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老大哥”:交友当得山巨源

作者:兰音
图为唐 孙位绘《高逸图》局部之山涛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02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著名的竹林七贤中有个人,他既不是才华最出众的,也不是言行最高调的,更不是声名最响亮的。但如果要找出一位最难得的好朋友,一定非他莫属。

他叫山涛,字巨源,是魏晋时期的名士兼名臣。他曾得到过一句非常诗意的品评:“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此人仿佛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水墨画卷,但见云霭渺茫,似闻泉瀑澎湃,令人顿生高远、清爽之意。

占得山川之美的山涛,是七贤中年龄最长者。他像一个老大哥,默默衬托着弟弟们的光芒。《晋书》《世说新语》等文献却提到,山涛和嵇康、阮籍实际上是更为核心的三贤,甚至达到“契若金兰”的程度。山涛,为何能走进嵇、阮的内心,并在历史上与他们齐名呢?

见识与度量并重

山涛在古代,算是大器晚成的一类名士,四十多岁还是个无权无势的穷书生。他最骄傲的事情,恐怕就是结交了嵇、阮二位知己。三个人的感情,好到连山涛的妻子韩氏都感到意外。山涛感慨地对妻子说:“我这辈子能结交的朋友,只有这两个人了!”

山涛索性隐居避祸,静观其变,也有了竹林之游。图为清 任伯年绘《竹林七贤图》。(公有领域)

这个答案,并不能让韩氏满意。她想效法古代贤妻,帮丈夫观察观察这两人。机会很快来了,嵇、阮到山涛家作客,韩氏备下丰盛的酒菜款待,嘱咐山涛一定要留他们住宿。到了深夜,山涛三人还在饮酒、畅谈,直到天明。韩氏趁机在墙外凿一小孔,暗中观察。大概是当世最顶级的两大名士风采太过耀眼,韩氏看得入神,都忘了回房休息。

事后,山涛问妻子的看法,韩氏坦率地说:“夫君的才德远不如他们,唯有用渊博的见识和恢宏的度量和他们交往。”山涛听罢付之一笑:“他们也常常认为我的度量胜过旁人呢!”颇有些自嘲又自得的意味。

山涛早年的生活并不顺遂,父亲早逝,家境贫困,他却在清苦的环境中修养出宽容豁达的气度。《晋书》评价他:“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隐身自晦。”在尚未显达的岁月里,老庄哲学是山涛安身立命的寄托。他总是收敛锋芒,低调度日。

他并没有放弃读书人的理想,还能苦中作乐,和妻子开玩笑:“再忍忍饥寒的日子吧,我将来是要位列三公的,不知道你当不当得起公夫人呀!”说这话的时候,山涛只是一介平民。

人到中年,山涛终于得到了第一个官职——郡主簿,后来担任功曹、上计掾,举孝廉,被州里征辟为河南从事。生活刚刚有了起色,他却愁得夜不成寐。

一天晚上,山涛和朋友石鉴同宿,半夜里忽然翻身坐起。他踢了一脚酣睡的伙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睡!你知道太傅称病卧床,是何用意吗?”石鉴半睡半醒地信口说道:“宰相多次不上朝,一纸诏书打发他回家就是了,你操什么心呢?”山涛叹口气说:“石生啊,你不要在马蹄间来回奔走啊!”

山涛口中的太傅,就是朝中城府最深的权臣司马懿。山涛等人,生活在曹氏宗亲和司马氏集团争权的关键时期。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八岁登基的魏帝曹芳。司马懿采取韬光养晦之策,假装身患重病迷惑曹氏。

远离中央朝廷的山涛,敏锐地觉察到暴风雨前的平静。他渴望做官,但更懂得官场险恶,他不想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很快“投传而去”。他连官符节之类的信物不要了,完全是“裸辞”一身轻。果然不出两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这段时间,山涛索性隐居避祸,静观其变,也有了竹林之游。

选贤与能 晚年位列三公

等到司马氏把持朝政之时,山涛萌生复出之意。由于他的从祖姑,是当时掌权的司马师的外祖母,凭借这层远亲关系,山涛得到了司马师的关照。但是司马师起初,对山涛并不尊重,还调侃他:“当代姜子牙也要出来做官吗?”器量宏大的山涛,默默承受下来,以“茂才”身份重新进入官场,从赵国国相、尚书吏部郎做起,一步步走进权力中心。

图为唐 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之晋武帝司马炎像。(公有领域)

咸熙年间(265—266年),司马师已死,其弟司马昭成为实际掌权者。他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打算越过长子司马炎,定下过继给司马师的次子。司马昭认为山涛素有德望,就询问他的意思。山涛回答:“废长立幼,违背礼制,是不祥的。国家安危都系于此事。”司马昭这才改变心意,立司马炎为士子。不久,司马炎受禅即位,成为西晋开国皇帝。

由于扶立新帝之功,山涛的仕途更是青云直上。太康三年(282年),他以七十八岁高龄拜司徒,位列三公,实现他对发妻许下的三公理想。此前,山涛多次以年老体弱上表辞官,也坚决辞让司徒之位。但是晋帝都驳回了山涛的请求,甚至下令不许他再提辞职一事。第二年(283年),山涛去世。在魏晋时代,名士少有全者,山涛却做到了福寿双全。

