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茶仙陆羽本真修道

作者:允嘉徽

茶道何处寻?(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215
【字号】    
   标签: tags: , , ,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歌》节录)

西江水流过竟陵城,那是茶仙陆羽(公元733~804年)长大的地方。这《歌》的尾声扬起陆羽的前半生记忆。就在竟陵城的西江水边,龙兴寺(一说龙盖寺)的智绩禅师碰到了他这个小小的孤儿;懂事以后的陆羽为智绩禅师泡茶、奉茶,由此和茶的世界结缘。《歌》的前半表白他的志愿,贯串他的人生,他踏踏实实实践了,无论人生处境的顺逆,都未曾改变。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溯水思源,再次对恩师的表白和感铭。(国立故宫博物院)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陆羽以几十年的功夫实地勘查、系统整理了茶的知识,研究茶文化,作了世界第一本《茶经》传世,确立了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若称陆羽是中华茶道的大掌门应该是名如其实,不过,名与利,都是清净茶道中的杂质。陆羽在《歌》的前段唱道: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明明白白表白了他的人生志愿:不要名利和权位。同代的人看到的陆羽,是个返本归真的实践者。他在学习上的钻研穷究,展现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和明心见性的清澈。

后人敬奉陆羽为“茶神”,很少谈及陆羽的文才和《茶经》以外的学术成就,实际上,陆羽兴趣广博,多才多艺、多学多识,而且富有实践精神。陆羽貌丑又口吃,可是这却阻挡不了他的风趣幽默和机智,矮化不了他的心灵。曾与陆羽同幕僚共事的周愿(曾任官兵部员外郎)说陆羽“百氏之典学,铺在手掌,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描绘了陆羽学识的渊博,天下许多贤士都爱与他交朋友。例如忠烈名臣颜真卿职掌湖州刺史时,和陆羽有很好的交谊。

颜真卿和陆羽交谊深厚。颜真卿版刻像,取自明 朱天然撰赞《历代古人像赞》。(公有领域)

敬业专业 求真求善

少年的陆羽曾经在戏班中耍得很好,敬业又专业,撰写了一万字以上的笑话集《谈笑》。他在这第一份工作上,就发挥了研究的精神。《唐才子传》中记载陆羽“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这让我想到西方的戏剧大师、伟大的诗人莎士比亚,原来陆羽早早走在他的前头。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会中看到少年陆羽演戏,爱惜他的才华,帮助安排他到竟陵城外火门山的邹夫子门下读书。陆羽在那几年,苦学儒家学问,进步神速。《唐才子传》描述陆羽“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可见他秉持着“求真、求善”的态度,学而实习之,不尽善不放心。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二十四岁的陆羽为了走避安禄山之乱离开竟陵(后来才知道,这一别就是和恩师的永别)。陆羽在莫逆之交——竟陵司马崔国辅的帮助下开展了踏访茶乡、名水之行,展开对茶的实地研究。陆羽从江北游迹到江南的茶乡,从而长驻产茶名地湖州,在他三十岁时写成了世界第一部茶的专书《茶经》。之后,在大历九年到十年间(公元774~775年),他又补充了《茶经》下篇《七之事》。十章《茶经》的内容仅仅几千字,前后历经了二十年终告定版,这是陆羽实事求是、严谨穷究精神的实践。

除了《茶经》,陆羽也作了《图记》(见颜真卿《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所引)。访茶要实地走山访水,明代王永吉在诗中说“我意慕茶仙,饱读水经熟(*指熟读《水经注》)”。陆羽作《图记》也是他“兴极闲雅,著书甚多”的一个例证。

陆羽是精行俭德知人,“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图为陆羽塑像。(公共领域)

陆羽的一位至交皇甫冉,曾称赞他深彻的穷究功夫:“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送陆鸿渐赴越序》)。由此也可以得知陆羽不仅仅专长于各种学问,也穷究诗歌的艺术美学,又探究儒学、佛学,他不也就是个寻道之人吗?!所以任事都秉持尽真尽善的精神。

几世作茶仙 实践茶道

虽然陆羽许许多多的著述,无缘流传于后世,但是史册留下他钻研学问、穷究事理的面影,他的精诚足为后世学者们的典范。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一生中探索学问、穷究事理的精神和他“精行俭德”的“茶精神”,一贯相通。难怪了解他的好友、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赞美他“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见《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

陆羽“精行俭德”的精神,或可能早经过了几世的修炼积奠,成了深厚的天赋根基,牵系着他著作《茶经》的机缘。陆羽许多的著作都失传,就留下《茶经》和二首描绘他的志愿和独自往来山水间坚毅身影的小诗,这可能都不是偶然的。精简、求真的《茶经》十章,系统开展中华文化的茶道,尤其对修道之人和精行俭德的文人雅士庶民,影响深远;陆羽之《歌》写人生志愿,明现他的淡泊心志,展现求道中人的特质,两者一以贯之都为道。

陆羽之《歌》 返本归真见道心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此“歌”声表露陆羽的人生志愿,潜心专注于自己生命的追求。(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陆羽的《歌》中有六个“羡”字,后人因而又称为《六羡歌》,不过反而遮盖了《歌》的本意: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1]

