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照青苔上:王维之《鹿柴》

作者:纤纤
元 赵孟頫(传)《摹王维辋川诸胜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18
【字号】    
   标签: tags:

唐代诗人王维晚年曾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说他是一位隐士也是不为过的。王维曾在陕西山上隐居。还写了这首被后人传颂的诗《鹿柴》。全诗共二十个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首《鹿柴》中的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也就是诗人买的一处有栅栏围着的房子。这里的“空山”并非是真的空,而是在诗人的角度看不到其它人的意思。那“空山不见人”就是指的诗人在自己的院子里是看不到任何人的,整个房子几乎是隐形的。前段时间看过诗人隐居的位置地形,是有山谷的那种。而且是树木茂盛高大的。如果在半山腰的树林里面建房子,确实是看不到外面的,即使在几十米外有路通过或者有建的房子也是互相看不到的。“但闻人语响”这句其实是告诉我们附近是有人的,有房子的可能性不大,更应该是有路在下面通过。通过这两句,我们可以大概地知道诗人的隐居之所,是建在一处下面有大路通过的山谷的斜坡之上的。

这两句也间接地告诉我们,诗人其实是半隐居的,并非是那种深山老林的隐居生活。因为诗人看不到外面的人,却可以听到声音的。也可以随时有路下山的。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转眼间就到了下午,夕阳西下,又回到森林,再一次照射到自己院子里的青苔之上。“青苔”其实是光照不足的表现,因为有树对光的遮挡,只能有微弱的光照射过来,才会出现青苔的。光照很足时是不会出现青苔的。

诗人没有写自己的具体生活,是因为他的一天本来就是简单的,甚至是单调的。早上或许听到的是樵夫上山打柴的人的声音,而自己几乎是没有声音的,因此在别人的眼里自己就是隐形的。诗人也曾身居高位,朋友也是颇多的,想完全放下身边的一切,进入深山也是不容易的。

其实想想,在这种有世间名利的考验下,能够超脱出来岂不是更值得珍惜和了不起的。特别是今天的大法弟子,不脱离世间的生活去修炼,还能够守住心性做好,才是更了不起的。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拆吾之名,赐汝姓字。沐我佛光,证人间世。
  • 隐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于政治、文化都有影响。什么是隐士呢?就是一些有道德、有才干的人,由于某些原因没有进入官场,或者做了官后又离去归隐。
  • 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作为中国文化顶峰之上的明珠,唐诗当然就是这样的“好诗”。那么,唐诗怎么“会”“天意”呢?一言以蔽之,表现“真正的人类文化”,写尽人性之真、之善、之美。
  • 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这首诗是为了唱和元稹的“霓裳羽衣”诗写的,但元稹的这首诗已失传。霓裳羽衣舞是唐朝最著名的宫廷舞之一,它融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
  • 宋代预言家邵雍的诗大都是带有禅意的,一般的诗人写诗是写心情,而邵雍的诗却是写禅意,一直很难用语言说清的意境。
  •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然是题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那自然是与禅道有关了,蕴含高深的道理。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朝诗人的这首《滁州西涧》被认为是非常有意境的一首风景诗。读起来确实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 青松岭下,是我寻寻觅觅、徘徊又伫立的背影。白云深处,是你潇潇洒洒、超然而飘渺的风姿。隐者,是一个愈是努力深藏行迹,愈是让人不辞辛劳地追寻的神秘名字。
  • 或许是生活的艰辛和仕途的坎坷,宋代诗人张耒的诗词,也不乏对人生的感悟之词。这首《夜坐》仅仅二十八个字:“半消炉火夜三更,欲灭青灯暗又明。闭户无人瞑目坐,此时一念悟浮生。”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评论