山涛第二次出仕,身历两朝,为官二十余载。考其事、观其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默默尽忠、为国为民的贤臣。当时的晋州风俗粗鄙浅薄,官员不能推荐贤才,山涛便四处搜访人才,甄选、擢拔民间隐士及不得志的人士,得到征召的有三十多人,皆显名当时。他的做法,让晋州人开始崇尚贤能,当地风俗为之一变。

他选贤举能,教化一方,以“山公启事”著称于世。在晋为官时,山涛更为朝廷铨选官员长达十几年。在初期,每次录用官员的名单公布后,大家发现,优先录用的官员并非群臣举荐的,于是认为是山涛凭个人喜好随意上报人选,甚至在皇帝面前出言中伤。

皇帝未经核查,直接下手诏告诫他:“用人应唯才,不要遗漏疏远、贫贱之人,天下就太平了。”山涛不怨亦不辩解,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法推举官员。一年后,重臣的非议渐渐平息。

原来他每次推荐官员时,首先拟定备选名单,亲自品题写成奏章,再密启于皇帝,明悉上意。之后,山涛公开奏报,依照皇帝中意的人选确定最终录用的顺序。众臣不了解山涛的做法,也不知道皇帝的心意,因此误解山涛。然而日久见人心,当大家看到山涛选拔的官员,都在合适的职位上做出政绩,自然心服口服,并且把山涛奏请选官之举,称赞为“山公启事”,并流传至今。

何妨庙堂荣华

山涛官做得大,但他却因为做官,几乎背上了“千古骂名”。这主要由于历史上最著名的那封绝交书。在公元261到263年之间,山涛将要升官,推荐嵇康出山,接替自己的原职。他这样做,很大可能是为了保护嵇康。在当时做官,不仅是读书人理想的出路,也是避免遭受司马氏屠戮的最安全的选择。

嵇康临终前说:“《广陵散》于今绝矣!”图为明 文伯仁绘《杨季静小像卷》局部。(公有领域)

嵇康不是不懂时局,只是遵从本心选择一条悲壮的不归路。他以刚肠嫉恶、遇事便发的性情,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他用大部分篇幅阐述拒绝做官的理由,毫不留情地讥讽司马氏政权。他也抱怨山涛的“不知己”,认为山涛推荐自己,就像厨师下厨,非要拉祭师帮忙一样,让他沾染官场的腥膻污秽。

这封绝交书,是嵇康与司马氏抗争的宣言,也为他招致杀身之祸。嵇康是名满天下的文士,他的悲剧结局赢得了世人的同情和敬重。而山涛,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他接到绝交书的反应,但是作为当事人之一,山涛难逃悠悠之口,遭受的非议和骂名可想而知。直到民国时期,还有学者激烈地抨击他为“功狗”,不过是一个追名逐利的庸俗之辈。

山涛热衷仕途功名,的确不同于那些归隐自逸的名士。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是不是他真正豁达圆融之处呢?朝代更替,是历史潮流、天道循环。一个真正怀抱济世理想的人士,不应囿于一朝一姓的狭隘观念。

他应该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为政治理想而入仕,为天下生民、万世太平而入仕。乱世求用,为官作宰,山涛更懂得变通和顺应天命。谁做皇帝,官场是否黑暗,与他的济世情怀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正是:既存林下逸志,何妨庙堂荣华?

或许正是这样的大气度、大胸怀,换来名士嵇、阮的真心相待。哪怕是和山涛“绝交”的嵇康,依然视他为最值得托付的朋友。嵇康临终前,留下两句重如千钧的名言,一句是“《广陵散》于今绝矣!”一句是对十岁的儿子嵇绍说的:“巨源在,汝不孤矣!”深沉的父爱背后,是对山涛最大的信赖和认可。

山涛呢,依然是默默接下了托孤的重担。嵇绍是“罪臣”之后,却在山涛的照拂下平安长大,成长为“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的翩翩少年。山涛了解嵇绍的品行和才华,为了他的前程,亲自向晋帝推荐他出任秘书郎。他说:“父子罪不相及。嵇绍的贤能堪比古代贤臣,应当任用他。”晋帝立刻应允:“如卿所言,嵇绍可以胜任秘书丞的职位,何必从秘书郎做起呢?”

