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静女〉

作者:明珠

诗经赏析(小玉/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35674
【字号】    
   标签: tags: , ,

诗经.国风.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1.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指有贞静均壹美德的女子。姝,音枢;美好貌[1]。俟,音仕;等待。城隅:本诗指王都外城城墙四角的屏障,也就是加高的女墙。在西周及春秋时期,只有王都能设城隅[2]。周礼规定城隅高度为九雉(高一丈长三丈为一雉),是整个城墙中最高的地方。在西周时期,只有王都镐京的外城城墙是四周合拢的,称为“周城”;诸侯国的国都城墙不得合拢,必须留南面以受过,称为“轩城”。春秋后期开始,各诸侯国相互攻伐,也不把周朝的朝廷及周礼的规定放在眼里,所以都把南面的城墙也砌上了。

这两句的大意:那位美丽而且有贞静均壹美德的女子,我(或我们)在城隅上等待她。

“俟我于城隅”应该理解为“我俟于城隅”,否则这首诗无解,或者如朱熹给这首诗下的定义:“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在中国古代(到清朝都是这样),如果一个年轻女子,公然站在王都的城墙最高处等着跟一个男子相会,除非是精神出问题了。不要说公然这样做,哪怕是偷偷摸摸的,“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

〈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不我能慉”、“以我御穷”。〈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等等,都是将谓语动词放在主语前面的用法。

2.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搔,音骚;搔首,指以手搔头,期待或焦急貌。踟蹰,音迟除;犹豫及徘徊不前的样子。这两句的大意是:因为之前看中她了,却一直不见她从城门中出去或进来,我以手搔头,在城隅上徘徊不定。(“爱”是看中、选中之意,没有男女情爱的成分。)

在先秦时期,婚前及婚后的官家女子都有可能到城外去采摘蔬菜以供祭祀之用,请参看〈采蘩〉、〈采蘋〉、〈草虫〉等诗篇的赏析。

3.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娈,音峦;婉娈、美好貌。贻,音仪;赠送。《说文》:“贻,赠遗也。”彤管,杆身漆朱的笔,古代女史记事专用。依《周礼》的规定,周朝时期,王宫中有女史八人,每位女史还有两位奚女助手,王后及妃子的所有活动都要被记录下来,包括什么时候侍奉天子,什么时候离开,什么时候怀孕、分娩等等。如果漏记了什么事情(特别是王后或妃子做错事更应该记录),被其上级女官(女祝或女御等)发现,那女史官有可能会被杀头或受很重的处罚。孔颖达《毛诗正义》疏:“女史若有不记妃妾之过,其罪则杀之,谓杀此女史。”

这两句大意是:那位美丽而且有贞静均壹美德的女子啊,我送她一支彤管。(言外之意是,我们选中了这位有贞静均壹美德的女子进王宫当女史官。)

“贻我彤管”应该理解为“我贻彤管”,否则不合常理。本诗作者的身份是“内宰”,就是负责管理及选拔王宫中女官的事情,笔者在赏析中会详细介绍。

4.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炜,音伟。明亮或红彤彤的样子。《说文》:“炜,盛赤貌。”说,音义通“悦”。怿,音亦;喜悦。“说怿”即“喜悦、赞美”之意。女,音义通“汝”。这两句的大意:(你看)彤管闪烁着红色的光芒,好像是在赞美你的品德。(言外之意是说,彤管闪烁着红色的光芒,表明它认可了你啊,因此你很适合到王宫中当女史官。)

5.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自牧,自我修养。出自《易经.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孔颖达疏:“恒以谦卑自养其德也。”归,回归、当成、比作。荑,音提,音义通“稊”;荑是“荑稗(稊稗)”的省称。在先秦时期,人们以五谷为主食,根据(东汉)赵歧的注解,“五谷”为“稻、黍、稷、麦、菽”。而“荑、稗(音拜)”为二草名,它结实比稻谷小,亦可食,一些地方的百姓会在自己开垦的平田中种荑稗当杂粮吃。“五谷”为主,“荑稗”为副(次)。“自牧归荑”是说“在个人的修炼中要始终把自己当作荑稗那样谦卑”,与“卑以自牧”意思相近似。洵,音寻;信、诚然、的确。“洵美”一词在《诗经》的很多诗篇中出现过。

这两句大意:在个人修养中要始终把自己当作荑稗那样,保持谦卑的品德。这样修炼出来的道德品质才会与众不同。

6.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美人,有美德之人或指大德之士;与〈简兮〉:“彼美人兮”意思相同。贻,音义通“遗”,遗留、保留。《康熙字典》:“《尔雅.释言》贻,遗。【注】相归遗。《书.五子之歌》贻厥子孙。”这两句的大意:不是因为你人长得美,是因为你保留了古人(大德之士)谦卑的品德(因此我们选中了你)。

