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是大非面前 没有中立

作者:仰岳

康熙南巡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0784
【字号】    
   标签: tags: , , ,

清朝康熙皇帝(公元1654-1722)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智勇双全、雄才大略,一生功业彪炳,开启了康雍乾盛世。他在位期间有一件事一直被后人广为传颂,那就是在他十六岁时利用智谋拿下了权臣鳌拜,然而在鳌拜的党羽们伏法后,接下来他第一个处分的人居然是另一个位高权重的辅政大臣遏必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顺治皇帝英年早逝,依顺治帝遗诏,由年仅八岁的三子玄烨(康熙帝)即位,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位大臣共同辅政。鳌拜起先在辅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是横行霸道,不断结党营私,累积实力,并且手握军权,逐渐地取得领导地位。

康熙三年,鳌拜罗织罪名杀害了内大臣费扬古一门,之后他又看上了正白旗的封地想强行圈地,不仅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不同意,也遭到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人上疏反对,然而鳌拜又再次编造罪名杀害了这三名大臣。

《青年康熙出狩图》(公有领域)

康熙六年,年满十四岁的康熙帝开始亲政。这一年大臣索尼因病过世,排名第二的苏克萨哈上疏请求解职,鳌拜担心自己也将失去辅政大臣的地位,加上先前圈地受阻,也使他和苏克萨哈之间产生嫌隙,鳌拜居然列出二十四条罪状诬陷苏克萨哈,逼令康熙皇帝将其处死,康熙不准其奏,最后鳌拜一意孤行,矫诏杀了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死后,鳌拜随意任用自己的子侄亲信为官,在家里商议政事后,不请示皇命就实施,与其党羽班布尔善、玛尔赛、阿思哈等人肆无忌惮地作威作福,当着康熙的面,随意呵斥官员,打击不服从他们的人,甚至请求禁止言官上奏,朝中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无人能与他抗衡。

大是大非,善与恶的面前没有中立

当时朝中仅遏必隆的地位勉可与鳌拜抗衡。遏必隆是清朝开国五大功臣之后,早年便随着清太宗皇太极作战取得战功,又于蓟州、山东、夏津诸战役获胜,被授予世职的军职,在顺治皇帝即位后,他随清军进攻武昌击杀李自成之侄李锦,因累积战功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统帅皇宫内禁军。

起初顺治皇帝安排遏必隆为辅政大臣的目的是制衡军权在握的鳌拜,其地位名列于鳌拜之前。然而遏必隆对鳌拜的作为始终不加劝阻,也未曾上奏弹劾,甚至部分政策还同声附和鳌拜。康熙皇帝亲政后,更特封遏必隆为一等公,加太师职务,此时的遏必隆可算位极人臣,然而他对于鳌拜的恶行却仍是姑息,也未表态支持康熙皇帝,而是持中立态度。

康熙帝出巡图(清宫廷画师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公有领域)

到了康熙八年,年满十六岁的康熙皇帝决定铲除鳌拜及其党羽。他挑选体格强壮的少年侍卫入宫假意学习摔跤,暗中习武。鳌拜入皇宫奏事时,看到康熙与少年们玩摔跤游戏,只当他贪玩,心中毫无防范。到了五月,康熙授命众少年侍卫在鳌拜进宫时,趁其不备将其拿下。鳌拜武功虽强,但寡不敌众,只得束手就擒,康熙接着派兵抓拿其党羽,并列出大罪三十条准备将其处死,后念其乃勋旧之臣,改死刑为革职拘禁,籍没家产。

在鳌拜遭擒后,康熙认为遏必隆明知鳌拜的恶行,却缄默不言,只想到独善其身,有负两朝皇帝对他的委任,应该一并捉拿候审,于是又派兵逮捕遏必隆。

经康亲王杰书调查后,列出十二项罪名弹劾遏必隆,审问中遏必隆不思悔改,反而含糊其辞,推诿责任。康亲王认为鳌拜的坐大,主因是遏必隆的姑息,遏必隆看到鳌拜擅杀多位大臣,不加以劝阻,在善恶正邪面前默不作声,无疑是助长了邪恶的力量。

康亲王认为,遏必隆姑息鳌拜、对皇帝无礼、不服从谕令,欺瞒误国等事项繁多,于审问时又不肯老实回答、罪情重大,应该马上革职并建议把他处死。

然而康熙皇帝感念其昔日功绩,且为开国元勋之后,因此仅是将他革职并关入大牢,一年后康熙帝考量其年老,且未实质上和鳌拜结党,于是将其释放担任宿卫职务。不久之后遏必隆病逝,他的结局比起死于狱中的鳌拜好不了多少。

