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

作者:涂丰恩
《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三民书局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527
【字号】    
   标签: tags: , , ,

病人的意见

当现代的病人踏入医院或诊所内,仿佛就进入了医生的领域中。病人很容易就察觉到自己是一个外来者,是客人。尽管主人再亲切、再友善,客人终究只是短暂的停留,对周遭的事务没有绝对的主导权。

想像一下,如果情境颠倒过来,医生成了客人,而病家成了主人,会发生什么事情?

从医案和其他历史记录中,我们看到的是,病家时常找来二、三名医师到家里共诊,富有人家更可以找来十余名医者。看到这个情况的孙一奎(注),就用“医者星罗”来形容眼前的情境。

除了医生众多之外,由于医疗在病人家中进行,所以病人的家属往往也在场。不只在场,他们甚至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对经济资本雄厚的家庭而言,医疗资源显然不虞匮乏。而就算是贫穷人家,也不免多方求医,吴楚(注)笔下,有名仆人就接连看过两位医者,又更换一位“名医”,最后才找上吴楚。

对医案的作者来讲,病人经历的医者数目越多,越能表示该病之难治。而这些作者,无论是吴楚、孙一奎,往往就在其他医生都束手无策之际,翩然降临,而且一出手便成功。

因此,从书写策略的角度看,越多医生在场,越能凸显医案作者的过人之处。这可以解释为何他们总在医案中,大费周章地描述换医过程。

虽然如此,医生对换医之举还是多所抱怨,而在他们笔下,病人往往也因此受害。吴楚记录了一个病案,病人原给吴楚诊治,并服下吴楚所开的药方,其中含有人参等药。后来恰逢邻居找来专门“女科”,病人的母亲非常高兴地找来那位女科医生。

结果女科医生一看吴楚开的药方后,就说:“此病或还可救,吃了人参再救不得了。”病人的妈妈听到以后,当场痛哭流涕,追悔不已,只好又回头求助吴楚。

病人的父亲知道此事,不客气地斥责:“都要怪你不信吴相公的话,乱吃药,现在再看病又能怎么样呢?”倒是在一旁的吴楚,虽然心里觉得这家人实在“信用不专”,还是好心为病人一诊。

由于病人往往找来众多医生,会诊过程中,医生就有许多机会评断对方治法。有时病家在请医之时,会拿着其他医者的药方,提供给被邀请的医者参考。

多方会医的局面,因此造成医者的对立与竞争。尤其当医者的诊断与治法时而南辕北辙,医疗场面遂变成众医者的唇枪舌战。有次吴楚就抱怨,每投一次药,就要跟其他医生辩论一番,“几欲呕出心肝”。

到头来,就算他能够胜出,而让病人服下汤药,病人在这种意见纷杂的情境下,心中还是不免充满怀疑。

医者为了捍卫自己在医疗过程的地位,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各种不客气的话语也纷纷出笼。有位“名医”看到吴楚的方子,竟当场就把药方丢在地上,还气愤地说:“这种病怎么能够服人参和黄蓍?怎么能够服得白术和当归?服下去就要发狂了!”堪称戏剧性十足的发言。

孙一奎在江南行医时也曾碰到类似的场面。当时他正评论一位王姓医者的谬误,该名医者的学生听了以后,不无警告意味地对孙一奎说:“还好我的老师不在这里,否则他听到有人评论他的药方,一定会往那人脸上吐口水。”

身经百战的孙一奎听了,也只有笑而回答,如果身为正确的一方,那吐人口水还有道理;不过如果自己是错误的,那“是自唾且不暇,何暇唾人?”(本文限网站刊登)

──节录自《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三民书局提供

编注:

吴楚:清代医家。字天士,号畹庵,安徽歙县人。吴楚继承家学,为人治病,并详录病案,遂撰成《吴氏医验录》,另又著有《宝命真诠》、《前贤医案》。

孙一奎:明末医家。字文垣,号东宿,安徽休宁人。孙一奎医术高超,代表著作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文垣医案》等。

《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三民书局提供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父亲在那短短的两年中,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是种下了怎样深切的师情,以至于到了半世纪后的今天,许多世事都流水般的过去了,无痕迹了,一个乡下老师的两年的感情却是这样恒久,没有被年月冲掉。
  • 在元燕南芝菴两百多年后的明世宗嘉靖年间,江南出了一位戏曲大师魏良辅。而历来对于魏良辅和他创发的“水磨调”,除了“昆山腔”是否他创立之外,尚有三个疑点:其一,魏良辅的籍贯到底是豫章、太仓,还是昆山?其二,魏良辅到底是官至山东左布政使的显官,还是兼能医的曲家?其三,魏良辅创发“水磨调”是凭一人之力还是兼取众长?
  • 暗律是潜在字里行间的一种默契,藉以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感受。不管散文、韵文,不管是诗是词,暗律可以说无所不用。它是因人而异的艺术创造的奥秘,每个作家按照自己的造诣与颖悟来探索这一层奥秘。有的人成就高、有的人成就低。
  • 这位曲家魏良辅是如何的从唱腔改革昆山腔呢?简单说来,他是透过与同道的切磋,广汲博取,融合南北曲唱腔的优点而创发出来的;而这其间更有乐器的改良。
  • 老家在偏僻的山脚边,不是五光十彩的都市,而是天造地设一色绿的山野。小女儿刚回来,第一个最攫引她的便是东边的山,尤其是那高出一切的南北太母,只要是空旷无遮蔽的地方,一定东顾看山。
  • 中国的语文乃是以形为主,而不是以音为主的单体独文。在文法上也没有主动被动、单数复数及人称与时间的严格限制。因此在组合成为语句时,乃可以有颠倒错综的种种伸缩变化的弹性。再加之以中国过去又没有精密周详的标点符号,因此在为文时,便自然形成了一种偏重形式方面的组合之美,而忽略逻辑性之思辨的趋势。
  • 我以为李杜二家之足以并称千古者,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原来乃正在其充沛之生命与耀目之光彩的一线相同之处,因此李杜二公,遂不仅成为了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而且更成为了同时并世的一双知己。
  • 清朝的词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是词这种文学体式的复兴时代。为什么说是词的复兴时代呢?因为从宋朝以后经过了元和明两朝,而元朝兴盛的是曲(如散曲),是杂剧(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明朝兴盛的是传奇,像汤显祖的《牡丹亭》之类。元明两代流行的是散曲、杂剧和传奇。
  • 陶渊明这个作者,他的作品里边有非常深微、幽隐的含意,曾使得千百年后的多少诗人都为他而感动。现在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可是你知道吗?南宋的英雄豪杰、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他的很多词里都写到陶渊明。
  • 九九归真──上善若水
    人生自古谁无死?踏破生死关何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死穴,甚至有好几个死穴,死中还活,活中还死,自相残斗过一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