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8种惯性聆听伤友谊

作者:朴宰莲

人气 954

编者按:您有这样一种经验吗?心情不好的时候想找朋友谈一谈,结果对方的态度不但让你心情没有缓解,反而觉得世界上没有人懂你!也或许你遇到了一个对的人,他静静听你说了一堆事,最后你不药而愈了!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差呢?以下将由韩国著名心理咨商师指出避免8种聆听习惯,会让你成为有同理心,朋友眼中温暖的“疗愈大师”。

不掺杂个人解读地倾听

协助对方觉察自己的想法,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发现自己的需要,这就是对话中同理聆听的目标。

送姐姐去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好朋友说:“至少比送别子女或父母还好吧?随着时间过去就没事了。”我的悲伤似乎全部化为对他的厌恶,再也不想见到他。早在十年前,膝下无子的我开始养猫时,这个朋友也曾说过:“没有孩子,可以养猫之类的动物,轻松多了。”突然间他说的话全成了我巨大的创伤,连同过去的鸡毛蒜皮小事都想起来了,心里怨愤不已。

原本以为我的同理能力比他好很多,但在进行对话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其实也跟他差不多。区分何时需要建议、何时需要沉默,真的很难。只是静静听人说话,为什么这么沉闷又困难。总觉得好像该说点什么,脑子里一个接一个的想法浮现,挥之不去,一边想着这些,一边还要听对方说话,这真的很难啊。活到这把年纪,似乎说了很多话。不管对方是否想听,就径自判断对方需要自己说的话。进行聆听练习时,我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或许……好朋友也可能认为自己得说一些能安慰我、使我安心的话。

当我专心倾听对方的话语,努力理解对方内心时,对方往往会只因为我的努力就深深致谢。(ShutterStock)

所谓聆听,确实是理解他人的最棒方法之一。在幸福美好的关系中,说话直率的人与善于倾听的人是同时存在的。用内心倾听任何人说话时,无形但真实存在的友情和爱意会自然滋长。而要拥有看见这些隐微在内心的能力,只在抱持着好奇心与同理态度时才有可能。

不曾被人完全接受,易言之,就是说的话未能获得充分倾听,在我看来,这两者意思是一样的。进行创伤咨商或对话练习时,偶尔我也有听不进对方话语的时候。很神奇的是,这时对方也能感知到我的内心,有时会看我的眼色而中断,有时会问我是否还好。但是,当我专心倾听对方的话语,努力理解对方内心时,对方往往会只因为我的努力就深深致谢。我的意思是,其实我也没有特别帮上什么忙。当然,只是静静倾听,一切内心担忧与现实问题也不会因此而得到解决。

不过,回想一下日常生活的许多事情,尽管最后大部分随着时间都解决了,但心里依然留有不愉快的情绪感受,由此可知,问题的解决与内心的平和,并非总是成正比的。

或许,倾听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深层。虽然只是片刻,但倾听时的内心会全然接受对方的存在,努力全神贯注在对方话语中隐藏的个人情绪感受与需要上。倾听与同意截然不同。光是接受与理解对方的想法、情绪和需要,就是积极参与的表现。把我的意识带到对方的意识世界伫留,这股聚精会神的努力,就是聆听的态度与技术。

我单独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会祈祷。但某一瞬间,我突然有个想法,究竟神与我之间是否存在着“聆听”。我当时想:“祈祷难道只是一味高声喊着我的想法、我的需要、我的需求吗?”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好像就得说些什么。为某人祈祷时,也是话一停下来或语塞,就会变得仓皇失措,总觉得不管说点什么都好。有一回,在进行“非聆听式祈祷”的过程中,我停止聒噪说话,闭上眼睛,静静待着。其实,祈祷可以用“我愿聆听”的态度,而非“祈求恩赐”的方式。直到这句话沁入心扉,我才明白自己那段时间的祈祷是多么吵杂烦耳。

人际关系也是一样。人们不想聆听彼此,只想跟对方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现今人类社会的诸多问题,显然都是“未能好好聆听”所致。政治、社会犯罪、组织间的冲突、家庭伤痛,各种情况都皆从轻忽对方所说的话以及不愿倾听的态度开始。

我们先暂停探讨口才话术,练习在静默中理解对方的话语和意图,正确加以解读。只要好好聆听,很多事情都能成为解决的基础。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来做聆听练习。

同理聆听VS惯性聆听

当你听到朋友说这样的话,会如何反应呢?