赏析:〈静女〉这首诗讲的是西周时期王都的官员“内宰(下大夫)”选王宫女史官的事情。据《周礼.天官塚宰》记载,内宰“以阴礼教六宫,以阴礼教九嫔,以妇职之法教九御。使各有属。”文中所说的“阴礼”是指古代妇女所应该遵循的道德礼仪。西周时期王宫中的女官来源较复杂,有后妃出嫁时的随嫁女子。有内宰及其下属在王都或六乡选中的朝廷官员家庭的女儿(未许配人);也有各诸侯国因各种原因送出的女子。

历代的经学家都没有将〈静女〉这首诗的中心意思解读出来,其实《左传》提到了〈静女〉这首诗。孟子还讲解了本诗第三章的内涵,可惜历代的学者都没有注意到。

《左传.定公九年》:“〈静女〉三章,取彤管焉。”因为“彤管”是王宫中的女史官专用的东西,所以《左传》这段话的大意是:〈静女〉这首诗共三章,讲的是(内宰)选取王宫中女史官的事情。

周朝时期的天子、后妃及各诸侯国的国君及夫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有人专门记录。据《礼记.玉藻》记载,天子及诸侯国君每天所说的话及做的事情都有左右史记录下来。天子的一举一动,由左史负责记录;天子的每一句话,由右史负责记录;在天子身边侍候的乐工,负责察辨乐声是否异常。这样做是为了使天子谨言慎行,并及时了解政令的得失[3]。后妃及诸侯国君夫人的言行也同样有人记录。即使是在周厉王及周幽王的时代,也没有发生过不让史官记录或杀害史官的事情。纵观周朝八百多年历史,正史中只记载了一起杀害史官不让史官记录的事情,而这件事情也不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下令干的。

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及《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公元前548年,齐国的大夫崔杼(崔武子)因事杀害了齐后庄公。齐国的太史官将此事记载在简策上“崔杼杀庄公”,崔杼把太史杀死,并抹除了记录。但是齐太史的二弟又一次记载上,崔杼又杀了他。太史的三弟不畏生死又记载上,崔杼只好放过了他。齐国的另一位叫南史氏的官员听说太史都死了,拿了照样写好了的竹简前去公庭,听到已经如实记载了,这才回去。

古代的史官为了说真话,不畏生死的故事令人感动。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到《春秋三传》及《史记》是怎么写成的。《春秋三传》及《史记》的作者如果不是看到古代史官的原始记载,是绝对不会凭想像及猜测乱写史书的。而这些原始记载的竹简只有皇家才有可能收集和保存着,也只有像司马迁这样的太史官才有资格看到。

近代一些研究《诗经》及中国历史的学者将《毛传》作者对《诗经》一些解读当成了历史,并以之否认《史记》的一些记载,笔者个人浅见,这是错误的做法。《毛传》的作者即使出生的年代比司马迁早,他毕竟是地方的学者,他所能看到的书籍与西汉皇家宫廷的藏书无法相比。所以《毛传》作者对《诗经》中诗篇的释义,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凡是与正史的记载有冲突的地方应该以正史为准。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那位美丽而且有贞静均壹美德的女子啊,我们在城隅上等待她。因为之前看中她了,今天却一直不见她从城门中出去或进来,我以手搔头,在城隅上徘徊不定。

这一章讲的是主管王宫事务的内宰官员发现了一名女子很适合当王宫中的女史官,因此在城隅那等待这名女子。还有一种情况是内宰官的下属发现后报告给内宰,请他来观察看看。只是没看到这名女子从城门中进出,所以“搔首踟蹰”有点儿着急。(城隅高九丈,是整个城墙的最高处,在此处等待人也符合常理。)

本诗中的“我”有可能是一个人,也有可能是几个人,因为“内宰”这个部门的官员共有一百多人。(《周礼.天官塚宰》:“内宰,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那位美丽而且有贞静均壹美德的女子啊,我送她一支彤管。(你看)彤管闪烁着红色的光芒,像是在赞美(或认可)你的品德。

