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探秘】“黑眼圈”飞天的由来

作者:兰音
此为五代的莫高窟第468号,西壁的礼佛飞天。(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70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飞天是佛家文化中最为优美灵动的神明形象。她们凌空翩翩起舞,演绎梵音仙乐,在彩云香花之中,留下曼妙的身影。飞天的美,就如李白咏赞仙女的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一千多年来,在西北的佛教圣地敦煌,虔诚的古人在石窟的岩壁上,画出了他们心中最美的飞天。历经岁月洗礼,许多壁画已经斑驳、变色、损毁,但是飞天依然在画壁上熠熠闪光,成为敦煌石窟最动人的艺术。

奇异面容的早期飞天

在人们的印象中,飞天大多是容颜丰美,珠翠满身,衣带飘逸,从彩云香花中款款飞来,展现出佛国世界的圣洁与美好。隋唐以来的敦煌壁画中,大多表现出这样的形象。然而,敦煌早期的飞天,却是另一番面貌。

此为北凉的莫高窟第272窟,窟顶南坡的飞天像。(公有领域)

这两幅飞天形象的特写来自莫高窟第272窟的窟顶壁画。该窟建于东晋十六国的北凉时期,是莫高窟现存年代最早的洞窟;窟顶的装饰壁画上的环窟飞天群,也是最早的飞天形象。这群飞天的身体,呈现明显的V字形,动作奇异夸张,仿佛在跳一种神秘的舞蹈。

最奇特的,还是飞天身上的线条,身体由一个个圆形或椭圆的黑色环形组成,面部更出现了黑眼圈、黑鼻子的特征,而他们下面一排坐禅的佛像,更是如此。黑圆环的形象不独出现在飞天鼻祖身上,在其他造像中比比皆是。这样的画面,似乎很难和美感沾边,反倒有种粗犷稚拙的意境。

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敦煌艺术的源头,飞天们的黑眼圈不过是岁月留下的痕迹。由于日久年深,绘画颜料严重氧化变色,才给后人造成这种错觉。看似“原始”的画法,实际是西域传统技法之一——凹凸晕染法。

此为阿旃陀石窟第二窟的壁画。(公有领域)

凹凸法源自佛教的故乡印度,代表作是阿旃陀石窟壁画遗迹。画作上的神佛以渐变的朱红色晕染全身,塑造面部和身体的立体感。具体做法是眉眼、鼻梁或脸颊等部位施以白色,肌骨的低陷处色深而暗、凸起处色浅而明,在平面上实现细腻逼真的凹凸效果。中国传统的人物画也有晕染,但只是在面颊、眼圈部分施以粉红或其它装饰色,即“染高不染低”。

随着佛教东传,印度绘法也进入了中原,曾引起轰动效果。唐人许嵩在《建康实录》这样描述:“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世咸异之。”反映了印度凹凸法带来的撼人心魄的视觉感受。

敦煌石窟壁画吸收的西域晕染法,是印度技法的流变。西域地区自古是中西文化的交会地点,受到多种文化影响,发展出了独特的“西域样式”。

简言之,西域晕染法是在身体肉白色的底色上,用浅朱红色的粗线条勾勒头面、身体、四肢的轮廓线;晕染粗线内侧,与底色逐渐融合,产生立体感。面部用粗线条沿着眼眶画圆圈,鼻子两侧同样用粗线条勾勒轮廓,之后同样以晕染自然过渡。

褪色前风华绝代

既然早期的石窟壁画这样来历不凡,想必很多人会好奇,褪色前的壁画到底是什么样的,才能有“世咸异之”的效果呢?建于北魏的敦煌第263窟的壁画,因一千多年来掩盖在西夏壁画之下,刚刚剥离出来后,虽然稍显模糊,但是颜色鲜丽如新,轮廓勾勒完整清晰,晕染真实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西域晕染法的原貌。

此为北魏的莫高窟第263窟,北壁上的听法飞天像。画面是从西夏壁画下剥离出的北魏原画。(公有领域)

由于壁画褪色和变色,敦煌早期的石窟壁画大部分的粗线条变得灰黑,晕染的过渡也不明显,出现了奇特的“黑眼圈”现象。而面部提亮作用的白色,也变得过于突兀,造成许多飞天的“小字脸”。

其实西域晕染法,在敦煌流行了大约250年,在北凉、北朝时期是主流绘画技法;北周至隋以前,逐渐和中原的绘画技法交融。隋唐时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代,敦煌壁画亦出现巅峰之作。

