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李白 心静飞鸟亲 道高猛虎伏

作者:沉静
李白的青少年时代,充满着传奇色彩和丰厚的底蕴。(shutterstock/大纪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气: 249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一千三百年前,有个在庭院玩耍的小男孩追着萤火虫朗声诵道:“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后来这个男孩子成为光照千古的天皇巨星——万世流芳的伟大诗人。2015年“世界诗歌日”,他的《静夜思》呈现于联合国发行的邮票上。那言简意深的诗句,从幼童到老翁都能脱口而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华夏五千年,摘得诗仙桂冠、备受后世仰慕者,唯盛唐李白也!其不朽的经典佳作似天马行空,又如行云流水,豪迈奔放,清新俊逸,最能体现磅礴壮丽的大唐气象,对中国人的心灵品格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而奠定李白一生基础的青少年时代,也充满着传奇色彩和丰厚的底蕴。

李白画像。(公有领域)

太白金星下凡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是四川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江油市青莲镇)人,号青莲居士。

李白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一颗明亮耀眼的太白金星落入怀中,因此为儿子取名“白”,字太白。太白金星就是长庚星、启明星,是夜空中最早出现的、最亮的星星,也是道教中知名度很高的一位神仙。梦此星乃吉祥之兆,天上星,地上英。人们认为,李白乃太白星君下凡。

铁杵磨针

李白自幼就非常聪明,但他像所有的小顽童一样贪玩。据《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记载,有一次,在眉州象耳山读书的李白逃学游玩,经过一条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溪边石头上磨粗粗的铁杵,李白好奇地问她要做什么,老婆婆回答:“磨成绣花针。”李白惊讶不解:“铁杵可以磨成针?”老婆婆点头道:“只需功夫深!”李白深受感动,就回山上用功读书了。这位老婆婆姓武,所以,现在磨针溪旁有一块石头,叫“武氏岩”。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个故事,这句话也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名言警句。

妙笔生花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1]“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2]。六甲是计算年月日之历学,而百家则是诸子百家(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著作。他的族叔李阳冰在《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说李白“不读非圣贤之书”。李白十五岁时已写出了《明堂赋》等多首诗赋,可与(西汉词赋家)司马相如媲美,开始获得了一些社会名流的关注和赏识。

《开元天宝遗事》、《云仙杂记》中都记载,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这就是“妙笔生花”的成语典故,比喻杰出超凡的写作才能。年少的李白梦见一支巨大的毛笔放射出五色光芒,笔尖绽开出一大朵鲜艳的红花,仙乐悠扬,这支生花妙笔从云海中朝着他飘然而来……从那以后,天纵英才的李白名诗佳句源源而出,一发不可收,名扬四海。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习武练剑 崇道慕仙

有“剑侠”之称的李白,儿时就跟着父亲习武,家里有一柄祖传的龙泉宝剑,他每天闻鸡起舞,练就了一身武功。“十五好剑术”[3],“剑术自通达”[4],豪爽仗义的他也结交了一些游侠朋友。“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5],“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6],侠义精神融入少年李白的血脉中。壮年李白到山东曾跟“剑圣”裴旻将军学剑[7],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唐代三绝”,这是唐文宗(809―840)向全国诏书御封的。

大唐以道教立国,道教宫观遍布神州,老子的《道德经》不仅成为考选官员的科目,而且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读本。“五里一宫,十里一观”的四川更是道风盛行,“蜀国多仙山” [8],峰峦林泉弥漫着浓厚的神仙气息。江油青莲的李白故居近靠天宝山、太华山,远眺匡山、紫云山,山环水绕,风光旖旎。西部的乾元山(又名天仓山)是《封神演义》、《哪吒传》等神话故事和川西北道教主要发祥地,乾元山是太乙真人练丹圣地,哪吒太子成长摇篮,道家弟子朝圣仙山,有与史料传说契合印证的金光洞、银光洞、太极峰、练丹池、老君练功场——蓥华观等等……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氛围中,李白从小就慕仙崇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9],游仙访道是贯穿李白一生的主线。从早期诗作可知,“隐居戴天大匡山”[10]的李白常拜访道士隐者。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依两三松。

此为较为人知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对仗工整,幽野静逸。

西邻乾元山的戴天山,是大匡山(大康山)后的山巅之名[11]。地势险峻,风景如画。李白于匡山大明寺的“乔松滴翠之坪”[12]潜心苦读“十载”[12]。从青莲乡到大匡山,必经小匡山歇脚。因李白曾在此挑灯夜读,故名点灯山,上有李白读书台。又因李白曾应诏入宫做翰林供奉,也称翰林山。千百年来,到大小匡山凭吊的后人络绎不绝,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的诗句流传至今:“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大匡山与太华山乃南北相连的同一山脉,从大匡山大明寺往西北蜿蜒十余里就抵达太华观。《龙安府志‧人物志》载:“唐,毛真人,在太华山修炼,道成仙去,今太华观乃其遗迹。”攀岩壁,穿云雾,寻古道,李白来到雍尊师“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13]的隐居之所。在太华观他见闻了“道童对月闲吹笛,仙子乘云远驾车”[14]的奇妙景象。李白有时下山会顺路探望好友,包括一位恬淡不俗的县尉——“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15]