这一章讲的是“内宰”官及其下属终于等到了这位女子,通过一番交谈,了解了这位女子的情况后,送给她一支彤管,那是王宫中女史专用的记事笔,“贻我彤管”意即“我贻彤管”,我(内宰)将这支笔送给她,表示想让她到王宫中去当一名女史官。“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言外之意是说选择女史官主要还是考虑对方有着贞静均壹的美德。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在个人修养中要始终把自己当作荑稗那样,保持谦卑的品德,这样修炼出来的道德品质才会与众不同。不是因为你人长得美,是因为你能保留了古人(大德之士)谦卑的品德。

这一章是内宰官员对静女说的勉励的话,因为进王宫当女官,要接触的人就多了,那么更应该保持一个谦卑的心态去为人处事。

结语:《孟子.告子章句上》:“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这段话的大意是:五谷是庄稼中的好品种,但如果不成熟,那还不如荑、稗之类草种。仁,也在于是否成熟罢了。

孟子的这段话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静女〉这首诗的阐释,笔者体悟到的言外之意是,荑(稊)、稗只是杂粮,它们没有五谷在人们的心目中那么重要。可是五谷如果不成熟或者是在生长过程中夭折了,那么它们还不如荑稗这种杂粮呢。孟子文章中说的“仁”意即“成仁”,是表示在儒家的法门中修炼圆满了。

古代儒家法门中修炼的人,不管是儒生、诸侯国君还是宫中的女官、后妃,每个人的起点也许不一样,修炼的环境也不完全一样。起点高的人没有什么好骄傲的,起点低的人也没有什么好泄气的。不同的起点,就好比是五谷与荑稗的区别那样,不成熟(成仁)一切都等于零。

笔者因为自己也是一个修炼中的人,也有很多执着心没有去掉,并时常表现出来被同修看到。通过赏读〈静女〉这首诗及理解孟子所说的话,我认为在修炼过程中,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态特别重要,修炼的人即使在常人中取得一点成就,也不能骄傲。骄傲会助长人的各种执着心的滋长。

〈静女〉这首诗通过内宰官员叙述选择宫中女史官员的事情,阐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而“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保持谦卑如荑稗,道德品质更优异)”是笔者写这篇赏析的收获!

 

[附注1]《康熙字典》:“音枢;美好也。女之美者曰姝。《诗.邶风》静女其姝。”

[附注2]《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王宫门阿(王宫内城正门)之制五雉,宫隅(内城及外城的城墙)之制七雉,城隅(外城四角之屏障)之制九雉。”郑玄注:“城隅谓角浮思也。”清.孙诒让正义:“角浮思者,城之四角为屏以障城,高于城二丈,盖城角隐僻,恐奸宄逾越,故加高耳。”

[附注3]《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御瞽几声之上下。”@*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甘棠〉这首诗篇及其典故经常被古人运用于文学创作中,或者是赞美古代的某个官员能够施行仁政并造福一方百姓,或者是劝人为官应如召伯之所为。
  •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 〈羔羊〉这首诗篇通过讲述诸侯国卿大夫等官员穿着羔裘及自公退食的事情,来展现古代一些品德高尚的官员,节俭正直,不结党营私;心怀感恩,敬奉自己的父母及天地神明;死义生礼,如羔羊的特性。
  • “摽有梅”的本义就是“落梅(子)”,题目为什么不用“摽梅”,中间为什么要加一个“有”字呢?“有梅”其实是“有媒”的谐音。
  • 朦胧的小星星随着圆月的西沉已经渐渐隐去,天空中只见参星和昴星横于中天。军队的官兵背负着棉被及衣服等行李,敬慎而迅疾地赶了一夜的路。每个人的天命均不相同。
  • 由于儒家修炼体系中认为,人是从天上美好的世界中掉到常人这个苦海中来的,必须经过修炼才能返回天上的家园,因此把这个修炼过程称为“归”。由于学校四周环水,因此〈江有汜〉才以沿长江行舟东去来借喻大学的学习或修炼的过程。
  • 用一颗“独茧”来缫丝,抽出来的丝最均匀,每一缕丝都是一样的粗细,一样的强度;这样合股织成的纶线的强度及韧性最好,钓鱼才能钓得多。以此来借喻王姬和姜得的婚姻好合(如丝合成纶)、德行及容貌般配;他们组成的家庭会兴旺发达,他们将来治理的诸侯国会国泰民安。
  • 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猎时)对五只野猪只射出一发箭矢。言外之意:天子仁慈,有好生之德,田猎时不忍心把所有野兽都杀了。
  •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用柏木做的小舟在水中漂浮,(而且)它随波逐流。
  • 绿色为间色(闲色),黄色为正色。现在把黄色当成了陪衬,绿色当成了主色,这显然有违古代圣人留下来的礼制,看过去也很不协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