征召的旨意传下了,嵇绍还在为是否出仕而犹豫。山涛语重心长地开导他:“我为你考虑很久了。天地和四季,都有变化和消长,何况是人呢?”《老子》有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山涛的意思是,宇宙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嵇绍也应该打开心结,放下过去,迎接他生命中的雨后天晴。

后来,嵇绍没有辜负山涛的厚望,做了一名热血忠臣。在战乱中,他血溅帝衣,用生命捍卫晋帝的尊严和平安。他也化为文天祥《正气歌》中的一句经典名言,“在嵇侍中血”,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芳。

进退之间 方是真名士

魏晋时期,权臣篡位,朝纲混乱,这样的朝廷和世道的确令人痛心。有的人用生命和热血发出最激烈的抗争,有的人在生死和进退的两难之中,走完痛苦纠结的一生。但是山涛,无惧世人的误解,勇敢地投身污浊的官场,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又能有所作为,为天下士人带来几分光明和希望。

无论家境清贫,还是身居高位,山涛都保持者谨慎节俭的品德,不纳妾、不蓄财,俸禄赏赐都分发给亲朋故旧。图为明 孙克弘绘《销闲清课图‧阅史》(局部)。(公有领域)

山涛能做到这一点,与他平日为人处事的智慧是分不开的。他往往不显山、不露水,善于用巧妙的方式保全身名,实现理想。久在官场,难免遇到贪污行贿之事。山涛也收到过地方县令袁毅送来的大礼——一百斤真丝。表面上,他不动声色地收下礼物,却在私下里,让家人把所有真丝原封不动地悬于梁上。

后来,袁毅事发,所有受贿官员都受到牵连,山涛也是其中之一。官差审案时,山涛从容不迫地把收藏的真丝交出,只见真丝表面积满了灰尘,封条印章却分毫未动。毋需一字辩解,山涛已经证明自己的清白。

无论家境清贫,还是身居高位,山涛都保持者谨慎节俭的品德,不纳妾、不蓄财,俸禄赏赐都分发给亲朋故旧。山涛也从不主动邀功请赏,以至于皇帝每每论功行赏,都未察觉到自己的赏赐太少了。后来的谢玄解释为:“这是因为受赐的人要求不多,才使赏赐者忘了给予的很少。”

山涛去世后,家中只有旧宅十几间,家族子孙都住不下。还是晋帝下令扩建房屋,才解决了山氏一门的困境。

山涛还有个习惯,因为熟知自身酒量,在任何场合下,饮酒必定以八斗为限。皇帝感到好奇,以赐酒为名试探。原本定下赏赐八斗酒,皇帝却命人在他喝酒时偷偷添加分量。山涛虽不知情,一旦喝到八斗的上限,他就感到不胜酒力,自动罢饮。这样自爱又自律的忠臣,怎能不赢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呢?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评价山涛犹如“璞玉浑金”。人们总是欣赏玉的温润和金的光彩,但是很难发现未经雕琢的玉、未经冶炼的金,才是真正具有高贵内在的宝物。山涛也是如此,他谨慎处世,明哲保身;又能不忘本心,兼济天下。他是德高望重的贤臣,更是值得用一生交往的知己。

参考资料:《晋书》《世说新语》等。@*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嵇中散(1)临刑东市(2),神气不变。索(3)琴弹之,奏〈广陵散〉(4)。曲终,曰﹕“袁孝尼(5)尝请学此散,吾靳(6)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 魏晋时期的嵇康分别写给山涛和吕巽的绝交信《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巽绝交书》断然抛开人情的拘囿,清楚地表达自己与对方迥然不同的做人原则,直截了当地指责对方的宵小行为,确实让人肃然起敬。嵇康坚决拒绝走别人为他安排的、违背他意愿的仕途,痛责对方的无耻,文气特别犀利,堪称千古绝唱。
  • 曹魏时的文学家嵇康 是“竹林七贤”之一。他还是个音乐家,最有名的是他弹的古琴曲〈广陵散〉。他的这首曲子的背后有个“灵异”故事……
  • (shown)古时候有一位叫孙登的人,住在山中的地洞里,弹琴、读《易经》......
  • 他是中国古代少有的美男子,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是三国时期魏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的领袖;曾官至曹魏的中散大夫,但由于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他就是嵇康,被视为中国文人中不畏强权精神的代表人物。
  • 一阵北风迎面扑来,吹醒了嵇康几分酒意,他想他该去弹弹琴,那阕〈广陵散〉,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弹完,虽然知音都在关山外,他还是要弹给他们听的。
  • 阔平的官道上,马蹄声、车轮声交织着,严整的官府车队风尘仆仆,自北方而来。这是东汉后期,一位豫章太守走马上任的车队,那辆最高大的双驾马车中,隐约可以见一个峨冠博带、正襟危坐的中年男子。从踏进豫章境内的第一天起,他就迫不及待地打听一个平民百姓的住处,意欲亲自拜访。
  • 东汉如果有大明星,会是怎样的人?东汉人又是怎么追星的呢?东汉名士李膺,为人风度秀雅、品格端正,自我期许很高,以发扬儒家的名教、是非观念为己任。天下士人争相拜入他门下,成为一时之盛,被赞美为“登龙门”。
  • 开谈魏晋名士,总有一个风度翩翩的身影挥之不去。他醒时,岩岩如孤松之独立;他醉时,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手挥五弦,目送归鸿,是他最诗意的瞬间;柳下打铁,自食其力,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秋冬时节,朔风呼啸,竹林凋零,青青子衿失了颜色。在这一年,竹林七贤的两位灵魂人物——嵇康和阮籍相继离世。动荡的魏晋时代,名士少有全者,史书形容“同日斩戮,名士减半”。更有后人说,嵇、阮之后,再无名士。江山代有才人出,历朝历代的名士层出不穷,只是少了嵇、阮那样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