与大匡山遥遥相对的窦圌(chuí)山,三峰鼎立,雄伟奇特,因冠以在此羽化登仙的窦圌(字子明)之名而如雷贯耳。这位弃官修道的彰明主簿还是李白的同乡呢!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因避庙讳改昌隆县为昌明县,后又改为彰明县,今属江油市。窦圌山留下李白“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16]的绝句,也留下了长久的心灵回响:“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17]从青葱岁月到花甲之年,历经坎坷沧桑,李白崇道修仙的初心不变。

【注释】:
[1]《上安州裴长史书》
[2]《赠张相镐》
[3]《与韩荆州书》
[4]《旧唐书》
[5]《留别广陵诸公》
[6]《侠客行》
[7]《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8]《登峨眉山》
[9]《感兴八首》其五
[10]《彰明逸事》
[11]大匡山“其山巅名戴天山”(《彰明县志》)。据李白故里蒋志教授考察:“匡山只不过是戴天山前的一座小山”。
[12]《大明寺住持碑》:“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坪有十载。”
[13]《寻雍尊师隐居》
[14]《太华观》
[15]《赠江油尉》(《题江油尉厅》)
[16]《题窦圌山》
[17]《送窦主簿》

洗砚修良策 敲松拟素贞

《松鹤图》。(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在蜀中交游的隐士中,对李白影响最大的是赵蕤(ruí)。这位奇人携妻隐居于梓州郪县(今三台县)长平山安昌岩,用半生心血著成济世经邦的韬略奇书《长短经》。18岁的李白拜赵蕤为师,学习帝王学和纵横术。

以谋略为经,以历史为纬,赵蕤讲述国家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四大内容,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思想之大成。学习这些纵横捭阖的文韬武略,李白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威威大唐。赵蕤很欣赏这位非同寻常的天才少年,二人亦师亦友,坐而谈古论今,起而腾飞舞剑……

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喜任侠,英姿焕发,文采飞扬,年轻的李白很快和师长赵蕤一样闻名遐迩,被列为唐代“蜀中二杰”,时人称道:“赵蕤术数,李白文章。”[1]

朝廷征召,赵蕤婉谢不赴[2],故有“赵征君”的雅号。半百之年的他安于“高卧长平,抚琴弄鹤,漱石枕流”[3]的生活,但他希望天赋异禀、风华正茂的李白能在开元盛世有一番作为。李白憧憬像谢安、鲁仲连[4]那样辅佐明主、安邦济民,然后功成身退,仙隐逍遥。

弱冠之年的李白往来于旁郡,游峨眉山、渝州(重庆)等地,在成都谒见益州长史苏颋,苏颋赞其“天才英丽”,励其“广之以学”。李白返乡,回匡山继续刻苦攻读。“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他在《冬日归旧山》中表达了磨砺以须、砥节励行的决心,“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开元十三年(725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5],怀着“济苍生 [6]、安社稷”[7]的理想,踏上了三十七载的传奇长旅。漫游名山大川,广交朋友,诗文传天下。

【注释】:
[1] 苏颋《荐西蜀人才疏》:“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2]《新唐书·艺文志》载:(赵蕤)“开元中,召之不赴。”
[3] 赵蕤在撰写的《嫘祖圣地碑》中曰:“学优则仕,于我如浮云,高卧长平,抚琴弄鹤,漱石枕流,乐在其中矣!”
[4]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军事家。
鲁仲连(约公元前305年—约前245年),又名鲁连,战国时齐人,善于谋划,为游说名士。
[5]《上安州裴长史书》
[6] 济苍生:指救助百姓、一切生灵。李白在诗中多次表示要像谢安那样待时而起,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宏愿。
《七古·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7] 安社稷,安定国家。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希望土地神和谷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
《赠韦秘书子春》: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仙鹤飞翔。(shutterstock)

心静飞鸟亲

李白早年隐居的史料有限,但从尚存的文字中,仍能捕捉到山中清苦岁月的吉光片羽,那种寂静的富足和美妙灵动的时刻……

“昔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上安州裴长史书》)