综观遏必隆的一生,他骁勇善战,侍奉过三朝皇帝,若能制衡鳌拜、起兵勤王,将可成就为一代名臣良将、流芳千古,可惜他选择了置身事外,缄口不言,最终抑郁而逝,这也应证了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一段话:“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保持中立的人。”

在大是大非,善与恶的面前,没有中立。

参考史料:
《清史稿》列传三十六
《康熙朝实录》@*#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于康熙年幼,顺治皇帝在年幼的时候又长年受到宗室大臣多尔衮的压迫,为了不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他便在异姓大臣中选取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康熙皇帝。
  • 康熙命议政王等人审查鳌拜罪行。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后,列出鳌拜三十条大罪,判其死刑。康熙帝念其是先皇功勋旧臣,且为国效力时日长久,不忍心诛杀,将死刑改为革职拘禁,籍没家产。十六岁的康熙帝兵不血刃,就为大清解除了这一巨大的社稷毒瘤。
  • 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他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最终反败为胜。而吴王夫差亡国前亦有先兆。
  • 阮籍身处魏晋之际,原本有救助世人的志向,但天下纷乱,知名人士少有能保全性命的,阮籍因此不参与世间人事,经常喝酒畅饮。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晋武帝)提亲,让阮籍的女儿嫁给他,阮籍连续大醉六十天,司马昭无法与之交谈,只好作罢。有一回,官员说有儿子杀了母亲的,阮籍说:“哼!杀父才可以,竟然还杀母啊!”在座的人责怪他失言。司马昭说:“杀父是天下罪大恶极之事,你怎么认为可以呢?”阮籍说:“禽兽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杀父是禽兽这类的人,杀母则禽兽不如了。”众人心悦诚服。
  • 王维《长江积雪图》
    宗悫的叔父宗炳品行清高,但不愿做官。宗悫年少时,宗炳问他的志向,宗悫说:“愿乘长风(大风)破万里浪。”宗炳说:“你若没有大富大贵,也将会光耀门楣呀!”宗悫的哥哥宗泌娶妻时,当晚就被强盗打劫,才十四岁的宗悫挺身而出对抗盗贼,让十几个盗贼四下溃散,不得进屋。
  • 南朝刘宋时,东阳无疑所撰写的《齐谐记》中记载,三国时魏国当阳县人董昭之,一日,乘船过钱塘江,船行至水中央,见到一枝短芦苇上有一只大蚂蚁惊惶的来回奔跑,怕被淹死。董昭之心生怜悯,用绳子套住芦苇,拖引到岸边,蚂蚁沿着绳子爬上岸。这天夜里,他梦见一个身穿黑衣的人,带着百来个人,来向他道谢说:“我是蚁王,不慎掉入江中,承蒙您的救助,为感谢您的救命之恩,日后如果有急难,可以告诉我,当尽棉薄之力。”
  • 唐朝开国公主:平阳昭公主,她一手建立了娘子军,娘子关也因她而得名,而且她是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用军礼下葬的公主。
  • 程颐与其兄程颢(明道先生)同受业于学者周敦颐(被尊为理学始祖),二程学说理论相近,后人集二人学说编成《二程全书》,称其学派为“洛学”。
  • 东汉末年,杜畿被推举为孝廉,担任汉中府丞。遇天下纷乱(董卓之乱),弃官避难荆州,汉献帝建安年间才回来。《傅子》记载,杜畿从荆州回来,到许昌(今属河南)见到侍中耿纪,两人整夜长谈。尚书令荀彧(yù,ㄩˋ)住在耿纪隔壁,夜间听到杜畿之言,感到惊异,天亮派人告诉耿纪:“有才能优秀的国士却不推荐,你如何位居侍中之位呢?”等见到杜畿,荀彧相知有如旧识老友,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 晋国大夫栾书、中行偃派人杀了晋厉公,迎立十四岁的孙周为国君。大夫们在清原迎接时,孙周说:“我本来不希望回来做国君,虽然事已至此,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你们责求国君,使他献出生命,立为国君却不听从国君的命令,又何必要国君?那么两三个人要用我在今天,不用我也在今天。共同顺从国君,才是神所福佑的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