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多次的范仲淹

作者:陆文
岳阳楼
范仲淹在被贬期间,宠辱皆忘,但却时时刻刻,不忘贫苦人。图为岳阳楼。(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766
【字号】    
   标签: tags: ,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佳句,其中“宠辱皆忘”四字,堪称夫子自谓的定评。事实上,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直是将个人“宠辱”置之度外的。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赵恒去世,年仅13岁的仁宗赵祯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时至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本来可以亲政了,但刘太后仍不愿还政于仁宗,还打算在自己61岁寿辰时,让仁宗亲率文武百官为她上寿。范仲淹认为:若如此,则有损主威,有亏君体。于是,他毅然上疏反对,还奏请刘太后“撤帘还政”于仁宗,不久便被贬为河中府通判。他对此无怨无悔,还为自己的忠直而感到欣慰。临离京时,他的一些朋友,到郊外为他饯行,一致说他:为伸张正义而遭贬,“此行极其光荣”。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死,宋仁宗亲政,范仲淹被召回京,担任了右司谏。一日,郭皇后与尚美人起了争执,仁宗劝阻,郭皇后因此误伤了仁宗的颈部,仁宗大怒。宰相吕夷简因与郭皇后有过私怨,便也乘机怂恿仁宗废黜郭皇后。范仲淹得知后,先是上疏反对,继而率御史和谏官到垂拱殿门前,伏奏皇后不应当废。然后,又同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孔祖德等一起找到吕夷简,诘问他:“大臣们对待帝后,应如同儿子对待父母;父母不和,理当劝谏,岂能顺着父亲把母亲赶走?”然而,仁宗并未因此而改变主意,不但废掉了郭皇后,而且将范仲淹贬为了睦州太守。当朋友们再次为他饯行时,都说他“此行更加光荣!”他也频频点头,愉快地接受了友人的赞许。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任职国子监,权知开封府。他见宰相吕夷简大权独揽,任人唯亲,搞得吏治十分腐败,便绘制一幅《百官图》,进献给了皇帝。图中还标明了京官晋升情况,指出哪些是按规定正当晋升的,哪些是凭个人关系爬上去的。他奏请皇帝:削弱吕夷简的权力。吕夷简闻讯大怒,反告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结果,皇帝又偏听了吕夷简的谗言,将范仲淹贬为饶州太守。此事引起了强烈反响,朝中许多重臣,都公开为范仲淹抱不平。当范仲淹的朋友们再次为他饯行时,又一致祝贺他:“此行尤其光荣!”他也笑着答道:“仲淹我前后已经光荣三次了!”

此后,范仲淹为了报国济民,还继续“光荣”过好几次。其间,诗人梅尧臣为表示对他的钦佩和关切,曾赠他一首《灵鸟赋》,将他喻为灵鸟,并劝灵鸟“结尔舌兮钤尔喙”(闭口不讲话,以免再受贬)。范仲淹感激诗人的好意,却没有接受诗人的劝告,还在自己所作的《灵鸟赋》中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不久,他又写了《和谢希深学士见寄》诗,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诗云:

天地久开泰,过言防结括。
谁怜多出处,自省有本末。
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
尽室得江行,君恩与全活。
回头谏诤路,尚愿无壅遏。
岂独世所非,千载成迂阔。

诗的大意是讲:
在天下太平的的年代,讲话太多了是应该少说。
谁能理解我多次遭贬?自知原因与始末。
我的心如磐石坚硬,可以击碎,不可剥夺!
满朝之人皆随大流而行,感谢皇上还让我活着。
回顾我谏诤的正直之道,仍希望以后言路通拓。
我不怕今人评头论脚,后世讲我迂阔。
我为民为国,不愿苟活;宁鸣而死,实在值得!

范仲淹在被贬期间,宠辱皆忘,但却时时刻刻,不忘贫苦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遇到贫困者,他总是慷慨相助。在他任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州时,得知一位贫寒小吏,死于任所,留下了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家贫如洗,无以为生,想回老家而不得。立即“以俸钱百缗赒之”,并派老吏用船送他们母子三人回老家去。范仲淹怕过水上关卡时,会遇到麻烦,又特地为他们写了一首诗,权当通行证。诗说:

一叶轻舟泛巨川,
来时煖热去凉天。
关津若要知名姓。
此是孤儿寡母船!