广汉太守[1]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在山中隐居多年的李白和东岩子饲养了上千只鸟儿,听到主人呼哨就从四面八方飞来,转瞬间齐聚在两人周围,栖于树枝,飞落肩头,和睦有序地从他俩掌中啄食谷粒,一点儿也不害怕猜疑。欣悦得上下翻飞,起舞翩翩。有的冲上云霞高歌,有的依恋盘旋,有的静立观望,有的呼朋引伴,叽喳啁啾,此起彼伏,清脆悦耳……有鸽子、鹦鹉、画眉、黄鹂、白鹭、鸳鸯、斑鸠、野雁,还有“山凤凰”——白鹇,更多的是没见过的奇禽珍鸟,五色斑斓,美极了!只见二人举止舒缓,神态自若,嘴唇翕动,似在轻唤细语,禽鸟们乖乖聆听,扑翅眨眼,点头会意,殷殷似友亲。

此奇观被附近山民传为仙人神迹,前来一探究竟的太守看得目瞪口呆,认定李白和东岩子有道术,推荐他们参加道举科考,两人婉言谢绝。

鹦鹉又被称作“绿衣使者”。 (Gerard Julien/AFP/Getty Images)

原文中的“岷山之阳”,指的是岷山南部向阳的山坡。而岷山则是中国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逶迤七百多公里,有“千里岷山”之说。南宋薛季宣说:“蜀西之山皆岷山也。”大匡山等连峰接岫的众多山头,都是岷山山脉的组成部分。

虽然“逸人东岩子”是否就是赵蕤仍有存疑分歧[2],但是故事的主角——那位灵气纯真、英迈俊朗的少年清晰浮现,栩栩如生。

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3]。”是李白对这段经历的评价,隐居山林修道读书,培养高洁的操守,忘却算计巧诈之心,并无屈就降低标准之事。返本归真,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翱翔的群鸟呼应投契着少年李白的凌云壮志,蓄势待发,羽翼丰满,“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4]。

万物有灵,“举杯邀明月”[5]的李白,是跟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走兽都可以感应沟通的。思维传感、情景交融的佳句比比皆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7],“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8]。心善澄静,禽鸟也能感知察觉。也许正是“神游八极之表”[9]的“仙风道骨”[9],使他的诗歌有着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别样风采,那御风飞翔的飘逸特质,纵横驰骋的雄奇豪放,清水芙蓉的天然韵致……

【注释】:
[1] 广汉:汉郡名,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县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县北。唐时属绵州,因绵州曾一度是广汉郡治所在地,所以叫广汉太守。
[2] 逸人东岩子,有的版本为“东严子”。
关于“赵蕤,号东岩子”的出处,来自乾隆时修纂《盐亭县志》:“赵蕤字太宾,又字云卿,号东岩子,汉儒赵宾之后。”
其余史料只记其“字”并无“号”,如《新唐书‧艺文志》:“赵蕤,长短要术十卷。字太宾,梓州人。开元中,召之不赴。”
《彰明逸事》载:“太白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征君蕤……太白从学岁余,去游成都。”
李白拜师“从学岁余”,仅一年多,而与文中的东岩子“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况且长平山是梓州城附近的山,距匡山甚远,不能称之为“岷山之阳”。广汉太守(即绵州太守)一般不会大老远的跑到非管辖范围内(梓州长平山)去举荐人才的,而李白隐居多年的匡山乃绵州所辖区。
李白出蜀后曾写诗《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表达思念之情,尊称老师为“赵征君蕤”。
蒋志(在《李白与赵蕤》文中)认为:“逸人东岩子”不是征君赵蕤。
[3]《上安州裴长史书》
[4]《上李邑》
[5]《月下独酌》
[6]《送友人》
[7]《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8]《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9] 著名天台道士司马承祯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出自《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道高猛虎伏

除了飞鸟图,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最令我震撼和联想的,是仅八个字就一带而过的遇虎记——“猛虎前临,坚守不动”。

吴指南是李白一块儿长大的好友,开元十三年(725年)两人结伴出川壮游,顺长江东下,经急流险滩的三峡,万里行舟达楚地重镇江陵,又来到长江南岸的荆门山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1]……”辽阔的江岸原野如画轴般展开,两颗青春的心是那样雀跃欢喜;与星河月影相拥而眠,又是那样惊艳难忘的诗情画意。

炎夏酷暑,泛舟洞庭湖时,指南忽然暴病身亡。那样憨实爽利、带着故乡温度的生命就这样撒手而去,李白伏尸恸哭,那真是椎心泣血、哀感顽艳,连岸边路人都唏吁不已。

他哭了很久,抬头时已经天黑,周围一个人影也没有,可李白还是感到有双眼睛在盯着他。跪坐着抱亡友的他略微侧转头,瞥见旁边树丛里一对眈眈虎视的黄绿色眼睛,正是赤口尖牙的吊睛白额兽王!不过丈许距离,随时都会一跃扑来。