这时的壁画,线描与晕染并重。晕染也并非单纯的西域式或中原式,而是根据人物形象和动态,灵活使用晕染方式。但西域晕染法仍然带给中原人惊世之美,在唐代还有“身若出壁”(《京洛寺塔记》)“精妙之状,不可名焉”(《唐朝名画录》)等赞语。

反观北凉、北朝的壁画,晕染方法也不尽相同。以北凉时期的莫高窟第275窟的胁侍菩萨为例,上半身的粗黑线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画匠表现人体结构的技法。

此为北凉的莫高窟第275窟,南壁的两位胁侍菩萨像。(公有领域)

菩萨的面部,以眼睛为中心作环形晕染,范围延展至脸颊。上半身除了颈部有两道小面积晕染外,整体被规范为四大块:胸部分两块晕染,腰腹画一对半圆环的轮廓进行晕染。手臂则以关节为分界点,用椭圆环形的色块晕染。

北朝时期的佛画,身体也大多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圆环组成,只是颈部只有一道晕染,胸腹之间上面的半圆形轮廓消失,体现了结构简化的趋势。

放眼敦煌所在的河西走廊,还有一处被称为鼻祖的“天梯山石窟”,它同样建于北凉时期,机缘巧合下大陆学者意外发现了几幅残缺的菩萨像,他们有着印度或西域风格的面相和服饰,线条精致灵动,色彩鲜亮热烈,凹凸晕染与面部的白色修饰清晰可见,千年之后依然保持了惟妙惟肖的艺术感染力。

此为天梯山石窟第4窟发现的北凉壁画。(公有领域)

了解中原之外的绘画技法,才能真正欣赏那些早期壁画的精髓。那些一千年前定格在壁画上的神佛、飞天,依然是古人用虔诚的心灵、精湛的技法创作出的天国世界最美的神。

*何为飞天

汉语“飞天”一词,最早见于东魏的《洛阳伽蓝记》:“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飞天专指佛国世界中,供养天人、礼佛、舞乐的天人。

飞天形象源自印度神话,有关他们的说法有很多,被普遍认同的是《慧琳音义》的说法。飞天是“音乐天也”,无论男女皆“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于是成为侍奉、供养佛的小神灵,司音乐、散花、礼拜之职。每当佛陀讲经说法,以及最后涅槃之时,飞天们都会凌空飞舞,奏乐散花。

佛教传入中国后,飞天能歌善舞的特点更加突出了,伎乐飞天成为敦煌石窟的主题。其乐器、舞姿、服饰,也逐渐演变成中国传统的元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从10 月1日至4日15时,甘肃敦煌莫高窟接待超过4万多名游客,远超每日6,000人次的最大承载量。但附近耗资3亿元、历时4年打造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却明显遇冷,虽然门票不到莫高窟票价的一半,客流量却仅为莫高窟实体洞窟的十分之一。
  •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有4.5万平方米。其中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古代建筑造型、音乐、舞蹈等艺术。
  • 今人对“借花献佛”的理解是,拿别人的东西来做顺水人情,馈赠并不发自本心,这个成语的现代解释与它的内涵恰恰相反。“借花献佛”是佛教词汇,讲了释迦牟尼佛在修成正果前与妻子夙世姻缘的一个缘起。
  • 他自幼习文练武,率兵七千光复河西走廊四千里山河,他曾率领的军队守护敦煌200年。张义潮(又作张议潮),河西沙州(今敦煌县神沙乡)人,出生于公元799年前后。张家世代居住在大漠河西,在敦煌一代是名门望族。
  • 刘细君出生在扬州,她是汉武帝兄弟刘非的孙女,被称为“江都公主”。其父因谋反被处死,家族受牵连,细君因年幼得以幸免。
  • 说起中国的神传文化,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如女娲补天、伏羲演八卦、仓颉造字、黄帝作乐等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其实,五千年来,上天并不间断着给予人间启示,在神州这片土地上留下神佛的遗迹,其中,自东晋十六国起开凿的敦煌莫高窟就是一个光耀夺目的明证。
  • 谁建造了北美魔鬼塔,它真是外星人的基地?《山海经》中的通天神树真的存在,三星堆里挖到宝?
  • 古人的智慧你想不到。福建甘露寺一根柱子支撑一个建筑群?恒山悬空寺有够“玄”,“三教合一”有何内涵?
  • 《山海经》暗藏玄机。世界屋脊不在青藏高原?须弥山在中国?!为何昆仑山被称为天下龙脉的发源地?
  • 在先秦时期,五岳具体山名就已确立,但不同文献记述略有不同,本章采用东汉大儒郑玄对《周礼》注释所说,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