补俄国渔民和荷兰商人的西服,暗中摸索、了解西服的结构,经过不断的揣摩和练习,终于体验研究出制作西服的技术。由于他做工精细,待客亲切热忱,很快就得到外国人称赞,生意渐渐闯出名号。过了几年,略有积蓄,回到宁波家乡招兵买马,带领儿子和亲朋好友到日本发展,悉心传授西服制作技艺,并且扩充设备,购置 “洋车”(缝纫机),创立了 “同义昌西服店”,摆脱了单打独斗的 “包袱裁缝” 苦境。勤奋不懈的努力,口耳相传,使得生意门庭若市,接着又在东京、神户开设分店。宁波人赖以维生的三刀 (剪刀、菜刀、剃头刀) 传统行业,很快被裁缝制衣取代,孙张漕村内,超过90%的村民,源源不绝到日本加入裁缝行业。红帮裁缝在此村发源,中国红帮在这里诞生,孙张漕村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红帮第一村。

(王世辉 提供)
(王世辉 提供)

申城西服业的摇篮 : 王溆浦

日本的明治维新,促进了经济发展,掀起一股学习西方的文化热,穿西装成了一大趋势。当时的上海百业萧条,日本到上海大肆招揽裁缝,因此有不少的宁波裁缝从上海到日本打工糊口。当他们累积了足够的经验和资金,就不约而同回上海创业,奉化江口前江村的江良通创办了 “和昌洋服店”,奉化王溆浦村的王睿谟带着儿子王才运开了 “王荣泰洋服店”,他们立足上海,开启了中国服装的新纪元。

上海
上海(王世辉 提供)

奉化江北边二十里的江口镇有个王溆浦村,全村五百余户,大多是王姓。1884年左右,王睿谟到日本学习西服剪裁缝纫,几年后回到上海,带着儿子王才运,开了 “王荣泰洋服店”。父子俩相倚为命,苦心经营。1910年,王才运与同乡王汝功、张理标合伙,开设 “荣昌祥呢绒西服号”。当时上海开埠以后,租界的洋人和本地的上层社会人士,个个西装革履,王才运借着天时地利,夙夜匪懈,精心筹划,因此业务蒸蒸日上。1916年,三人各立门户,独立发展,王才运开始独资经营荣昌祥。他以高档的原料、充足的货源、高超的手艺和周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市场,成为上海商界最完备、最著名、最可靠的服装专业商店。王溆浦裁缝又在上海滩陆续开了16家颇具规模的西服店,这些成功的店铺又继续开设了七百多间分店,其中以荣昌祥、王兴昌、王荣康、王顺泰、裕昌祥、汇利最有名望,号称 “南六户”。

中山装的诞生

中国自从龙袍诞生以来,划时代的服装改革只有两次,一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赵武灵王便于骑射的胡服,二是作为宣言的中山装。1913年,孙中山先生拿着日本士官学校校服到荣昌祥作参考,要求制作一件像西服那样有精神,但是不必结领带的中式服装。

中山装(王世辉 提供)
中山装(王世辉 提供)

红帮裁缝遵循孙中山先生的意愿,按照中国人的身材,融入现代服装的特征,强调腰、肩、胸、颈部和线条的整体设计,完全不同于传统平面自然连袖剪裁。它在立领上加了一条反领,相当于西装衬衣的硬领,穿起来精神抖擞,英姿勃勃。经过多次修改,几易其样,终于缝制出了第一件中山装。因为中山装既实用又方便,而且令人耳目一新,所以很快风靡全国。中山装的涵义深刻,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粒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胸前的笔架式口袋代表革命需要知识份子。中山装在西装基本式样上,融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既有潇洒英俊之气,又不失中华民族的风韵。

中山装(王世辉 提供)
中山装(王世辉 提供)

荣昌祥

1928年发生五三惨案,爱国商人王才运领导商界参加罢市游行,发起抵制日货运动,毅然决然不与外商来往,就把荣昌祥交给外甥女婿王宏卿经营,自己回到家乡王溆浦从事公益事业,造福乡梓。

王才运(王世辉 提供)
王才运(王世辉 提供)

王宏卿,1900年生于奉化江口镇王溆浦村,十五岁单枪匹马到上海,在王才运开设的荣昌祥当学徒三年,因为表现优异,出师后被留在店里当营业员。王宏卿待客热情有礼,处事认真能干,受到王才运赏识和重用,很快升到经理位置,因此王才运离开荣昌祥的时候,把重责大任交给了王宏卿。

对市场观察敏锐的王宏卿,立刻推行三大改革:第一是取消利薄而繁琐的西装附属品业务,集中财力人力,专做西服,并且在服务、质量和品牌上大幅改进。第二是改变经营方式,推广团体服装的业务,他凭借自己的社会关系,争取到铁路员工和航空学校制服,以后又推展到军用被服和留学生西服。第三是扩张呢绒批发业务,提供其他西服店充足和高档的货源。