马来西亚虎。(shutterstock)

“猛虎前临,坚守不动”,李白保护指南的尸首,坦荡无惧地静静看着猛虎。只听见树叶沙沙作响,湖水摇篮曲般低缓的吟唱。老虎被看懵了,没见过不受惊吓、敢跟它对视凝望的人。这白衣少年周身笼着月华清辉,目若朗星,炯炯有神,一直看进它心里,稳住了它的躁动,收敛了它的凶煞,老虎垂目摇尾,悄然退却。

李白的眼睛很亮,神采奕奕,英锐超拔。其生前友人描述:“眸子炯然,哆如饿虎”[2],“袖有匕首剑”,“双眸光照人”[3]。仗剑任侠又精于骑射的李白,中年时曾在北方射虎,“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4]。作为常年在山林中修道习武之人,有应对虎豹豺狼的经验,当时只道是寻常,文中也就平淡带过。

我想,李白的眼神、坦然不动的威仪,周身散发的纯正能量场,化危险于无形。正是“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5]

李白将指南暂时葬于湖边稍高的林中坡地。三年后他取出好友的遗骨,在洞庭湖水中洗净,然后包裹好背在肩上,徒步数百里到武昌城东,靠借帐把小伙伴礼葬在一块风水宝地。

真诚待人,交友重义,肝胆相照,一诺千金,慷慨救助……这些宝贵的品格再加上旷世奇才和脍炙人口的诗篇,让孤身上路的李白在以后的人生中收获了满满的友情,仅诗文中结缘的就人数众多,从帝王将相、僧侣仙道、文人雅士、侠客隐者到劳工农妇,几乎串联起盛唐各阶层的人。

千百年来,人们吟诵着李白的诗句,爱他光风霁月的真性情、飘逸的仙气、豪迈的侠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6],在世风日下、腐败堕落的当今社会,我们多么渴慕能有他的那份傲骨尊严和洒脱独立;在艰难坎坷的时候,汲取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7]的豁达信心,彼此加油共勉……即便身无分文、孤独无依,也能乘着他诗歌的翅膀,去漫游壮美的大唐山水,听蜀僧濬弹琴,看江南采莲女,吃一碗农家雕胡饭……@

【注释】:
[1]《渡荆门送别》
[2] 魏颢《李翰林集序》。魏颢,原名魏万,是李白的超级粉丝,不远千里追踪相从。
[3] 崔宗之《赠李十二白》。崔宗之是饮中八仙之一,与李白诗酒唱和。
[4]《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5] 这句修行名谚,佛道的经论、门联中均曾出现过,最早出自哪里尚待考证。此联在文学上的出处来自施耐庵《水浒传》。
[6]《梦游天姥吟留别》
[7]《行路难》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白米饭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可作为主食适当的吃。(Shutterstock)
    现代人说,幽默一种沟通表达的艺术,而对苏轼而言,应该也是心态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古韵流芳》提供)
  • 当大唐进入鼎盛阶段,乐舞艺术也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给大诗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经过五十年之久,他永远铭记着观者如山、一舞动四方的盛况。
  • 炼丹 中国画
    刘商感叹光阴实在太急促短暂,在世劳累辛苦,求得虚浮的荣耀和世间的官位,又有什么好处呢?刘商心想,古代的贤人都弃官去寻求道术,大多都能超脱尘世而仙去。而自己的儿女都已经完成婚姻嫁娶,他告诉自己实在不应再被世俗所累了。
  • 刘庭式坚持娶了盲女做妻子,两人一直白头到老,后来盲妻去世,刘庭式十分的悲伤,一直都不肯再娶。
  • 隐士陶渊明的真实生活,平淡自然,既有烟火气息,也蕴含超然境界。归隐田园是他的人生归宿,他固守之,吟咏之,将其打造成充满诗意的精神乐园,并开创了自成一派的隐逸田园诗歌。
  • 他是庭院中咏梅吟霜的寒门书生,也是江水畔登高抚琴的悲秋文人。他生于动荡乱世,怀抱治世理想,却长年辗转宦游,难以施展才智。故而他笔下的诗文,多慷慨不平之气,奔涌恣肆之情,唱出了失意文士的心声。
  • 近二百年历史的南朝,偏安烟雨江南,却缔造了绮丽诗文,上承魏晋风骨,下启隋唐气象。这其中,出身皇族的萧统,居储君之尊,纳才学之士,唱和诗赋,编纂文集,成就六朝以来最繁荣的文学盛况。
  • 中国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写文章行云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悯人的胸怀,他不畏强权,勇于为民喉舌。
  •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祖父外祖父虽是东晋的名士,但是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然而自幼就贫困的他,并不以贫为苦,他一生虽没有显赫的功业,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诗文的成就,却受后人崇仰传诵不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