这首诗的大意是:
有一只小船,会在江上行得很远,
来时是炎夏,去时可能是秋天。
关防若要盘问她们的姓名,
请多加关照:这是孤儿寡母的船!

(事据《宋史》《范文正公年谱》《宋人轶事汇编卷八》)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记载:宋朝建国之初,为了惩戒藩镇的弊端,开始在各州设置通判,通判不是知州的副官,也不是知州的下属,所以常常和知州争权,通判的理由通常是:“朝廷派我来监督你的。”因此,州郡长官跟通判往往不和。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钱昆,世代都是余杭人,曾担任少卿,非常喜欢吃螃蟹。钱昆曾要求外放为州官,有人问他希望到哪里任职?他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苏东坡有诗咏叹云:“欲问君王乞符竹,但忧无蟹有监州。”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战国人,是韩国的公子,善于著书立说,但有口吃的毛病,与李斯同受业于儒学大师荀子门下,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
  • 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他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最终反败为胜。而吴王夫差亡国前亦有先兆。
  • 阮籍身处魏晋之际,原本有救助世人的志向,但天下纷乱,知名人士少有能保全性命的,阮籍因此不参与世间人事,经常喝酒畅饮。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晋武帝)提亲,让阮籍的女儿嫁给他,阮籍连续大醉六十天,司马昭无法与之交谈,只好作罢。有一回,官员说有儿子杀了母亲的,阮籍说:“哼!杀父才可以,竟然还杀母啊!”在座的人责怪他失言。司马昭说:“杀父是天下罪大恶极之事,你怎么认为可以呢?”阮籍说:“禽兽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杀父是禽兽这类的人,杀母则禽兽不如了。”众人心悦诚服。
  • 王维《长江积雪图》
    宗悫的叔父宗炳品行清高,但不愿做官。宗悫年少时,宗炳问他的志向,宗悫说:“愿乘长风(大风)破万里浪。”宗炳说:“你若没有大富大贵,也将会光耀门楣呀!”宗悫的哥哥宗泌娶妻时,当晚就被强盗打劫,才十四岁的宗悫挺身而出对抗盗贼,让十几个盗贼四下溃散,不得进屋。
  • 南朝刘宋时,东阳无疑所撰写的《齐谐记》中记载,三国时魏国当阳县人董昭之,一日,乘船过钱塘江,船行至水中央,见到一枝短芦苇上有一只大蚂蚁惊惶的来回奔跑,怕被淹死。董昭之心生怜悯,用绳子套住芦苇,拖引到岸边,蚂蚁沿着绳子爬上岸。这天夜里,他梦见一个身穿黑衣的人,带着百来个人,来向他道谢说:“我是蚁王,不慎掉入江中,承蒙您的救助,为感谢您的救命之恩,日后如果有急难,可以告诉我,当尽棉薄之力。”
  • 唐朝开国公主:平阳昭公主,她一手建立了娘子军,娘子关也因她而得名,而且她是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用军礼下葬的公主。
  • 程颐与其兄程颢(明道先生)同受业于学者周敦颐(被尊为理学始祖),二程学说理论相近,后人集二人学说编成《二程全书》,称其学派为“洛学”。
  • 东汉末年,杜畿被推举为孝廉,担任汉中府丞。遇天下纷乱(董卓之乱),弃官避难荆州,汉献帝建安年间才回来。《傅子》记载,杜畿从荆州回来,到许昌(今属河南)见到侍中耿纪,两人整夜长谈。尚书令荀彧(yù,ㄩˋ)住在耿纪隔壁,夜间听到杜畿之言,感到惊异,天亮派人告诉耿纪:“有才能优秀的国士却不推荐,你如何位居侍中之位呢?”等见到杜畿,荀彧相知有如旧识老友,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 晋国大夫栾书、中行偃派人杀了晋厉公,迎立十四岁的孙周为国君。大夫们在清原迎接时,孙周说:“我本来不希望回来做国君,虽然事已至此,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你们责求国君,使他献出生命,立为国君却不听从国君的命令,又何必要国君?那么两三个人要用我在今天,不用我也在今天。共同顺从国君,才是神所福佑的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