“他们好像在孤立我,在利用我。”

我们经常会做的惯性聆听可分为以下八种,这些方式都不是应该完全专注于对方内心的“同理聆听”。

1 随声附和

“那些家伙真的很坏。以后应该会更嚣张吧?”

“是你才忍得下来,如果是我,绝不会放过他们。”

这个方法常常被误以为是同理聆听的形态。然而,倾听时随声附和,很容易导致当事人更加厌恶彼此,陷入负面的判断中。“他们真的很坏”做出如此反应时,听见这句话的当事人或许会想:“我想的没错!他们都是坏人。”因而降低与对方和解或原谅对方的可能性,厌恶的心情反而增强,持续满腔愤怒,内心备受煎熬。随声附和的认同,可能会暂时给予对方力量,但对方最终会困在自己的想法里,为彼此带来更多的不愉快,从这个层面来看,它不符合同理聆听。这并不是同理,而是携手一起树敌。

2 同情

“你一定吃了很多苦吧?好可怜!”

“你也太惨了吧!”

这个方法明显与对方保持距离,同时也情绪性地传达了自己对于对方的判断。表达的不是理解对方痛苦的努力,而是从个人立场认为对方凄惨可怜的心态。这种反应会让对方产生被同情的感觉。有时候听见此话的人会变得更憔悴、更悲惨。他没有理解到自己的情绪与需要,而是陷入自认可怜的(所谓)认知扭曲。对他人的恻隐之心和同情心当然是美好的品德,但我认为,这与一边推测对方的情绪感受与需要,一边尝试理解的同理聆听并不同。

“为什么会有那种负面情绪?不要这样。”

“不能那样想。”

这个方式与压抑情绪且试图理性判断的核心信念有关,忽略了我们是能够感受情绪的人类。如果从小得不到情绪同理,让流露情绪感受成为禁忌,这个反应就会习以为常般地出现。静静倾听当事人身处痛苦的泪水与情绪反应,这个过程是同理的必要元素。如果加以阻断,当事人会无法包容自己,落入解决问题的机械式方法,或者以压抑情绪的回避方式来适应。

4 转换想法

“你在说什么啊?在我看来根本是误会一场啦!”

“他们也是好人,不可能利用你啦!”

改变想法,确实是有效改变行动的高明策略,但这与认识理解情绪和需要的同理聆听有所区别。原因在于,觉察想法与改变想法是截然不同的观点。如果他人总是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有时反而会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主张自己是对的。这是所谓的选择支持偏误(choice-supportive bias)。结果,改变想法反而成为使人继续停留在想法中的推手。例如,若是向怀疑自己被疏远和利用的朋友说道:“他们也是好人,不可能利用你。”朋友可能会想:“不对!他们以前也曾经整过我、欺负我啊!”结果,这只是从某种想法转移到另一种想法,无法化为深刻认识自身情绪感受与需要的过程。

因此,改变想法的过程有时确实有用,但用强迫他人的方式,不仅无法轻易改变想法,显然也不是同理聆听的过程。

5 分析

“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感觉?原因是什么?”