陆羽虽是弃婴,偶然地被智积禅师收养,长于竟陵龙兴寺。然而,黄金罍、白玉杯的荣华富贵并不是出身贫微的陆羽所羡所爱;进皇宫入省为高官、登尚书台掌大权,也没在他眼里。他志在何方?“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竟陵城西江一水,清清淡淡,柔柔韧韧,连系了陆羽生命的两端,牵系生死两域。竟陵城就在今天湖北天门县,清乾隆朝的《天门县志》记载,天门县有一段约三里长的河道称西江,就在姜家河至截河口这一段。陆羽自号“竟陵子”,这是他爱故土怀西江之情的表白,引水思故土,饮水思源。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记有陆羽作《歌》的因缘情境:“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十多岁就离开禅寺一路走入茶世界的的陆羽,几多年后,听闻恩师智积禅师逝世的消息,忍不住哀伤而哭了许久,于是作了此《歌》。

这难得一见的陆羽之作,好像是上天特意遗留给人间的,给人认识茶神的生命之《歌》。《歌》贯串陆羽真诚的人生和返本归真的道心。《歌》表露陆羽精行俭德的心迹,映衬他不羡凡俗名利的高洁性格。唐代人称陆羽为“茶仙”,耿湋更赞陆羽“几世作茶仙”。茶仙让茶在中华文化里升华到仙境高度,不能不说是以高洁品格奠基的尊荣。

元.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公有领域)

唐代宗时曾经降旨拜陆羽为太子文学,迁太常寺太祝[2],陆羽未就职。当时人们把不循俗套的陆羽比作古代狂人“接舆”[3]。《唐才子传》和《新唐书.隐逸列传》(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都描述陆羽一人独行山林旷野或乘扁舟往来山寺,击木诵诗,独自徘徊到了月黑时尽兴恸哭而返。《新唐书.隐逸列传》说陆羽与人有约一定如期到达,即使“雨雪虎狼不避也”。当他听到别人的“善”行,自己就比学比修;当他看到人家有过错,就极力规劝,即使忠言逆他耳,也不放弃劝善。说陆羽好像当代的接舆,反衬的是一种“真”性情——他对人的尊重、珍惜与言必诚信,言行如一的坚持。

上天赋予他华采,赋予他使命。于今来说,陆羽是研究者、学问家、艺术家,同时又是发明家——世界茶道的盟主。笔者则要称赞陆羽是个道中人——求道修道、精行俭德的实践家!他对茶学的精心穷究留给今人的成果,仅仅是他超脱凡俗名利的迷惑,一以贯之坚毅求道的一个实证结果。

隐士日已远,歌声存真心!像陆羽这样的明心见性、返本归真的修道者,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多一些,今天的社会应该非常不一样,当会更真、更和善!

参考注释︰

[1] 此处录自唐.赵璘《因话录》,赵璘说:余幼年尚记识一复州(*按:可能是复州之误)老僧,是陆僧(智积禅师)弟子,常讽此歌。

全唐诗所录陆羽的《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题注是:“太和中,复州(*按:可能是复州之误)有一老僧,云是陆弟子,常讽此歌。”

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复州,竟陵”。唐代宗宝应(公元762年四月~763年六月)二年始,复州以竟陵为治所。故而,《全唐书》记的“金陵城”可能是“竟陵城”之误。

又据李肇《唐国史补》纪录陆羽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末句:“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长于竟陵城,自称“竟陵子”,以歌思念智积禅师,故最末句当以“曾向竟陵城下来”应合其情义。

[2] 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唐太子文学,分知经籍,侍奉文章,位正六品下。太常寺管宗庙礼乐祭祀之事宜,太常寺官职都是属于士人担任的清要官,太常太祝管祝祷。

[3] 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字接舆。《唐才子传.卷三》篇中描述陆羽“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按:同徘徊)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茶仙”卢仝和“茶圣”陆羽并现合一对儿,卢仝的《七碗茶歌》,怎么能成为一种茶家标竿的文化经典?怎么能在多种文化范畴与人生层面中,成了一种不朽的范式?
  • 日本“煎茶”之祖的“茶神”卖茶翁以大唐“卢㒰正流”自喻,把吃茶风尚从日本贵族、权贵阶层普及到庶民大众和文人雅士之间。
  • 谁将“白露”和“明月”合亲?那不就是“白露茶”吗!白露清润的茶,喉韵和润解秋燥,和四月清明采得的黄金芽,各拥春秋。唐人毛文锡《茶谱》也称赞白露,味美而淸。茶神陆羽的人生之《歌》实践了茶的精神文化,不羡世间物,就醉心于茶水。竟陵西江一水,淡淡清清,连系了他的……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间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无需茶席的布置、无需服饰的搭配、无需佐以什么音乐。茶的冲泡与供奉已表现了看得到的美感与境界,茶的品饮已表现了看不到的香、味与茶性的美感与境界。
  • 茶人除了要具备茶学的基本功底,对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宗教、哲学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养,尤其是抽象艺术,这样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环境成一件新的艺术作品,并从中创作出让自己与参与者都能享用的茶汤境界与茶道氛围。
  • 唐、宋、明三代都是中华饮茶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茶之神、茶之韵、茶之趣的影响直至今日。你知道唐宋明各代的古人是怎么做茶、饮茶的吗?体现了中华茶道的哪些特质特色呢?
  • 拈花微笑,喝茶悟道。酒越喝越糊涂,茶越喝越清醒。品至清至洁的茶,悟至灵至静的心。
  • 陆羽之《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表白什么心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