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中华文化有“血月”之说吗 有教人避难之法吗?

作者:容乃加
血月不祥是迷信吗?中国历代史书中将血月视为祸殃的征兆。( ROBERTO SCHMIDT/AFP/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气: 501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5月26日是2021年中最大满月之日,月球正好到达近地点,天空中将出现比平时大14%、亮度增加30%的“超级月亮”,同时还将伴有“血月”,将成为“超级血月”的天文奇观。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都可以看到月亮“带食(蚀)而出”,此外,环绕太平洋的地区都可以看到这次的“超级血月”,新西兰可以看到月全食的整个过程。

“血月”是月全食时的一种天文奇景。当满月之日发生月全食,此际的月球完全被地球阴影遮挡,而太阳光谱中的红色光可以穿透地球大气层,经过折射的红光照映在月球上,让满月看起来呈现暗红色,就是一般说的“血月”。2021年5月26日将发生月全食,月球刚好经过近地点,这个“血月”就比平常的大,也就成了所谓的“超级血月”了。

“血月”是纯自然现象吗? 中华文化有“血月”之说吗?

中华文化的确早有“血月”之说,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

在历代史书《天文志》中都有月变的观察,也多有“血月”的记载。还有专门“月占”著作,像是唐朝李淳风的《乙巳占》和西汉的易学大师京房的《周易妖占》都有“血月”的记载。

《周易妖占》将月变赤色的血月视为不祥的灾难征兆,尤其是兵祸和旱灾:“月变色……赤为争与兵”、“赤气覆月,如血光,大旱,人民饥千里”。

李淳风《乙巳占》的第二卷是“月占”,看月象以占卜国事天下事,他说“月若变色,将有灾殃”、“赤为争与兵”,就是说月变为赤色时要起争权的兵祸。《乙巳占》又说“月犯蚀参,贵臣诛,赤地千里,其国大饥,人民相食。”指出当月食参星,又出现赤色,赤地千里时,国内将出现大饥荒,严重到人民相食的地步。这些看法和京房的《周易妖占》是一致的。

中国历朝历代史书中也都将血月(月赤)视为祸殃的征兆。比如:

《后汉书·五行六》:“事天不谨,则日月赤。”指出:对天神不敬,行事违反天道,则日月变赤色。

《魏书·一百五》:“天日月星变,编年总繋魏及南朝祸咎。”指出:在南北朝的历史中,日、月、星的变异,联系着灾祸罪咎的事端。

《隋书·志第十六·天文下》“天气未降,地气上升,……若于夜则月赤,将旱且风。”指出:阴阳不调,阴气犯阳,在夜间表现出月赤,那么就会有旱灾和风灾。

《宋书·志第五·天文五》:“月变色,为殃;青,饥;赤,兵、旱……。”指出:月变色将有灾殃,变为赤色时,是举兵争战的征兆,而且有旱灾。

试问:这些史书中记载的血月(月赤)的祸殃征兆难道是“迷信”吗?

中华文化看“血月”,展现天人合一的思想观。(pixabay)

中国历代都讲究天人之间的对应理则,所以在史书中都有天文志专卷(仅《辽史》没有天文志),观察记录天文现象与异象,作为天子施政的依据。从内容来看,中华历代的史书之《天文志》,是一部巨大的实证考察科学记录,并且以领先世界千年的天文观测科技为基础(点入参见:中国古代独步天下的天文科技成就),代代相继推求,以正天道。

中国上古早有《周髀算经》,是天文数学的专书。史官观测天象运行与日月星变对应人间的变化,归结出施政的理则依归,并可用以推测未来的历史发展。这些天文志的记录历代相承,从中可以看到天文现象周而复始的规律,和天文异象带来的警讯征兆,屡屡得到应证。

举例来说,《南齐书·志第四·天文上》记载血月和兵变:“永泰元年(公元 498年 )四月癸亥,月蚀(月食),色赤如血。三日而大司马王敬则举兵。”永泰元年是南齐明帝在位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四月出现血月,三天后大司马作乱举兵,五个月内,齐明帝薨。

该书还有一则记载:“永元元年八月己未,月蚀尽,色皆赤。是夜,始安王遥光伏诛。”在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八月出现血月,始安王萧遥光举兵被诛。两年后,东昏侯被另一个举兵的臣下杀死了。

再说一个现代的例子,1949出现“血月”,中国这块神州大陆发生巨变,苏联扶植的中共红朝窃夺了中国,血洗神州大陆,直至今日。

面对“血月”灾殃  传统文化有教人避难之法吗?

中华文化讲天人合一,这在天文现象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西汉经学家刘向以为:日、月蚀及星逆行,都不是太平的常态,自从周朝衰亡以来,世间人事多乱,道德水准降低了,因而天文现象对应发生变异的现象(见《史记三家注》)。

个人遇到“血月”这种天象异象,怎么办?太史公在《史记》中留下智慧之言劝世:“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就说要避免不祥的灾难,“修德”是最好的办法,至于说寻求补救办法或是作法驱邪以求平安等,是属于末流的做法。

“天象昭垂,千古如一”,当前全球病毒危机四伏,正是道德败象毕露招来的。真正的平安之道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哪──回归传统道德文化,培养浩然正气。信否?一正就能压百邪!@*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