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疫苗致死无明确标准 台专家:靠临床结果判断

图为疫苗施打的情况。(台中市府提供)

人气: 23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1年07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袁世钢台湾台北报导)台全国疫苗接种至9日止已累计达312万1,081人次,涵盖率约13.03%,但同时也累计发生了352例接种后死亡案件,接种后死亡率高达百万分之113。虽然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出,死因皆与疫苗无关,但民众仍不解判断标准为何?也让部分死者家属感到自责。

截至7月9日,全国已接种AZ疫苗198万6,497人次、莫德纳113万4,584人次,也分别累积了344例、8例接种后死亡案件,死亡率约为百万分之113,单看AZ疫苗更高达百万分之173;不过,其中有267例为75岁以上长者,因此无法与国外数据直接比较。然而,指挥中心却指出,目前死因皆与疫苗无直接相关。

据指挥中心统计,在截至8日共解剖的77例中,有56例与慢性病相关、5例呛噎窒息、5例疑似肺炎、2例颈椎骨折、2例泌尿道感染;呼吸道阻塞、气管内有管灌倒流液体、咽喉炎、胃穿孔并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则各有1例,另有2例待厘清。但民众不解的是,疫苗是否与死因相关的判断标准究竟为何?

对此,美国毒理学家、中原大学生物科技学系副教授招名威接受《大纪元》采访时指出,疫苗打入体内是为了诱发免疫反应,会依据个人的健康状况有不同的反应程度,因此并没有完整的衡量标准,只能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来推估与判断;而事实上,“施打疫苗致死”在近百年来一直都有发生,所以即便未来解剖发现死因与疫苗有关也并不意外。

生物技术开发中心董事长、前卫生署长涂醒哲向《大纪元》表示,疫苗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难以定义,若可能导致重症住院或死亡,就要研究是否值得承受;至少要做上万人的临床试验、找出致病机转,才能判断因果关系。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至少为几万人分之一才可被接受;越致命的不良反应可接受度越低,可能为数十万或百万分之一。

以英国为例,截至6月30日止,已有2,460万人接种第一剂AZ疫苗,其中有2,150万人接种第二剂;而由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监管机构(MHRA)主导的“黄牌计划”则收到399件接种后发生“血栓并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的通报案件,接种第一剂发生率约为百万分之14.8,且相较于50岁以上的族群,更容易发生在18至49岁的族群;整体致死率为18%。

此外,虽然目前的解剖案例是由法医师来判定死因,但根据卫福部“预防接种受害救济说明手册”指出,由于各批次疫苗输入上市前均需经卫福部食药署检验合格,但人体生理状况复杂且有差异性,因此接种后的不良反应不必然与疫苗相关;需考量疾病特性、病程发展、疫苗学理,并综合国内外文献报告等,才能判定与疫苗的因果关系。

长辈打疫苗后过世 专家:承受不了“免疫反应”

“原本还好好的,怎么打完疫苗就走了?”这是许多民众心中的疑惑。对此,涂醒哲强调,首先要厘清的是,“免疫反应”并不等于副作用或不良反应,若要求疫苗安全到毫无反应是不可能的,因为疫苗本身就是一种毒,有免疫反应才代表有产生抗体;而对身体健康会造成危害的,才是“不良反应”。

涂醒哲表示,有慢性病等高风险者,理论上要优先施打疫苗,才能降低被感染后的重症率及死亡率,但若连正常的“免疫反应”都无法承受,就可能会导致死亡;目前大部分的案例都属于这种情形,虽然这也算是不良反应,但并非是由疫苗直接造成的。

招名威也指出,有心血管疾病、免疫疾病及洗肾患者为三大高风险族群,尤其如果有发烧、感冒是不能打疫苗的,因为当身体某部分受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而使免疫系统大量活化时,若再加上疫苗进入体内后引发的免疫反应,就会造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况,若承受不了就可能死亡。

此外,涂醒哲也提到,毕竟本身很衰弱的人死亡率原本就很高,如果打疫苗的时间点与自然死亡很接近时就会产生疑虑,因此就需要参考该族群死亡率的基本值(背景值),若大于基本值就值得进行解剖研究,以厘清是因为承受不了免疫反应或由疫苗本身造成的某种特殊疾病所致;所以民众施打疫苗后若有任何状况,不分大小都应尽量通报。◇

责任编辑:玉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