王宏卿
王宏卿(王世辉 提供)

他不但把荣昌祥推上西服店的龙头宝座,更成功开设 “光华皮鞋” 和 “泰山牌” 雨衣,享誉全国。王宏卿除了积极拓展荣昌祥业务,还派遣蒋月卿去日本学习最新西服技艺,并且向欧美国家订购时装样本,跟上世界流行脚步。抗日战争期间,王宏卿将荣昌祥业务交给师兄李国华代管,自己和周永升、莫高明筹建 “华商被服厂”,生产军需服装、棉被等军用品,支援国军持久抗战。他们冒着轰炸炮火和生命危险,随着工厂辗转香港、桂林、柳州、汉口、贵阳、重庆等地。1947年,王宏卿以优异的商誉和声望,当选 “上海市西服商业同业公会” 第三任理事长。1948年,他又创办 “上海市西服业工艺职业学校”,把落后的学徒制改为正式教育,虽然是私立学校,但是学费全免,培养了大量西服人材。

宁波
宁波(王世辉 提供)

荣昌祥由王才运创立,经由王宏卿(我的爷爷)、王汝珍(我的大伯)、王永华、王朝阳四代传承,现在宁波市大放异彩,不但挤身世界名牌服装之林,更是红帮裁缝永垂不朽的标竿。1933年,来自鄞县的顾天云,编写了 “西服剪裁指南”,这不但是第一本西服理论著作,更具有服装界划时代的意义。

王汝珍
王汝珍(王世辉 提供)
王永华
王永华(王世辉 提供)
王朝阳
王朝阳(王世辉 提供)

红帮裁缝开了第一家西服店,研发出第一套西装,缝制了第一套中山装,创办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编写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他们刻苦耐劳,互相提携,从跑单帮糊口的包袱裁缝,不屈不挠,胼手胝足,开创了中国服装新纪元。这是一个被世人遗忘、但是值得骄傲和传颂的故事。

熨斗(王世辉 提供)
熨斗(王世辉 提供)

敬撰此文向红帮裁缝的前辈们和宗族的长辈们致敬,并且追悼我的爷爷王宏卿先生。

王世辉写于波士顿思槐堂 8/20/2016

[注]资料来源:

宁波服装:钱茂传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创业者的足迹: 陈万丰主编, 宁波市服装博物馆 2003
红帮服装史: 季学源/陈万丰主编,宁波出版社 2003
荣昌祥中华百年老字号:奉化市荣昌祥制衣有限公司(年不详)
中国红帮裁缝发展史(上海卷):陈万丰,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追寻红帮的历史足迹:宁波市服装博物馆 2008
红帮裁缝研究:刘雪华,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八十自传年谱:王汝瑜(我的父亲) 2011
红帮裁缝评传(增订本):冯盈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类最早的蔽体之物是山草、木叶、树皮、羽毛、兽皮之类。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侗族的先民越人便发明了葛麻和苎麻,并用葛麻织成麻布缝制衣服。到魏晋时期,僚人所织的“賨布”已经很有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种棉技术的发展,有了用棉花纺纱织布,缝制各种不同样式的服装。  
  • 一谈到女装人们马上会想到时尚之都法国巴黎,那么,男装的天堂在哪里呢?就在英国伦敦。多少风度翩翩的英国绅士是靠身上裁剪得体的西装装点出来的。而其中又以有“千针街”之称的裁缝街最负胜名。
  • 【大纪元10月2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于国香港二十八日电)孙中山先生常穿的中山装形象鲜明,据报导,广东中山市一家中山装生产商计划联合各方力量,将中山装申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 着地球村交流沟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惊叹于中医的高妙,老子、孔夫子的深邃,中国诗词、国画的意境之美,中国乐器的美妙,周易八卦的神秘,中国服装的风采,当然还有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
  • 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对于每一各涉外人员衣着的基本礼仪要求是:得体而应景。主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 很多人都觉得裁缝师这个行业属于“夕阳产业”,已是日渐衰落。但仍有人默默的坚守着传统行业,并努力将它经营得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 王世辉牙医是波士顿华人社区知名的社团领袖,为人风趣热情,藉中华民国建国100年纪念,他撰写了《我的故事》,与社区好友们分享了写王家一族的故事。
  • (shown)那年月每人每月凭票的定量只能吃二十来天。父亲长期劳累加上营养不良,肝脏肿大,继而半聋了。母亲的脚面也出现肿胀。冬季的一天,她把两张整斤的粮票给了一个上门乞讨的老大爷。我生气了,她朝我笑了笑,淡淡地说了句:“比起他来,我们不强多了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