“你冲动,他固执,你们两个人根本就不对盘。”

分析加上建议,对于解决问题很有帮助,而这也是想要同理聆听时必须区别的要素。分析适合用来厘清原因和结果,进而解决问题,因此,有丰富经验的人为自己分析时,确实具有正面效果。然而,如果人际关系停留在分析对方的言行,最终可能会困在“行为对错、人好人坏”的思考中,陷入用二分法识人的判断扭曲。

6 建议

“就只是个性不同而已,互相尊重不就没事了。”

“不要误会了,在我看来……”

当我们显然比对方更具经验、知道更多好方法时,建议会成为非常有用的沟通工具。但是对方还必须愿意聆听,建议才会有效。想要听取建议的说话者通常会发出信号:“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或者,在聆听过程中,听话者可以先询问:“刚才听你说,我突然想起以前也有过这种经验,你想听听我的作法吗?”建议可能有效,但与同理聆听的过程还是有所区别。

7 谈论自己

“我的同学更倒楣,每次见面都听他在诉苦。”

“仔细想想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事,但对我的成长确实有些所帮助。”

在聆听上,这种方式最不具效果,因为对话的观点完全从对方转向自己。既然要同理聆听,我们的意识就应该专注在对方的想法、对方的情绪、对方的需要和对方盼望的行为上。然而,谈论自己,意味着不再聆听对方说的话,只讲自己想要说的话,这是最以自我为中心的聆听方式。

8 打断话

“好了好了!喝酒吧!”

“不要再拉拉杂杂得说个没完。”

完全无需解释,这种聆听方式直接就表现出“我不想再听你说了。”当然不会是同理聆听。不过奇妙的是许多人这么做的时候,都误以为自己已经充分聆听对方说的话,连我自己都有可能掉进这种陷阱里。对方当然不会认为自己被理解,还可能会讨厌聆听的人。如果家人或亲近的人之间,反复用这种方式聆听,只会徒增对彼此的遗憾,内心筑起高墙,渐渐形成不愿意互相对话的关系。

像这样,我们向来以为是同理对方的要素,其实并不是同理聆听的方法。然而,这些惯性聆听的反应并非完全不好,有时候,建议或分析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比同理聆听更优先适用。只是请务必明白一点,同理聆听过程的练习与我们惯性聆听的反应,两者是需要加以区分的。还有,进行惯性聆听时,应该要观察其产生的结果(我们的关系会变得如何)。

惯性聆听方式“NOT”Empathy(没有同理)产生的结果。(漫游者文化出版社提供)

同理聆听:多亏对方才能理解我的内心

同理聆听最有用的功能,就是在我们的“关系账户”中一点一滴累积“好感与感谢”的资源。人们总是喜欢聆听自己说话的人。即使不同意我说的话也不做判断,只是静静倾听,没有人会讨厌这样的人(但是想不起这类经验的人非常多)。我们为何会如此喜欢倾听自己说话的人呢?

1 透过同理,发现彼此不一样并非坏事,彼此拥有不同需求与价值的人得以相互连结。

2 获得同理的经验使人情绪平静稳定,让人恢复得以沉浸在想要行动的能力。

3 获得同理的话,可以更看透自己的内心。

4 得到同理的话,对他人的同理能力也会提升。

5 接受同理的话,恐惧感消失,生活中更添趣味与活力。

当然,在团体或组织等地方时,我的权威比对方弱时,可能不太方便用言语表达同理。此时,藉由静默同理对方也是有效的。我们在静默同理之后产生的态度变化,很多时候会让对方感受到温暖。

(网站专文)

本文摘自:为什么愈沟通愈受伤:告别情绪崩坏,摆脱惯性沟通,解开扭曲关系的51个对话练习》,漫游者文化提供。

. 情绪摆一边 这样说故事更有人情味更好沟通
. 来自哈佛的亲子对话:情绪是同孩子沟通的关键
. 结果不代表一切 做事重在过程和初衷

责任编辑:茉莉◇

相关新闻
这三种沟通方法 完善行销技巧
与丈夫有效沟通的3大技巧
别再随感觉走 “三要三不要”做出好决定
内向的他如何成超级业务员 3位超业的故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