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怎么教太子平天下?(10)

——《帝范》初学
作者:薛驰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25
【字号】    
   标签: tags: , , ,

第十章  崇俭第八

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斯二者,荣辱之端。奢俭由人,安危在己。五关近闭,则嘉命远盈;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是以丹桂抱蠹,终摧荣耀之芳;朱火含烟,遂郁凌云之焰。以是知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心,不遏则身丧。故桀纣肆情而祸结,尧舜约己而福延,可不务乎?

“崇俭”思想在传统文化里由来已久,也是中华文化神性特点的一种表现。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传世本《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为什么“俭”“能广”呢?《韩非子‧解老》是这么解读的:“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

“崇俭”,对人君而言,大致有三层含义:第一层,自我修养,如诸葛亮《诫子书》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第二层,治国策略,如《礼记》说“国奢则示之以俭”;第三层,导引民风,如《论语》曰“礼,与其奢也,宁俭”。

太宗的“崇俭”,从《贞观政要‧俭约》中记载的几件事中可见一斑。

其一,率先垂范。贞观二年,公卿们上奏说:“依《礼记》,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因而公卿大臣再三奏请,太宗始终没有答应。

又如,贞观十六年,太宗说:“比者欲造一殿,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并已备具,远想聪事,斯作遂止。”“聪事”指东晋十六国时期前赵国王刘聪,“为刘后起凤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聪大怒,命斩之。刘后手疏启请,辞情甚切,聪怒乃解,而甚愧之。”太宗读《刘聪传》,很有感触地说:“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

其二,治国以俭。“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又如,贞观十一年,诏曰:“……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之具有不依令式者,仰州府县官明加检察,随状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勋戚家,仍录奏闻。”

其三,“崇俭”成风。太宗以身作则,致使贞观一朝俭约的大臣比比皆是。

岑文本担任中书令要职,但他的房宅却低下潮湿,没有帷帐之类的装饰。有人劝他买房置地,文本叹息道:“我本来只是汉水南边的一个平民百姓,并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只是凭借一点文墨,就当上了中书令,我已经很满足了,现在我享受着这么高的俸禄,已经感到很惭愧了,还买房置地干什么呢?”听他这么说,劝他的人叹息着离开了。

户部尚书戴胄去世后,太宗见他的居所很简陋,没有地方祭拜吊唁,于是下令有关部门专门为他营造祭拜之庙。

温彦博官居尚书右仆射,但是家中贫困没有正室,他死后,只有在旁屋祭奠。太宗知道后叹息不已,下令为他营造祭庙,又馈赠给他的家人丰厚的物资。

魏徵的住宅开始时没有正堂。一次他生病,太宗当时正要营造小型的宫殿,于是停下工,用这些材料为魏徵营造正堂,五天就完工了,太宗还派使者赠送给魏徵喜欢的素布被褥,以成全他节俭的心志。

贞观一朝,君臣一体、上下同心,所以天下大治,民风淳朴,打下了盛唐的基础,成为中国历史的高光时刻。故北宋  邵雍《观有唐吟》曰:“贞观若无风凛凛,开元安有气扬扬。”“三百年间能浑一,事虽成往道弥光。”

“崇俭”思想在传统文化里由来已久,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传世本《道德经‧第六十七章》)(Shutterstock)

在“崇俭”篇,太宗告诫太子“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因为“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心,不遏则身丧”,所以“奢俭由人,安危在己”,并举例而言,“桀纣肆情而祸结,尧舜约己而福延”。

那么,怎么做到“崇俭”呢?请看一段君臣对话。贞观四年,太宗曰:“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贞观政要‧俭约》)

这段君臣对话,道出了“崇俭”的两个核心环节,一是“自节”,一是“知足”,都归结到了人君的修身。人君系天下之安危,诚能“知足”、“自节”,则天下幸甚;天下幸甚,亦人君之幸甚。太宗《帝范》十二篇专设 “崇俭”一篇,寄喻深也。

附录:“崇俭第八”大意

做为太平盛世的圣明君主,要有节俭的美德。贵为人君,富有天下,要用俭省来守护它;才能卓越,智慧高超,要大智若愚,以拙藏巧。不因自己身份尊贵就骄横瞧不起人,也不因自己功德伟大就恃功傲物。用茅草盖了房子,都不去修剪得漂亮一些;屋顶上的椽子,都不去砍削得光滑一些;乘坐的车船也不去刻意装饰;穿的衣服也不要求华丽;不去兴修豪华的宫殿;吃饭也不追求美味。这样做,不是因为憎恶荣华,讨厌甘美的食物,而是要以居住生活的微薄来实行节俭的美德。所以,民风因俭约而纯正厚朴,邻居间都能和睦相处。节俭和骄奢这二者,是尊荣与屈辱的源头啊!

骄奢还是节俭都由人自己说了算,但却关系着自身的平安或危乱。收敛情欲,清心寡欲,美好的命运就会长久地延续;物欲横流,凶乱就会生出。丹桂若生出蠹虫,终究会摧毁光华显耀的芳美;红色的火焰虽然明亮,倘若被烟尘所覆盖,也要因此而熄灭。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骄奢出于志向,但如不节制就会使志向受损倾颓;欲望生于自心,不去遏制,就势必要导致身死国灭。因此夏桀和商纣肆意地放纵情欲,从而导致了亡国的惨祸;尧帝和舜帝修身律己,从而福分延绵,江山永固。做君主的怎么能不致力于节俭呢?@*#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正月,在四海臣民的贺岁声中,唐太宗庙谟深远,撰著《帝范》十二篇共4000余字,将自己戎马一生的征战经验、励精图治的治国之道,作为对太子李治的训诫之辞。
  • 太宗为《帝范》写了篇序,点明主题,高屋建瓴,分别讲了三个问题。第一,天命;第二,太宗思“靖大难以济苍生”;第三,“近诫”太子。
  • 太宗之被称为千古一帝,其超迈之处自谓有三:“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贞观政要‧慎终》)
  • 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家族、孝道,历来讲家国一体、以孝治天下。中国人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穿这四者的就有一个“孝”字。人君更要孝字当先。
  • 中国历史的开端,是圣王治世,所谓三皇五帝。然圣王治世,非以一己之力治天下,而求群贤之共治。例如,尧帝任命“四岳”为臣,舜帝任用“八元”来“布五教于四方”……
  • 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吏治的成功。吏治为什么成功呢?首要因素,与其说是太宗纯正、高超的“审官”艺术,不如说是太宗的胸襟、气魄。
  • 对一般人而言,听得进别人的劝说,也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从古流行到今。对人君而言,因其握有至高的权力,也同有七情六欲,纳谏就更形重要、也更难得。
  • 无极至广大的天地渊源,流淌亿万年的永生奥义,在世间生命的记忆之先昭现,若隐若现的玄机 映照寰宇的瀚浩,运行天人历史的神性秘密。
  • 虽然现今“贫穷”常并列出现,“贫”与“穷”也都有缺钱少财之意,不过贫、穷意义并相同。生活清贫无须担忧,如果走到“穷”的境况,那才真正考验意志。
  • 太宗密授太子“帝王之纲”,《帝范》十二篇,从立国本,到持圣明,到正风气,到定国策,高屋建瓴、提要钩玄,光明正大,灿然于天地之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